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再认识

2019-09-10 07:22陈浏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需求供给

陈浏

摘 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的国情社情已经发生了实质性转变,过去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时代需要。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作出了及时而又准确的判断,这是基于深刻的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从供给和需求两端的变化来把握新矛盾的突出特征与深刻内涵,并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促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供给;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时隔三十七年后,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而又准确的判断,是新时代下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依据。

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背景

201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国情、社情同以往有了质的飞跃,这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社会生产不再落后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基于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所作出的准确判断。然而,如今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已明显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落后的社会生产”难以反映我国真实的经济发展水平。

具体而言,自201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总产值就已位居世界第二,截至2017年我国的GDP是第三位日本的3倍;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进出口总量持续稳步增长,从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进出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一,去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外贸稳中有进,重新跻身世界第一贸易大国;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制造业也在不断成熟壮大,在201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达到19.8%,居全球第一;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不断增强,部分领域在全球领先,比如我国有世界上最高的桥、最长的桥、最长的隧道、最高海拔的高原铁路等等。

(二)“物质文化需求”不能再全面地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978年的343元、134元提高至2017年的33834元、11969元,相应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也由1978年的311元、116元增加至2017年的24445元、10955元。2017年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下降至29.3%,依照国际经验来看,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已达到富足阶段。

当下,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日益临近,人们的需求层次也由过去的低层次需要逐步向高层次需要转变。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2],当人们的低层次需要如衣食住行、安全得到满足后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例如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为了满足高层次的需要,人们开始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3]。种种迹象表明,人民群众的生活在不断向好,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在不断提升。

二、牢牢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内涵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是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4],本质上并没有脱离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应当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也要意识到新社会主要矛盾呈现出的不同特征,深刻把握主要矛盾的内涵。

(一)供给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当前我国发展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5]。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我们要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对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需要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发展的水平决定了需要的层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决定了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清醒认识和把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刻内涵。

1.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无论是“量”还是“质”都有了很大的飞跃,但是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

首先,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內地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现象。受政策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广大省份则相对落后。例如,最富裕的东南沿海地区人均GDP在2017年已经超过10万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国人均GDP为5万元左右,而中西部广大省份的人均GDP还达不到全国人均水平,仅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其次,经济发展不充分。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增量提质的关键时期,由过去的单纯追求量的增长到现在的量质并重。在这一时期,经济总量虽然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依然面临着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创新驱动力不足等问题。我国经济大而不强,从2010年起我国经济总量就稳居世界第二位,并且连续多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是在诸多关键领域缺乏核心技术。沸沸扬扬的“中兴事件”反应出我国在芯片领域的薄弱,每年不仅花费巨资从国外购置芯片,而且还要受到供应国家的“调查”和各种制约,仅2017年我国芯片花费达13640亿人民币。我国经济大而不优,部分传统行业产能过剩,而新兴产业相对发展不足。目前我国的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存在着产能过剩情况,而在资本密集型和人力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如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不足。为此,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力不足,创新能力存在多重短板。进入经济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从传动的要素驱动向依靠人力资本提升和技术进步的转变,然而作为新动能的创新依然存在着创新人才不足、创新水平低下等问题,许多工业企业没有研发活动,即使有研发活动,研发投入和研发水平也偏低,难以成为推动增长的新动能所在。

2.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首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与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具体而言,第一,在政治领域,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逐步完善,但是保障人民民主参与政治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等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第二,在文化领域,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弘扬。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我国文化领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内部文化的信仰缺失,盲目崇外、文化不自信现象突出。第三,在社会领域,我国社会结构逐步从过去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但在现阶段,不断上涨的房价、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分布不均的医疗教育资源、不完善的养老体系等民生环节依然是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难题。第四,在生态领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生态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其次,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不充分。我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除了发展不协调外,发展不充分问题也依然突出,即发展的程度不够深、发展的总量不够大、发展的态势不稳定。具体而言:第一,在文化领域,文化供给难以满足文化需要,一方面是文化总量不足,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是文化供给质量不高,部分文化产品庸俗肤浅缺乏深度,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深层次的精神需求。第二,在社会领域,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的需要。当前,优质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缺乏且分布不均,形成了“学区房热”、大医院看病扎堆、养老院“一床难求”等现象,如何实现更多更好公共产品的供给并进行合理分配成为社会发展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在生态领域,我国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居民生活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都面临着严峻挑战。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长远考虑的命题。

(二)需求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随着国情、社情、民情的不断向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需求侧的重点已从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后者不是对前者的否定,而是对过去已经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以及在肯定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6]。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含物质文化需要,还包括精神需要、政治需要、生态需要等。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需要也呈现了新特征:

1. 需求的范围更广。不同于以往对物质文化的需要,现在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涵盖的范围更广、内容更加丰富。以往我们的生产力落后、经济实力不强,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用于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这类“基础”的需要,但是现在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都已大幅提升,为满足人民群众更多更丰富的需要提供了条件。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开始产生权利上、精神上等非物质方面的需要,例如人民对政治参与的需求不断提高,对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权利的维护和实现的要求也更为迫切;还如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就业升迁机会均等、收入分配公平、教育医疗资源分布均匀等方面诉求日益急切。种种迹象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需求的范围更广泛、内容也愈加丰富多样。

2. 需求的层次更高。在过去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上,当下的需求呈现出升级态势。一方面,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由过去的从众模仿到现在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从过去注重“量”、“价”到现在注重“品质”、“体验”,即不仅要有衣穿还要有个性、有魅力,不仅要吃饱还要吃的好、吃的健康,不仅要有地方住还要住的条件好、环境好,不仅要交通方便还要交通舒适、快捷,购买的商品不仅要耐用还要品质好、体验好等。另一方面,在教育、医疗、社会治理等公共产品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从过去的“有学上”到现在的“上好学”,从过去的“有活干”到现在的“干好活”,从过去的“好看病”到现在的“看好病”等等。

三、关于解决新矛盾的一些思考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作出了历史性的判断,这一判断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起点。在新时代,我们不仅要牢牢把握新矛盾的深刻内涵,而且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有效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一)深入贯彻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坚持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理念[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以创新为核心的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经济新常态下指引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具体来看,创新发展着力解决经济新常态下的动力转换问题,这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和质量,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创造新增长周期的重点所在。为此,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精神,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不断吸引和培养各类创新人才,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不断提升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协调发展着重于发展失衡方面,是化解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抓手。这要求我们,在发展内容上要协调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发展空间上协调好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共同发展,在发展时间上协调好现在与未来的发展。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的是生态失衡问题,为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美丽中国。这需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发展环保节能产业,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开放发展侧重于解决发展中的内外联动问题,“开放带来进步,封閉必然落后,”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重要经验。在新时代中国将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程度,丰富开放的内容和形式,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开拓对外开放新局面。共享发展主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就当前来说,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增加人民福祉,就是要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推进全面脱贫工程、优化教育医疗资源配置、大力保就业促创业、减少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建立完善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侧出发,着力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供给方的重要策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以往的宏观经济政策侧重于从消费、出口、投资方面进行“需求调控”,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在进行需求调控的同时也要重视“供给管理”,即经济结构优化问题。在需求调控的作用下,我国经济总量有了快速的提升,然而国内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关键领域缺乏核心技术、国人出门抢购国外商品等现象屡见不鲜,这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不够优化,经济总量虽大但大而不强。为此,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劳动、土地、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的配置效率,在劳动力配置上适时放开计划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吸纳更多就业人口,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就業者的人力资本;在土地和资本配置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减少企业的财务成本;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配置方面继续推进创新发展理念,构建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宽松环境,提高创新转化率。另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市场空间,增加先进产能;坚定推进减税降赋工作,降低企业税赋成本,化解企业融资难问题,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坚定房地产去库存工作,在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努力形成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局面;牢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适度降低实体经济的杠杆水平,将居民杠杆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总之,深化供给侧改革是我们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策略[8]。

(三)推动“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要化解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要求我们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全面发展。经济发展固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但社会发展不止是包括经济发展。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考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的特殊性,并依据现阶段的国情社情来加强和加快它们的建设与发展,以此促进我国社会的全方位发展。这需要我们在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地位,加强建设人民民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文化上,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社会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在生态上,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环境。

总之,在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有着及其深刻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只有我们从供给和需求两端认识和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才能牢牢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内涵,才能作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引,才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71-73.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7-28.

[4] 程艳,孙来斌.科学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2-26.

[5] 胡隆辉.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J].学习论坛,2017,33(12):5-7.

[6] 杨德山,虎旭忻.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解读[J].理论探索,2018,(1):11-15.

[7] 杨生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解与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2017,(11):10-14.

[8] 贾康.建设新时代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5):52-54.

[9] 陈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几个特点[J].党的文献,2018,(2):3-12.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需求供给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