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
【摘 要】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对伴有语言障碍的随班就读生进行语言训练,需要教师提前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别化的训练方案,携手家长共同开展针对性训练,为其与人交流、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关键词】语言障碍;语言训练;随班就读生
众所周知,党和国家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正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而不断增强。无论是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还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办好特殊教育”的指示,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为确保残障儿童接受教育權利的进一步落实,促使其顺利融入社会,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便成为残障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享受适合的教育的主要形式。
笔者在平时的视导中发现:随班就读生中有的发声困难、异常,吐字不清晰,一般人很难听得懂;有的回答问题结结巴巴,声音小到几乎听不清楚;有的只能说出“单字句”,即只能用发出一个字音的方式来表达,只有教师或者熟悉的人细听,才能明白他的意思。针对这类伴有语言障碍的随班就读生,该如何开展有效的教育与训练,以帮助他们克服和矫正言语与语言学习中的障碍,使他们能够开口说话,与人交流,进而融入社会呢?
自2016年开始,课题组全体成员持续开展了“对伴有语言障碍的随班就读生进行语言训练”的专题实验研究,历经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以下成果:教师提前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别化的训练方案,携手家长共同开展针对性训练,为其与人交流、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一、全面评估,力求训练方式精准
(一)评估障碍程度
对每个伴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进行语言障碍程度的评估是语言训练前的重要工作。通过评估,了解他们在发音、呼吸、嘴唇动作等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发音音位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为日后的言语训练、康复评估和选择有效交流形式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了解学生的个性
每个儿童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个性特征是影响一个人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重要因素,教师有必要、有责任对自己所教的随班就读生进行充分的了解,以保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施教。譬如,随班就读生对某些物品的质量、颜色、形状、气味等是否存在偏好;排斥哪类乐曲、音乐的节奏;特别喜爱做哪些动作,较乐意参加哪些活动;等等。教师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访谈、观察、记录、总结以了解学生,为日后对其进行训练选择物质性强化物和社会性强化物提供便利。
(三)了解家长或监护人的情况
家庭环境尤其是残障儿童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教育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家长或监护人对语言训练的重视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儿童的训练效果。因此,教师在接纳残障学生时,有必要对随班就读生的家长或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工作环境、亲子关系、重视程度以及与教师的配合程度等进行了解和评估,为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了解社区环境
教育来自生活。随班就读生所处的社区环境能提供很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如社区或周边的活动中心、学校、培训机构、健身场所以及商场超市、酒店和饭馆等,都将在随班就读生的言语训练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有提前对这些社区环境进行了解、评估,才能制订出较为丰富的、适合随班就读生的言语训练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从而促进其言语语言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多样训练,促进语言渐进发展
(一)注重发音器官训练,刺激发音器官功能的发育
随班就读生大多存在嘴部活动的缺陷,如不能咧嘴、嘴唇合不拢甚至不会呼气。因此,在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时,教师必须非常注重嘴部动作、呼吸、发声等训练和唇舌的练习。如:通过吹气球、吹泡泡等游戏,训练学生的呼吸;通过长短元音的发音训练帮助学生打开发音器官;针对舌部做一些诸如“舌头操”的基础训练。所谓“舌头操”,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边听音乐,边用舌头在口腔内有节奏地进行练习,如舌尖做前后、上下、左右以及绕圈的练习;用舌尖分别顶左、右脸颊内侧;用舌尖分别绕着上下两排牙齿外的牙肉运动。此外,还可以利用海绵棒进行口腔按摩,用构音辅助工具对舌后位进行刺激。这些训练都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发音器官的发育和完善,为后续的语言训练奠定坚实的生理学基础。
(二)抓好发音训练环节,奠定语言训练发展基础
语音是语言发展的前提。发音训练的目的是:让随班就读生感受多种形式的发音动作,帮助他们掌握发音技巧,完善发音器官功能。因此,发音训练对随班就读生的语言训练尤为重要。
发音、正音是发音训练的常规方法。教师可以带领随班就读生多次复习汉语拼音,从声母、韵母到整体认读音节,再到声调以及整个音节的拼读。具体训练方法是:教师出示相应的字母卡片,并示范发音;学生模仿发音,并找出不足之处;学生用吹纸条的方式区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通过观察发音位置图和镜子中自己的发音口型进行正音训练,在反复练习中逐步提高发音的清晰度和准确率。随班就读生学习汉语拼音有较大难度,但只要找对方法,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合适语训环境,增强语言训练效果
1.采用直观教学手段
语言训练应尽可能采用实物、图片、模型、录像等直观教学手段,给随班就读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直观形象刺激,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其语言训练的效果。
2.通过游戏活动训练
由于残障的影响,随班就读生在感知、记忆、思维、注意力等方面都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且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不足。由于游戏活动能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事物、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参与活动和自主说话等习惯,促进其认知水平的提升。因此,语言训练必须根据每个学生认知发展的实际水平制定具体的个别训练方案,尽可能将训练内容融于各种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之中,借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提高训练效果。
在训练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当学生出现烦躁情绪时,就要适时利用游戏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或者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暂停训练,但不能中途放弃。由于随班就读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只有在平时的训练中细心地记录学生的变化,及时地对比总结,才能找出适用于不同随班就读生的训练方法。只要教师坚持训练,就一定会有效果。
3.利用正强化原理
正强化原理,是指学生一旦出现正确良好的行为,教师就及时给予奖励或表扬的正强化刺激,学生的良好行为就会不断出现。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正强化原理,提高随班就读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是:每次训练时,教师可带着一个装有各种儿童喜欢的强化物的储物箱。当学生被强化物所吸引时,教师并不是直接给予强化物,而是用手压住并示范“老师好”“我要……”“水果”“玩具”等一些需要复习、训练的词语或句型,然后用目光示意学生说话。这时是进行语言训练的最佳时机,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就应该及时奖励强化物。渐渐地,学生开始知道语言是有用的,必须按教师的要求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而拉扯、哭闹等不当方式是无用的。经过如此循环反复的正强化训练,教师的辅助就可以逐渐减少,直至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地用语言来表达需求的意识和习惯。
4.引导家长协助训练
众所周知,教师对随班就读生进行正规的语言训练和指导的在校时间是相当有限的,因为学生大部分活动时间都在家庭中。家长只有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在家坚持不懈地对孩子进行反复练习,语言训练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创造机会,引导家长积极介入语言训练,鼓励他们成为语言训练的好帮手,如教给家长进行语言训练的方法,或者给家长布置训练的作业等。
实践证明,如果家长每天能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家庭训练,经常地、反复地去纠正孩子的错误,在实际生活中诱导、强化孩子运用正确的发音,并记录每天训练的内容及孩子的变化,教师就能根据家长提供的训练成果调整训练方案,家长也能获得训练方法的跟进指导。语言训练从量变到质变,不仅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的努力,也需要与随班就读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观察、了解孩子的需求动机,语言训练才能得到实效。
当然,对伴有语言障碍的孩子进行语言训练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反复波动的长期过程,往往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教师要不断鼓励家长坚定信心,要告诫家长不能心急,要有耐性、有毅力,决不能放弃努力,半途而废。
科学的语言训练是对伴有语言障碍的随班就读生开展个训活动的主要教学内容;积极持续地进行语言训练是帮助随班就读生克服语言障碍,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及沟通技能的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但无论运用什么方法,对于每个儿童来说,语言训练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回归生活,在生活情境中去运用,提高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盛永进.多重障碍学生沟通技能的教学[J].现代特殊教育,2018(12).
[2]邹敏.幼儿园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3]徐海霞.夯实汉语拼音教学的基础关[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12).
[4]黄昭鸣,张蕾,等.特殊需要儿童构音語音障碍的评估与治疗[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1(4).
(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