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历史情境,渗透家国情怀

2019-09-10 07:22张晓芳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

张晓芳

摘要:《抗日战争》一课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冷静剖析历史,理性爱国,避免出现盲目的民族复仇情绪。设计教学时,创设历史情境,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民族精神历史情境家国情怀

《抗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的第16课。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后段反侵略斗争的主要表现,因此,本课是本单元乃至本册书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冷静地剖析历史,理性爱国,避免出现盲目的民族复仇情绪。笔者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作为本课教学设计的突破点,将抗日战争中全民族抗战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作为本课的灵魂贯穿始终,创设历史情境,渗透家国情怀。

一、课例呈现

(一)联系实际,激发共鸣

南京学生对南京大屠杀和国家公祭日的内容都有所了解。因此,笔者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的朗诵视频暖场并导入本课。在学生产生情绪共鸣的基础上,以“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兄弟齐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重振乾坤”“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作为四个部分的标题,呈现学习内容。

对于南京大屠杀知识点的教学,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并且参观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因此,笔者改变以往直接展示视频或图片史料的方式,请学生谈一谈参观纪念馆的感想。有的学生详细描述了展馆中的图片、陈列;有的学生对象征生命消亡的“12秒水滴”印象深刻;大部分学生对参观时悲愤的心情记忆犹新,对人类文明史上极其黑暗的一幕有深刻的感知。

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容易激发共鸣,更容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是可以“触摸”和“聆听”的。

(二)自主探究,潜移默化

在学习了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滇缅战场的抗战史实后,笔者和学生重点探究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

师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现在,就请大家来说一说令你印象最深的抗战英雄的故事。

生杨靖宇,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8年起,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动日伪军警6万余人,对杨靖宇及抗联第一路军展开了全力围剿。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杨靖宇没有丝毫的畏惧与退缩。1940年初的50多天里,在白山黑水之间,杨靖宇率抗联战士与日寇作战40多次,吃草根、树皮,甚至将衣中棉絮掏出来吞咽。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生张自忠,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40年枣宜会战中,身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亲自率领部队出击,中弹受伤仍坚持现场督战,最终壮烈殉国。当日,由38师师长黄维刚带领敢死队,奋勇抢回了张自忠的遗骸。经检视,张自忠身有八处伤口,其中炮弹伤两处,刺刀伤一处,枪弹伤五处。随后,张自忠将军遗体被运往重庆安葬,路經宜昌时,十万军民恭送灵柩至江岸,其间日机三次飞临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群众却无一躲避,无一逃散。

生1942年3月,戴安澜率部赴缅甸参加远征军抗战。同古保卫战打响以后,全体官兵坚守阵地,勇猛还击。师长戴安澜在给夫人的信中写道:“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他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须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团长代之。”战斗结束后,戴安澜在撤退过程中遭敌袭击,身负重伤,壮烈殉国。

生1941年9月25日,负责掩护狼牙山地区群众和大部队转移的八路军战士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与敌周旋一天,逐渐把日寇引到一个名叫牛角壶的陡峭山峰,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面对步步紧逼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学生被抗战英雄们保家卫国、不怕牺牲、血战到底的精神深深打动。)

师(播放视频《赵一曼家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而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教室里鸦雀无声,不少学生红了眼眶。)

师英雄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家和自己的亲人。然而,面对民族存亡,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赵一曼身为母亲,有深深的遗憾,但作为中华儿女她却无怨无悔。

生(朗诵)“忘不了,满腹棉絮草根,战至最后一人的杨靖宇;忘不了,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的佟麟阁;忘不了,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张自忠;忘不了,有着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和丰富辉煌战术的左权;忘不了,以牺牲报答国家养育的戴安澜……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多少奋斗,多少牺牲。中国儿女用血汗,用生命,换得华夏河山的阳光灿烂!”

(课前,在学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了这段文字,全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情绪达到高潮。)

师历史无言,精神不朽。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亮点。历史是鲜活的,学生在收集抗战英雄的事迹并在班级做介绍时,就已经被他们深深打动;《赵一曼家书》传递出的母亲对儿子的骨肉亲情和对祖国的深情大爱,让不少学生和听课教师眼泛泪光;学生的朗诵更是直接将大家带入悲愤的情绪中。此时,让学生概括抗战精神可谓水到渠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接下来的讨论环节,将话题引回现实。无数先烈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舍生忘死,这是民族英雄的家国情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该如何传承家国情怀呢?学生各抒己见,发言中不约而同地提到牢记历史、勤奋学习、回报祖国等等。

课尾,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回首历史,是为了记住先辈们的热血,更是为了珍惜今天的和平,开创美好的未来。今天的我们,无须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须承受战火的硝烟,但是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一生爱国路,无悔又无怨。我们当代青年应该会学习、能吃苦、懂感恩、有担当,中华圆梦、民族复兴,指日可待!”

不需要教师生硬地灌输,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先辈的尊敬、对社会的责任,就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生成了。

二、课例反思

每节课都应该有“灵魂”。历史学科的价值不只是传授历史知识,更应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渗透家国情怀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使命。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的具体内涵不同,在以“抗日战争”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中的家国情怀,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这是本节课的“灵魂”,有了它,整节课就活了。

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空洞说教、填鸭式灌输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对国家和社会漠不关心,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本节课在设计教学时,注意深入挖掘历史学科中家国情怀的教育内容,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学生熟悉的人物、事件和地点,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创设多种情境与历史“对话”,渲染气氛,激发共鸣,让他们感同身受。

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在信息社会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文化对学生的冲击也比较大。不少学生缺少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这不是一节课、一学期或者一年的教学能解决的,它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以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持之以恒地渗透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和建设家国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周刘波.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的价值归旨及其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7(10).

[2] 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兵团党校学报,2016(6).课堂回放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历史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谁咬得更厉害
新历史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