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妹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体验,引导他们密切联系自身生活,注重综合运用知识技能,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以《中华传统游戏——抓石子》为例,梳理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究方法的运用: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探究,获得认知;在联想对比中体验探究,丰富认知;在整理归纳中体验探究,深化认知。
关键词:体验动手实践联想比较整理归纳
中华传统游戏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将其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智力都有重要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体验,引导他们密切联系自身生活,注重综合运用知识技能,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以中华中学附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中的《中华传统游戏——抓石子》为例,该内容的编排意在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探究抓石子的传统游戏,形成对游戏的基本认知,初步掌握研究游戏的方法,生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一、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探究,获得认知
现在的小学生缺乏对传统游戏的感性经验,因而进行相关活动的教学有一定难度。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行体验,获得基本认知,是进行抽象和概括的基础。
教学前,笔者先引导学生习得了游戏规则,然后开始交流——
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玩抓石子的游戏,先看一段视频,仔细看游戏的玩法。(播放视频)知道怎么玩了吗?在小组里试一试。
(学生玩抓石子。)
师有没有成功的?为什么没有成功?
生抛得不够高。
生抛歪了。
生我只想着抛出去,却没想起来及时抓。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是在桌子上抓石子的。你们有没有在地面上玩过抓石子的游戏?(出示两个孩童在地面上抓石子的图片)你们可以试着在地上抓石子。
(学生在教室地面抓石子。)
师在哪里玩抓石子比较顺手?
生在地面上。
师(板贴:场地)老师也喜欢在地面上抓石子。其实,抓石子的场地很多,可以在沙地上,可以在走廊里,也可以在树荫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适合的场地。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了一些特殊的材料,你们认识吗?
生花生、鸡头果。
生麻将、沙包。
师竟然有同学认识鸡头果,了不起!近距离地观察一下,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手摸,觉得它像石子吗?
生不像!好像是一种植物的果实。
师是的,它是酸枣的果实。品尝完酸枣后,我们可以把它的果核收集起来,作为游戏的玩具。看看老师是怎么抓果核的。
(教师示范用果核玩抓石子的游戏。)
师用果核和用石子抓石子的手感有点不一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尝试用果核玩抓石子的游戏。)
生果核轻一些,石子重一些,用的力度不一样。
师你的感觉跟老师一样。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尝试用麻将玩抓石子的游戏,看看感觉又有什么不同。现在,我们再来想一想,除了上面提到的石子、果核、麻将,你们还能想到别的可以用来玩抓石子游戏的材料吗?
生橡皮、纸球、开心果……
师(板贴:材料、玩法)你们想到的材料还真不少。在我们北方地区,孩子们还会用一种特殊的材料——羊拐来玩抓石子的游戏。羊拐就是羊的膝盖骨,被用于“抓石子”的游戏材料时,人们会把它们染成红色或者彩色,这样会更好看。所以,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敢于创新,同样的游戏,在不同的场地、用不同的材料可以玩出多种花样。
学生经验的获得,最重要的是在做中学。上述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游戏规则后,教师先让学生体验在课桌上抓石子,接着通过图片引入,让学生体验在不同场地抓石子,再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体验抓不同材料的“石子”。整个过程,引导方式贴近学生认知心理,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发展了手眼协调能力。
二、在联想对比中体验探究,丰富认知
没有特定目的的活动,即使是以体验的方式进行,学生也是盲目、松散的,所获甚少。如果把融入体验的活动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该活动内容就具有了教育意义。让学生在联想比较中体验探究活动的趣味和意义,能使认知得到丰富。
“抓石子”是一项能就地取材、易学易玩,几乎不受时间、地点、材料、人数限制的游戏活动。为了能让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收获更多,笔者展开了以下教学——
师老师今天还带来了沙包,你們会玩沙包吗?
生我们会玩扔沙包。
师(播放扔沙包的视频)视频中的儿童是怎样玩沙包的?他们玩沙包的时候,你们还听到了什么?
生他们的玩法和我们差不多,但他们玩的时候还在唱歌。
师你们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歌吗?
生不知道。
师这是一首江苏沭阳地区的民歌,歌名是《抓妈荷》。我们说的沙包在这个地方被称为“妈荷”,也就是妈妈做的荷包。想到妈妈做的荷包,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很开心。
生我觉得心里暖暖的。
师是呀!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他们会边玩沙包边唱民歌,我们南京的孩子玩沙包时会唱南京童谣。(出示抓鸡头果的童谣)请一位同学用南京话读——
(学生用南京话读童谣。)
师民歌很好听,配着民歌玩抓石子的游戏很有趣。那大家体会一下,配着南京童谣玩这个游戏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生有节奏感,能让我抓得更多。
师能提高你抓石子的效率。
生配上南京话后这个游戏就有韵味了。
师是呀,融入了地方传统文化,游戏的韵味更浓了。所以,同学们可以在玩游戏的时候唱唱民歌、童谣,会让抓石子的游戏更有意思。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看得出,大人小孩都喜欢玩这个游戏。你们猜猜动物朋友喜不喜欢、会不会玩这个游戏呢?(播放水獭和小狗玩抓石子游戏的视频)看了这个视频,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动物为什么会抓石子?
师是呀!这个问题也是老师的问题。到底是人类向动物学的,还是动物向人类学的?看来,这个游戏起源于哪里值得讨论。(板贴:动物、人类、起源)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探究一下。其实呀,很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喜欢玩这个游戏。比如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就描写了距今二三百年的人玩“抓子儿”的游戏。(出示相关文字)我们熟悉的冰心奶奶笔下的冬儿姑娘,在四五岁时就开始玩“抓子兒”的游戏。(出示相关文字并板贴:文学作品、红楼梦、冰心)这里面的“抓子儿”游戏就是我们今天的抓石子游戏。了解了这么多,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玩法,配以不同的民歌民谣,能玩出不同的感觉。
生一个简单的抓石子的游戏,还能延伸出精彩的文学形象,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写一写。
生我们学校有那么多传统游戏的雕塑,比如斗鸡、跳马、滚铁环、踢毽子……就是没有抓石子的雕塑。建议学校造一个。
……
在联系对比中进行自主体验探究,学生的感知会得到延伸拓展。上述教学,教师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通过联系比较,体会配以民歌、童谣时玩游戏的不同感觉,感受动物与人类玩抓石子游戏时的不同,挖掘“抓石子游戏的起源”“文学作品中描写抓石子游戏时的特点”,促使学生主动延伸思维,对抓石子游戏的内涵、外延做了更深层、更有创意的总结。
三、在整理归纳中体验,深化认知
在学生形成具体认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整理归纳,能为形成系统、抽象的认知奠定良好基础。
通过上面的教学,围绕抓石子的游戏活动,黑板上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板贴。对此,笔者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归纳,让学生理解思维导图的结构和层次,深化对抓石子游戏的认知。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黑板上出现了这么多与“抓石子”游戏相关的内容。(出示图1),你们觉得老师贴得怎样?
生我觉得现在的板贴内容有些乱,应该把同一类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有没有好办法来整理这些内容?
生我觉得可以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归类。
师你还知道思维导图,了不起!能说说你所知道的思维导图吗?
生就是围绕一个主题,有规律、有次序地呈现相关内容。
师看来你对思维导图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我们有的同学已经开始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了,有的同学对此还比较陌生。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学用思维导图给这些板帖整理归类。(出示没有内容的树状思维导图)感觉这个思维导图像什么?
生像大树伸出的很多枝条。
师这是思维导图的结构,中间的圆是思维导图的中心,用来展示主题。围绕这个中心有主干,每个主干又有若干分支。整理好这个思维导图,我们也就明确整个抓石子的思路了。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以“抓石子”为中心,围绕“有哪些主干?”“这些主干有没有分支?”“分支是什么?”三个问题,对照板贴进行思考,看看怎么整理归类会更清晰。
(小组讨论,并上台为板贴整理归类,教师引导提醒。)
师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板贴都找到了自己的家。现在,我们再为它们画上连接线,这个思维导图就成形了(如图2)。围绕这个思维导图,同学们觉得有哪些主干或分支可以延伸、拓展的?
生材料有很多,可以延伸。
生场地可以变换,也可以延伸。
生玩游戏的主体可以延伸。比如说动物除了小狗、水獭,还可以有猴子。
生抓石子游戏的作用可以延伸。
生从文学作品我还想到了作者,冰心和曹雪芹。
师看来,丰富思维导图就是美化我们思维的“地图”,能帮我们搭建起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支架。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多使用思维导图。
上述教学围绕抓石子的游戏引导学生认识思维导图,并在循循善诱中启发学生自主梳理方法,自主给板贴整理归类,最终得出一幅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的思维导图。同时,学生还对思维导图进行了拓展和延伸,让认知逐步走向深入。
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探究,在联想对比中体验探究,在整理归纳中体验探究,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仅仅是本堂课的探究成果。如何针对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深浅不同的活动主题,发现更多元、更适合学生的体验探究方式,是有待深挖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