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观察一线教师的科学课堂教学会发现,许多课在事实性知识与实验技能操作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学生更多得到的是记忆、理解、应用等低阶思维能力的训练,较少有机会训练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注重让学生面对复杂、真实的问题情境,对科学知识进行重组、建构与迁移,在实证基础上展开分析与评价,运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法,从而使高阶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科学教师要善于在看懂、听懂、悟懂学生的基础上,遵循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构建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课堂。
树立与确定指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意识与教学目标,是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基本前提。
思维是教学的核心,活动是促进学生思考的载体。教师要更多着眼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活动操作层面走出来。在设计《做一个指南针》一课时,教师要意识到,比起“制作指南针”这个显性目标,还有更多更有价值的隐性目标,如:
——你准备怎么来做磁针?(独立思考与设计能力)
——这样做行吗?(分析、评价、判断能力)
——你还有不同的做法吗?(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
——做自己想做的指南针。(综合实践能力)
——把你做的不一样的指南针拿出來展示交流。(分享交流与表达能力)
设计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关联的有思维空间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以证据和推理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科学结论,是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基本方式。
学生需要建构什么科学概念?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学生现在能做什么,还能做什么?相比较这些问题,教师以非良构探究方式,设计出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关联的有思维空间的探究任务尤为关键。教师要从单一的科学知识教学中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整理,去加工,去处理,他们在观察、整理、加工、处理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发现信息中的联系。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更容易产生想法,引发新的问题,而新的问题又会引发新一轮的思维活动,到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这一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实施指向学生能力检测的终结性纸笔测试,是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基本保障。
教学的改变从评价开始。注重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要求教师把表现性评价与形成性评测融入纸笔测试,避免出强调死记硬背的对科学知识简单记忆的纸笔测试题。教师应该注重提供实际问题情境,多以选择、作图、论述、解释、方案设计等题型,考核学生的概念理解、应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开启由科学知识检测向科学能力检测的转变。例如,为检测学生在《做一个指南针》中对磁铁概念的理解及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教师可以出题“铅笔自移”:
把一支六边形铅笔平放在桌上,上面再横放一支长的圆铅笔,使它刚好能平衡。如果你小心地把一块强磁铁靠近圆铅笔的一端,圆铅笔便迎着磁铁移动过来或被推开。你能推测并解释下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吗?
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懂得学生的探究,尊重学生的想法,利用在教学中收集的信息去支持他们的学习,构建突出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突破思维定式,形成新的学习范式,是当前科学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4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