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磊
摘要:阅读是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终身学习成长的必备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充分利用多种介质的阅读资源,达到大阅读的效果,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进而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阅读内容;阅读评价;阅读习惯
当今社会,阅读量爆炸,阅读群体扩大,阅读程度、时间、速度、意义等都与传统概念的阅读意义不同。如何让阅读者品味作者思想,促进自身语言、思维与审美能力的发展,涵养剔透的灵性呢?其中,教师的针对性、建设性的阅读指导尤为重要。
叶圣陶指出,阅读的重点是自臻于通篇明晓看书,达到活读书之境界。能读而后用,除了传统的理解性阅读,还应培养解释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阅读的内容影响阅读能否持久,阅读的方法和评价体系影响阅读效果。
一、群文阅读内容的丰富化
多阅读,方能更有创意,更自信,情感更充沛,寻找到信仰和精神支柱。
1.阅读经典,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过,经典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思乡专题“月是故乡明”中选了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曹文轩的《前方》、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主题虽然都为思乡,但是经过比较阅读,“故乡”的内涵不尽一致,其不仅指人出生的地方,还可指一个人为之奋斗过的地方,进而还指人内心深处一种精神的期待式的归属。同主题的群文建构的大容量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和深度阅读能力。
2.多种途径,纵深学生阅读思维
群文阅读媒介形式多样,如通过物像、视频、音频、话剧、影视等方式呈现的阅读资料都是群文阅读包括的范围。
学生因为对《鸿门宴》感兴趣,将其改为话剧,这个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文言翻译、人际关系的理解,还充分关注了话剧的特點,着重添加场景描述和人物的神态、动作等,其间学生阅读了如老舍、莎士比亚等人的大量中外话剧作品。这种跨介质、跨文本形式的阅读创作体验,打通了阅读和生活的壁垒,获得了积极的建设性阅读体验。
阅读经验是动态发展的,笔者让学生观看由罗伯特·斯托姆伯格执导的《沉睡魔咒》。影片将原本邪恶象征的龙重新定义为保护爱的力量,引导学生思考此种现象是否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关。
3.处处留意,丰腴学生阅读思想
阅读的灵气在于生活。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如何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潜力,调动生命体验,唤醒生活阅历,需要引导学生更多地留意生活和自然。
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无言真挚的爱,如温度刚好的牛奶、雨天替陌生人撑起的雨伞等。徐志摩说过,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人们看到“松”“竹”“梅”便会想到其坚韧的性格,读及“垂柳”便会浮现难舍难分的场景。学生作为有心人,一样可以发现别有韵味的美:无论是寒冬湿发末梢的冰凌柱,还是酷暑贴着西瓜皮的顽童。
二、阅读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虽说开卷有益,但是为避免泛泛阅读、低效阅读甚至无效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有效评价能够促进阅读走向更深处。
1.摘抄与品评
马克思写《资本论》前做的阅读笔记达1500多种。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吸收内容,磨练出更好的原创思考。在摘抄中需要有对文本的“发现力”,发现文本中有张力的词句、情感、逻辑、思想等。当然,在品评的过程中要将别人的经典变为“自己的经典”,还需要在阅读中表现出“质疑力”。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产生“质疑力”不仅要有阅读量和阅读方法的积累,还需要在阅读时放弃依赖思想,自发自觉地发问寻疑,批判性地、求证性地读出深义和新意。
2.框架与导图
理清文章或整本书的框架或思维导图,有助于读者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文本。此种方法在整本阅读中效果尤其明显:动态地把握人物的发展变化,情节跌宕起伏的原因,进而探索文本意蕴。例如,《老人与海》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或人物关系整理思维导图,清晰明了地呈现老人的硬汉精神,有助于读者体会“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主旨。
这种方法不仅便于学生准确、系统、深刻的把握文本,还要有利于他们养成宏观阅读的能力。
3.阅读与写作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阅读与写作共同构建了一个人应有的语文素养。先读,然后知大干世界之精彩;后写,然后知自身之不足。这样循环往复,以读促写,以写引读;以感性把握,以理性观察。世界是灵动、活泼、彩色的。
阅读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可以说是终身的学习过程。阅读可以为生命播下生根发芽开花的种子,学生可以在阅读中产生敬畏心和信仰心,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