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方法

2019-09-10 10:20石斌
南北桥 2019年22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策略探讨小学语文

石斌

【摘    要】我国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五千多年里,诗歌如同璀璨夺目的明珠一般在我国的文学长廊中经久不衰,然而,在目前阶段的小学诗歌教学中,很多学生,也包括一些教师都没有真正地意识到诗歌的价值,如何掸去诗歌表面的尘土,重新让诗歌在教学活动中绽放出它原有的光芒已经成为了现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2.022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诗歌教学活动?因为诗歌是人类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学习诗歌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升华,还可以让学生的良好人格得到一定程度的熏陶,另外,学好诗歌也能够丰富学生的内涵,奠定学生的语文基础。

两千年前,孔子论《诗经》“兴观群怨”的诗教观对后世诗歌鉴赏、创作、教育以及生活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华古典文学瑰宝中的经典,诗歌以华美形式、深厚内涵、真挚情感穿透了人们心灵壁垒,在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熏陶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为人处世提供了依据。在小学诗歌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内涵,而且更应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走近每一个诗人,塑造优秀的品格,丰厚人生的阅历,健全高尚的人格,学会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循着孔子的“兴观群怨”的诗教观,引领学生走近诗人,触摸诗人跃动的情感脉搏,在感知灵魂中,促进诗歌生命的茁壮成长。

一、在感悟诗人的情志中塑造学生品格

在小学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诗歌情志濡染、教化功用,激发学生情志,让学生修身正己。这正如孔子所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述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比如《石灰吟》就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揭示了伟大爱国英雄于谦丰富而美丽的精神世界一角。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深度理解诗歌“托物言志”写法。从“石灰的特点”“石灰的产生过程”,启发学生:石灰是建设、装点、粉刷、修饰世界的物品,它最为重要特点是“清白”。这一点,学生自然联想到人的精神品格——正直清白。对于于谦这样文武兼备、刚正不阿的品质,就是一种真实、自然写照,更是于谦自励自勉的一种自然流露。那么,石灰的这种清白是怎样练就而成的呢?需要怎样的付出?学生品读诗歌,迅速找到“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等词汇。因此,这些语词在阅读联系中具有了双关性,诗人也和石灰一样,不怕磨难、不畏艰险。石灰的磨炼,自然让学生联想到诗人的人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坚定——外界的挫折、磨难再大,也动摇不了我这颗誓死捍卫清白的贞洁之心!正如《毛诗序》中所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二、在体验诗人的心理中丰富学生阅历

通过诗歌,可以观察社会现象,了解风俗民情。在小学诗歌教学中,学生往往能够洞察诗歌写作背景,揣摩到诗人生存状态。换言之,通过诗歌,不仅可直接观照诗人思想感情,而且能观察到诗歌所蕴含的风俗、民情和政治得失。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诗歌教化,甚至作为治国理政的参考。

比如,学生在丰富的诗歌阅读中,对于诗圣杜甫,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其风格为“沉郁顿挫”。但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却一改风格,为什么?通过阅读,学生了解到,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原来,这首诗写于唐代安史之乱被平息,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捷报传来之际,被称为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是杜甫生命力快乐迸发的一次记录。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读诗、解诗,进而想诗境、悟诗情。抓住诗眼——“喜欲狂”,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探究。“诗人为什么‘喜欲狂’?”“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喜欲狂’?”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听到大好喜讯,诗人喜极而泣;颔联“漫卷诗书”、颈联“放歌”“纵酒”,可看出杜甫内心无比激动;尾联“即”“穿”“便”“向”等语词,可看出诗人归心似箭。通过整首诗之“喜”,又让我们想到了安史之“乱”。多年颠沛流离、贫困潦倒给杜甫心灵造成了巨大伤痛。借助诗歌,学生能“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班固《汉书·艺文志》),从而丰富自身阅历。

三、在与诗人跨时空对话中学会生活

诗歌具有社会交往功能,是古代文人唱和交流的产物。诗歌,既可作为切磋学问的载体,也可以作为褒奖对方的作品,还可作为自我心灵的袒露。通过诗歌解读,我们能走进诗人内心世界,触摸诗人跳动着的情感、思想脉搏。宋代理学家程颢的《春日偶成》,我们可以从中观照诗人十分难得的“童心”。比照当下学生,过早、过度社会化,已造就“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卢梭)。在这首诗中,学生能重拾久违的童趣、童心、童乐。对学生来说,诗歌要为其启蒙,启迪其智慧,让其学会交往、生活。童心不泯,生活就会充满光辉。一个云淡风轻、阳光明媚的正午,程颢先生伴随盛开的春花、摇曳的柳枝,来到前面的小溪。春游踏青、偷闲取乐可能引起了“时人”(大众)的批评。但诗人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时人不识余心乐”,表达一种不可言说的美妙。在诗歌阅读中,学生能感悟到生活哲理,生命哲理,即生活生命的超然心态。只要内心充实,生活就会流溢光彩。诗歌阅读,让学生形成某种生活感悟、生命感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和炎黄子孙的心灵世界联系最广泛、最深入的艺术。诗歌能直抵人最隐秘的心灵角落。在小学诗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内涵,而且更应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確引导,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感知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姜琴.探索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方法[J].华夏教师,2018(15):67.

[2]杨妍.苏教版小学诗歌教学有效措施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24):81-82.

[3]傅彩琴.探究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4(28):70.

[4]陈海波.浅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4(21):169-170.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策略探讨小学语文
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思考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