教育为生命奠基,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2019-09-10 07:22邱磊谢先成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程学校教育

邱磊 谢先成

李达,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高中政治学科带头人,南通市教育学会政治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1990年参加工作,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5年。现任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第一分校——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关注学生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基礎,也是课程建设的前提。

——李达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教育的理想国。教育究竟是做什么的,我们该办什么样的教育?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建立在对教育本质形而上的思索并形成接近其应然性的认识上。教育的本质属于人学范畴,即教育工作者通过研究人的生理、心理等基本规律与基本特征,帮助他们生长得更健康、更壮硕、更自信。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好人、做有用的人。那么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又如何实现?对此,本期人物访谈栏目特邀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李达校长前来做客,让我们从李校长的答案中寻找启示吧!

记者:李校长,您好!我们知道,您在南通市通州区骑岸初中、石港中学、刘桥中学,以及现在的金沙中学担任校长已经超过15年,您每到一所学校,就改变了一所学校的面貌。请问,您在学校管理中有什么样的独到秘诀吗?您又是怎样理解教育的?

李达:您客气了,我不过是做了一些普通的工作而已。卢梭说:“教育赋予我们在出生时所缺的一切和我们作为成人所需要的一切。”动物生长具有特定性,而人的成长具有可塑性、创造性,这为教育提供了可能,教育使人生命的潜在素质成为现实。因此,我对教育的理解是,教育属于人学范畴。它是有人情味的,有人的秉性、气质,也有人的生长性、发展性特点。它处于一种不断精进和完善的状态。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教育理解下,我想从三个方面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做的。     一是通过细节去落实学校管理内容。细节管理,不是细小、烦琐、无足重轻的行为,而是学校管理最基本的内容。细节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各个环节做到位,细节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管理者要细致入微地审视自己的管理过程、提供的教育服务,努力让学校管理和教育服务日渐完善。在多年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我和教师们都有这样的感悟:要想真正领悟教育教学的真谛,必须把“精细”二字落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比如,拿集体备课来说,它必须要经过四个步骤——个人主备、主备试教、集体讨论、优选学案,而无论是哪一个步骤,教师备课时都要做到脑中有标、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

第二,是在“做正确的事”中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我们常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学校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场所,在注重“正确地做事”时,更要追求“做正确的事”,使学校管理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由此,我特别重视学校管理决策的落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管理决策的落实讲求时效性。失去了时效性,学校管理决策也就失去了实用性,成了无效劳动。二是关注学校管理决策落实的过程。失去了过程管理,我们就谈不上对细节的打磨和雕琢。三是注重学校管理决策落实的质量。高质量既是学校管理的核心要求,也是学校管理的价值追求。四是强调学校管理决策落实的反馈。有效的检查和积极的反馈,可以畅通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增强决策的生命力和柔韧度。

第三,是在“小事情”中彰显管理的品质。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总结出了这样的教育名言:“如果我力图显示出自己对儿童的真正的爱,我就必须以最完美的形式去显示它。”他所说的“最完美的形式”其实就是需要用心做的一件件小事情。比如,我们坚持每个月向教师推荐一些与教育相关的图书,鼓励教师阅读,开展阅读研讨、演讲比赛、心得展示、美文交流等活动。类似于这样的小事情,可以将学校管理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说到底这就是对人学的运用,也正是学校管理的秘密所在。

记者:看来,在您的教育理想国里,充满了杜威一生所倡导的实用主义精神。刚才您提到小事情,包括向教师推荐图书等,这其实已经涉及校园文化的建设。那么,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吗?

李达:从对生命期许的角度说,我所理解的学校文化一定是有品质的,而且它是一种高度的实用品质和精神品质的统一体。如果说教育的理想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是个指引前行的灯塔,那么建设学校品质文化就是我们找到通往教育的理想国的道路。

一方面,建设品质文化最先要做到的是从追求分数向追求品质转变。2015年,南通市通州区对高中学校进行布局调整,整合区内几所三星级高中的教育资源,组建新金沙中学并迁至新校址办学,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确立了“刚毅自强,追求卓越”的管理主张,并把品质文化融入学校发展的进程中。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努力建设多元化、丰富化和高品质化的课程,以此来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核心素养培育为中心的高品质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为学生未来的品质人生奠基。在价值追寻上我们倡导品质意识,展现了追慕美好、追求卓越的决心和勇气。这种价值追求不仅仅有对应试教育倾向的纠正和超越,更有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

另一方面,我校积极确立适应师生生命成长的教育教学行为。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的树立必然会促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与发展。我校坚持以“立身有诚信之美,启智有和谐之本旨,敦品有仁勇之高致,励行有担当之风骨”为育人目标,并融入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思想,践行“与幸福相约,与快乐同行”的新教育行动。比如,我校立足于“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从一件非常具体的小事,培养学生一生有用的必不可少的习惯。另外,我们的书香校园建设让所有师生乐于读书、勤于读书,从读书中获得对生命的感性认识、理性思考,不断提升文化素养,为人生的幸福发展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可以说,诚信、和谐、仁勇、担当这些品质在不断的活动中,正在逐步被内化为学生高贵的品行,“合理奠基,自主发展;科学开发,自能创新”的办学理念已内化为教师的教育追求。

记者: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李校长,您在前面提到集体备课,以及课程建设品质化、多元化等,那您的基本课程观是什么?贵校建设课程的具体做法有哪些,能介绍一下吗?

李达:毫无疑问,课程是撬动学校发展的支点。那金沙中学的课程建设,究竟该往哪一个方向走?思考这个问题时,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一句诗常在我耳畔响起:“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也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教育者应该通过什么样的课程才能留给学生弥足珍贵的“最初的东西”,并通过这些“最初的东西”为学生的健康、持续、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丰富的可能性呢?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与任务的核心载体。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品质。

我们牢牢牵住课程建设这个“牛鼻子”,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应对未来社会变化的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研究和制订了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开发、整合、补充、完善了校本课程,从而形成了富有金沙中学特色的动态化校本课程开发体系。目前,金沙中学的校本课程分为学科延伸类、国学经典类、自主文化类、地域文化类、艺术健康类、实践创新类等八大类,包括60余门课程。其中,自主文化类课程成为学校的标志性课程,人防教育、品味诗歌散文、机器人与航模制作、盆景艺术与欣赏、蓝白飘韵等课程成为学生最为喜欢的选修课程,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实现了全面发展。在这里,教育为生命奠基,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教育与生命相得益彰,相映生辉。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人学范畴来对待,在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站在人的发展的战略高度,始终紧扣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之要点,围绕学生的生命成长展开。

在课程规划和开发上,我们努力汲取办学历史上的经验,从传承中进行创造。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课程的本质需要坚守,发挥课程“用来跑”的本体意义;课程的内容也需要创新,发挥课程“跑出来”的创生价值。学校课程建设永远处于一个没有自我设限的状态,因时而变,因人而设,课程呈现出一种“永在的活力”。

这里,我还特别想介绍我们的教学创新,那就是形成了“自主·自能·自创”的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其所体现的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实现了由传统的“三中心”向“三为主”转变,即由课堂为中心向课堂为主渠道转变、由教材为中心向教材为主线转变、由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为主导转变。在金沙中学的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都能遵循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三项基本原则。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了主人,课堂更为开放与精彩。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思维发展、能力提升与成果生成的过程,也是学习品质养成的过程。以教师自主创造的教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的学,真正实现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是为了创造”。可见,“自主·自能·自创”的教学模式是真正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它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学习,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学习品质的优异化。

记者:教科研是提升学校品质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更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知道您先后主持过5项省级课题,并均顺利结题。有人说,教科研都是些花架子,因为它不能直接为提高升学率服务。作为校长,您如何看待教科研工作呢?

李达:的确,在很多人看来,教师只要每天老老实实地上好课就行,教科研工作只会给教师增添负担。这种观点太浅视和急功近利。要让一个学校走得快,校长可以采用野蛮的管理方式,但这不能讓学校走得远,如果这样做,最终会让学校陷入章太炎所说的“暴起一时,小成即堕”式的困境。

在实践中,我始终认为,教科研工作不仅具有成事之功能,更具有成人之价值。它的价值指向是教师的自我完善,是教师的潜能激发。学校申请的“十三五”省级规划课题“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研究”等课题、学校一年一度的“金钟之秋”教学节开放活动等,其价值的指向都是师生发展和生命质量提升。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我们基于人的发展,通过教科研着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舞台和空间,以此来激发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渴望与追求;通过教师间的平等对话和深入合作,帮助教师在日常实践中形成教学反思习惯;通过对现有课堂活动的诊断分析与整合重组,切实纠正教学实践中那些与课程改革不相符的观念和行为。为促进学生发展,我们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师生的课堂合作,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实现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

学校提出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成长即成果”的理念,就是让教师理解:真正的学习往往是伴随着研究而进行的,教师的研究过程,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我们都知道不存在无阅读、无学习的研究。教师在诗意的阅读中、在自主的课堂中、在教育的思索中舒展着自由的灵魂,可以惬意地享受着有品质的教育生活。

记者:我注意到您多次用到了“人学”这一概念,这让我想起著名学者张文质先生曾提出的“教育学才是真正的人学”。学校作为专门机构,研究的就应该是人的问题,是学生的问题,您本人的学生观是什么呢?

李达:从学生的立场说,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做真人、做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卢梭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人”,这在具体的年龄段来说并没有错;但从社会属性上看,每一个学生需要不断地被唤醒、指引、激励,让他们的“完整性”彻底地表现出来。

具体到学校建设中,就是我们提出了要进行现代公民素养的系统梳理和教育实践。随着 2016 年 9 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以及教育部关于高考“一点四面”基本原则(一点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面)的提出,我们借此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究竟要“长成什么样”的思考。慢慢地,随着学习和思考的深入,我们把教育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学做现代公民”。“公民”一词,在法律意义上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它由“公”和“民”两个字合并而成,“公”指属于国家和集体,“民”指的是人民、人类等,公民泛指从事公共事务的人。因此,公民更多表现为政治、哲学和社会学上的意义,指积极参加社会公共事务,拥有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富有社会责任感,具备诸如礼貌、谦虚、宽容、尊重他人、尊重公共规则和秩序等良好品德和风范的人。把每一个学生看作是一个未来的公民,就是我的基本学生观。

记者: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有哪些衡量或者说评判的尺度呢?如何落地?

李达:在我们看来,这主要有“四维”:第一是核心价值维度。学生应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

第二是基础文明维度。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原则是“敬人、自律、适度、真诚”。因此,学生应具有文明礼仪。同时,学生还要有法治意识,包括知法、懂法、守法、卫法。公民只有以基本的文明礼仪和法治意识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回报国家。

第三是理性精神维度。学生要拥有现代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反思精神。尊重科学,发展科学,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举措,也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中国科学技术部在 2000 年出台了《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提出要加强我国青少年理性精神的建设,包括科学方式、方法,科学知识、习惯,科学态度、思维。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让学生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批判。

第四是绿色生活维度。绿色生活指人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社会和思维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自身、人与环境、人与生活、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态。学生应崇尚人的和谐,保护自然环境,追求人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感。

我校按照公民素养教育的四个维度,科学统整校内资源,经过近五年的精心谋划和倾力打造,公民素养教育课程基地初步形成了“一主馆六分馆”架构,即一个主馆,包括四个中心:自主文化体验中心、数字化发展中心、技术能力开发中心、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六个分馆包括人文教育馆、艺术教育馆、体育健康馆、植物生态园、创客实验馆、法制安全馆。“一主馆六分馆”成为学校实施公民素养教育、推进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凸显学校特色的有效载体。

(责任编辑:谢先成)

猜你喜欢
课程学校教育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