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琼仙
【摘要】 寓言在小学教材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一般比较短小,寓言简练、朴素,重在教训和讽刺,寓言的道理是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被人盛誉为“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别林斯基曾说过:“语言不是寓喻,也不应当是寓喻的。如果他是好的、诗体的寓言的话,它应当是有人物、有典型性格的小故事或小戏剧,而这些任务和性格都是用诗歌描写的。”引导学生领悟寓意是小学阶段寓言教学的重难点。本文就从如何引导学生,脱掉寓言的“外衣”,领悟其中的寓意进行论述。
【关键词】 寓言 故事 形象 寓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0-116-020
寓言在小学教材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一般比较短小,寓言简练、朴素,重在教训和讽刺,寓言的道理是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被人盛誉为“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法国寓言诗人让·德·拉·封丹形象地诠释了寓言:“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
一、准确把握语言重难点
寓言就是把一种道理寄托在短小的故事里,寓言的道理是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让读者从中获得教益。“寓”是“寄托”的意思。因此,引导学生正确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学的核心。所以,在寓言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寓言故事的分析,去揭示和领悟寓言的“真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层层剥去寓言“外衣”,让“真理”见诸于世呢?我们必须要把握好寓言故事和寓意。
二、把握好寓言故事和寓意
(一)理解内容,感知形象
在寓言教学中,要把寓言的形象当作现实中真正发生的故事来讲,而不是要把它看成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是一种比喻,在孩子们充分感知故事,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再揭示寓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直接提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而是要孩子们反复朗读故事,感知故事人物形象,激起情感,进而对人物形象产生疑惑,产生联想。
以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为例:如果我们一开始提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孩子们可能连学习的兴趣都没有。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题目,接着让学生阅读寓言,再回头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孩子们通过阅读故事,很高兴地发现自己能用自己的话正确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是把禾苗往高处拔,帮助禾苗成长。接着抛出问题:“为什么揠苗”,“怎样揠苗”,“结果如何”。孩子们在任务的驱使下,受故事情节吸引,投入到阅读中,很快解决了问题,知道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初步认识到这个种田人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在引导孩子弄清故事情节时,同时用“巴望”为切入点,抓住“天天、转来转去”等词语,让孩子体会种田人的焦急心情,正因为这种焦急的心情,只是他觉得“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这正是种田人的症结。抓住“一边喘气一边说”“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体会种田人的兴奋和迫不及待的心情。抓住“筋疲力尽”一词,让孩子知道种田人很卖力,结合种田人的话语“没白费”“长高了”,对比结局“禾苗都枯死了”,孩子们感受到种田人的这种劳动不仅仅是白费劲儿,他也是一个多么可笑的人,让孩子感受人物形象。
通过了对故事的了解,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抛出问题:种田人的错在哪里?孩子们就会回答“不能心急”“不能拔苗”。孩子们就会知道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于求成会坏事”。接着问“为什么不能拔苗”,孩子就能根据自己的常识,知道禾苗的生长时有规律的,不能违反。
当然如果孩子们处于高年级,事物认知能力强,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可以直接提出诸如“寓言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从寓言中你得到什么教训?”的问题。
(二)多元解读,体会寓意
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寓言简练、朴素,重在教训和讽刺。艺术形象是寓言的身体,寓意是寓言的灵魂。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问,让学生答,让学生论,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气氛。教学寓言应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子,这些关键词句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揭示了寓言的中心思想(寓意)。在教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亡羊补牢》这篇寓言时,我让学生抓住“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以及“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等句子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养羊人两次丢羊后心理和态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结果,体会养羊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而且知道了改正后会有好的结果,自然而然得出寓意: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在语言的教学中,有些老师总担心学生自己难“明理”,从而很少给学生机会去自己探究。有的老师怕学生谈论过了,远了,在课堂上完成不了任务,只要学生有不同的想法,马上制止,结果造成学生的思维单一、死板,回答问题、思考问题是总担心自己的想法与老师的有出入,从而失去了积极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了打开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思维和探究学习,多元解读文本。所以在学生得出寓意“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后,为了打开孩子们的思维,我抛出了问题:如果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听街坊的话,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孩子们很快就得到了“如果早点改正自己的错误,损失就会更少”的启发。
在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学生总结出寓言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同时给人们以启迪:对待自己的问题和缺点缺点,要像对待疾病一样,绝不能讳疾忌医,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对的意见。课文的寓意明了,但是单一。所以我在課堂上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扁鹊不逃走,结局将会如何?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当然,我们在让学生进行纵向思维、多元解读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保证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胡思乱想,让学生的理解更接近原著的寓意,有积极意义。这样就能够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说写结合,运用延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由此可见阅读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重要性。在寓言教学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寓言故事一般短小明晰,容易模仿学习,寓言的本体是生动的故事,寓言的寓意是与故事紧密结合的,藏于故事中,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而寓言的基本材料来源于生活,丰富多样。所以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用心,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去留意动植物,留意身边人们的一言一行,从中找出写作亮点。同时让学生抓住语言的最大特点——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来进行创作。通过了点拨,我班学生写出了不少寓意深刻的寓言。
如《苍蝇与蜜蜂》:
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到花丛中采蜜,蜜香引来了一只饥饿的苍蝇。苍蝇趁蜜蜂不注意时,偷偷吸吮着蜜蜂篮子里的蜂蜜。蜂蜜实在是太美味了,苍蝇舍不得离开,不停地偷吃香甜的蜂蜜。眼看蜂蜜已经所剩无几了,就在这时,由于苍蝇吃得太急,不小心把手和脚都黏住了,它飞不起来,也动弹不得了。苍蝇大喊着救命,恳求蜜蜂来救它。蜜蜂生气地说:“你偷吃了我半天的成果,还要我来救你?”蜜蜂丢下篮子就飞走了。苍蝇无法动弹,被一个路过的农民踩死了。
偷取别人的劳动成果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总之,在寓言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重视故事中人物形象的解读,在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感受形象,揭示寓意,同时要打开学生的思维,联系生活,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小学语文寓言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19980)】
[ 参 考 文 献 ]
[1]曹丽娟.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型研究2016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刘荃.与想象随行让心灵欢歌——认识寓言编写寓言(适合高年级)[J].语文教学通讯,2006,(1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