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法
摘要:高中阶段的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不断地形成,他们即将进入成年时代,步入新的人生领域。在人生重要阶段的交汇期,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增强其法治意识。新课标要求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即让学生能尊法、学法、懂法、用法,根据法律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为此,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普及宪法知识、整合课程资源、剖析法治案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法治理念,延展法治知识,培养法治习惯,从而让学生在新的人生征途中不断前行,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法治意识 培养途径
中国的政治目标之一是“法治”,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意识即中国公民认可、崇尚、遵从法律,有明确的规则、程序、权利与义务意识,主要体现在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捍卫法律尊严等。高中学生通过学习思想政治课,可以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的观念,深刻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养成履行法定义务、依法办事及维权的习惯。培养法治思维与品格,有利于构建和谐、公正的社会。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思想政治课上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一、普及宪法知识,树立法治理念
高中生距离成年、步入社会不远,要对法治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懂法、学法。不过,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目的并不在于使其成为法学家或法律工作者,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并非单纯灌输法律知识,也不是向学生解释疑难案件、诠释法律条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要帮助学生知法,在此基础上强化根本法教育,向学生普及宪法知识,帮助其深刻认识、理解宪法在我国社会、公民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形成“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让学生学法、知法、敬法、用法。虽然法律知识对大多数人来说较难,不可能了解每一部、每一条法律条款,但是学好宪法,可以让学生依据宪法寻求法律保护。向学生普及宪法知识,教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相关理论知识,否则学生会感到烦躁。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可以使用体验式教学法向学生普及宪法知识,使其充分发挥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在切身的体验中了解宪法、理解宪法。
每一年的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教师可以利用此契机开展宪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宪法,自动成为宪法的遵守者、崇尚者和捍卫者。教师可以将国家宪法日所在的周次设定为“学校宪法周”,组织各个班级进行学习宪法的活动,比如法治板报比赛、微电影比赛、演讲比赛。在活动中浸润宪法知识,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宪法教育,体验法律、法规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宪法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国家宪法日,教师也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举办活动,让学生体会宪法的意义。比如“最美作业评选”,教师布置作业,然后让学生自行评定完成度最好的作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平等意识;每周举办“国旗下演讲”活动,由一名学生领导全体学生阅读宪法的总纲、部分章目,可以让学生铭记宪法的内容与精神;每周举办的升旗仪式,可以强化学生对国旗的尊重与热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仪式感。学生亲身体验宪法教育活动,能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宪法,自觉依据宪法知识及法治理念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形成良好的社会意识。
二、整合课程资源,延展法治知识
全面建设法治国家,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在国民教育中纳入法治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融入法治知识。高中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人的性格、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基本在此阶段定型,因此,接受法治教育对于高中生十分重要。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关于法律的内容不少,《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经济学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共道德与伦理常识》中均含有法律知识,教师要充分整合、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资源作用,将零散分布于教材中的法治知识进行衔接,延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法治意识。整合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社会实践,要在知识框架之上突出活动性,不要单纯对学生灌输法治知识;其二,将新课标与现行的法律相结合,对课程资源进行调整、充实,在法治意识培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法治的生命力与发展性;其三,重构不同法治主题的教材内容,对校内、校外的法治资源进行整合,契合法治知识与法治意识。
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上可以结合时政热点,依托议题,让学生运用课内外联动的方式学习法治知识。比如,教师可以整合《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及第三单元“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议题设为“公民参加立法的意义与途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法治知识。比如,教师可以设计法治知识竞赛,内容主要有公民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治、法治与民主的关系;人大代表的权利、义务;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位、职权。教师还可以举辦课内外实践活动,比如邀请当地人大代表进校园做报告,让学生采访人大代表;组织学生参加立法听证会;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其研究、讨论人大会议相关资料,并将小组学习成果撰写成为研学报告。再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人大常委会借助网络向大众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意见的材料,让学生结合材料,参考《政治生活》中的知识点,阐明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大众广泛征求意见的合理性,并列举新时代社会公民参与立法的途径。教师整合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资源,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延展法治知识,能帮助学生尊法、守法、用法,在丰富其法律知识的同时,能让其对法律、规则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三、剖析法治案例,培养法治习惯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法治信仰,充分认识到法制建设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意义,明白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坚信法律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手段,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习惯。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培养,要为其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其在有意义的活动、任务中对法律相关知识进行讨论、深思、质疑、实践,整合已经具备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分析、解决各种复杂、陌生的法律问题。教师向学生介绍真实的法治案例,可以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出来,提高其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予以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能多角度、全面、深度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厘清自己的思路,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在头脑中形成法治思维,升华认知,增强法治意识,培养法治习惯。
教师在为学生选择法治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真实的案例,以便学生能深入探讨,将自己的看法充分表达出来,提升其法治思维,使其养成法治习惯。比如,教师在讲解《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这一内容时,可以选择以下案例:“某日,山东青岛即墨区一工厂发生火灾,官方通报无人伤亡。但是,朋友圈有人转发一视频,标题为‘身上着火的人奔跑’,并提及视频的发生地为即墨。即墨区公安局了解到情况后立即展开调查,抓获转发造谣视频的于某。于某称,他在无聊的时候看到该视频,发生地在宁波,但其为获得关注,将视频中火灾发生的地点替换为即墨,并将之上传至拥有400人的微信群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由于于某歪曲视频事实,扰乱社会秩序,警方对其处以行政拘留5日。”教师让学生分析此案例,能引导学生对网络法治进行思考,让其认识到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言论自由是有边界的,人们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网络发表言论。学生通过剖析法治案例,能培养社会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养成法治习惯,避免实施网络犯罪。总之,教师引导学生剖析真实的法治案例,可以让其加深对于法治的理解,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增强法治意识,依法享受权利、履行义务。
高中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上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能让学生对“法治”有更充分的理解,知道其是人类文明演进必需的自理方式,能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对高中生进行法治意识培养,能强化其法律、法规观念,形成法治思维习惯,懂法、尊法、守法,有利于高中生健康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1]陈哲远.高中政治课渗透法治意识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9).
[2]何大荣.高中政治课堂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方式的探索[J].广西教育,2017(2).
[3]郭桂银.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路径探析[J].法制博览,2019(20).
责任编辑:陆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