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价评什么

2019-09-09 06:30王少非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9年8期
关键词:考试目标评价

王少非

【主持人的话】课堂评价评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评价目标发生偏差,结果就可能非常糟糕。这好比您想去北京,而GPS向您提供的是以广州为目的地的信息,这种信息显然无助于您到达北京。也许您会觉得这很荒唐,在评价中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先从所谓的“神题”说起,再来明确课堂评价的内容。

【从“神题”说起】

如果您在搜索引擎上用“神题”一词搜索,就会检索到很多所谓的中小学“神题”。之所以被称为“神题”,是因为这些题不仅适龄儿童无法解决,甚至连受过良好教育的成年人也束手无策。如要求根据“2/3”“五个蓝色的圆圈”写出相应的成语;要求“分别找出1、3、7、8;2、4、6;5、9三组数字在相同标准之下的共同性”;等等。这些题您是不是觉得很难?但“神”并非是因为“难”,而是所有的神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无关!

题目“难”并不是问题,只要这种“难”是教学目标明确要求克服的。可问题在于,“神题”中的这种“难”根本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完全无关。这种偏离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题在学生的作业、试题中时有所见,甚至有些看起来并不那么“神”。比如下面这道选择题。

以下哪个字母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拆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个部分?

a.Z    b.F    c.Y     d.S

您是否发现,有些学生不用费劲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有些学生就非常吃力。如果教师没有教过平移、旋转、对折等方法,那么这道题考的就是学生与生俱来的空间知觉能力。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倾向是课堂评价应当关注的吗?教师是否需要对这种能力倾向如学生的聪明程度做出判断?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不是课堂评价的任务,而是心理测验的任务。课堂评价应当关注学习结果,即“成就”。只有针对成就的评价,才具有教育意义。因为通过评价获得的信息,能够支持成就的改善。而能力倾向基本上是稳定的,教育所能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即使您通过这样一些题,发现有些学生这方面不行,您有什么方法能让他变得更行吗?比如下面这道六年级科学题。

植物的果实通常都有种子,根据这一条件判断以下的哪个选项不属于果实。

a.榴莲     b.芥蓝     c.柠檬     d.桑葚

这个例子中的题目的确是在检测成就,但不是学生在学校课程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教师在讲果实、蔬菜时一定会举许多例子,但不可能穷尽所有的例子。如果我的班里有两个学生,因为凑巧在昨晚就餐时发现一盘从未见过的菜(芥蓝),顺口问了妈妈,所以知道了芥蓝是蔬菜,而您班里做对此题的學生全是蒙对的。这能否说明我教得比您好呢?您肯定不服:“这两个学生做对的题,难道是你教的吗?”事实也的确如此,那是学生生活环境的影响。

可见,指向成就的课堂评价,应该要评价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通过相关课程学习获得的成就,是能让教师发现学生在某一方面不行,又能让他们变得更行的评价。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通过相关课程学习获得的成就体现在哪里?应当体现在学习目标的达成上。因此,课堂评价评什么?应当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也许您读到这里,却还没看到那几道“神题”的答案会有些失望。其实,那几个答案对您没意义,举例的目的是为了讲清一个道理:评价应该针对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达成。假设我拿前面的这两道“神题”来检测您阅读本文的成效,结果会怎样?不!我不会那样做。为什么要证明自己的文章很糟糕呢?

【“所评即所教”】

读了“从‘神题说起”这部分内容,您是否发现自己在布置作业或编制试卷时,也会放入一些“神题”,还真的在试图证明自己教得很糟糕。也许您会说:“我也不想这样啊。可统考或所谓的‘质量监测经常会有这样的题,我不准备怎么行?”事实的确如此,问题的根源可能还真不在您身上。但据我所知,还有不少教师认为这样的题“有趣”,所以拿给学生做。

且不说这种“有趣”是否真的存在——在我看来,如果拿到一些看起来似乎很有趣的题,一道做不出,可能会尝试第二道,两道做不出,可能还会尝试第三道。但如果三道题都做不出,所谓的趣味将荡然无存。实际上,在一些对学生很重要的评价中放上这样的“神题”,很可能有风险。美国曾有过一个典型案例:有学生因为学区的毕业考试中出现了教学中未教过的题,而将学区告上了法庭。法庭做出了判决——涉及未教过内容的考试是不公平的。今天,我们暂且撇开这些题是否对学生公平的话题,而从评价目的的维度进行讨论。如果您认可教师日常对学生所做的评价是一种为达成教育目的的评价,那么就一定会认同,在对学生的评价中的确不应该有这样的题。

所谓“为达成教育目的的评价”,强调的是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功能,也就是帮助学生达成或接近学习目标。如果把从未教过且没有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作为评价目标,那么所收集的信息既无助于学习的改进,也无助于教学的改进。从上文提及的两个例子显示,即使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空间知觉能力不行,或者生活常识缺乏,但教师对此基本无能为力。既然如此,收集那样的信息又有何价值呢?仅仅是为了证明学生不行?可见,这样的评价还真靠不住。就算靠得住,从教育的角度来讲也没有任何意义,有时甚至只有负面作用。

因此,我们在此强调:评价目标,必须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保持一致,课堂评价一定要针对那些教师教过且对学生有要求的内容,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评价目标是“三位一体”的,也就是“所评即所教”。课堂评价的“三位一体”就是当前热门的“教—学—评一致性”理论的核心所在。如果您期望课堂评价能有效促进学习,那么就得保证课堂评价能够收集到关于学生达成目标状况的信息;而要收集到这些信息,就得以学习目标为评价目标。因此,您再也不能从网上随便找份试卷来考学生;您也不能随意指定练习册上的某几页作为今天的家庭作业。您必须明确自己安排的试题、确定的作业所对应的目标;您也需要在向学生提问之前,思考这个问题可能引出的答案是否能够提供自己想要获得的信息。不仅仅是试题、作业或提问,其实所有的评价任务都得先思考:它所评价的目标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匹配”吗?

“所评即所教”是不是指“教什么就评什么”呢?如果那样的话,教出好成绩不就很容易了吗?教师只教学生容易学会的内容,然后就只考那些内容,不就能够保证学生有好成绩了吗?“教什么就必须评什么”,这没有错;但“教什么”,却不是教师可以随意确定的。虽然教学目标是教师确定的,但并非任意而为,而是有根有据的,其中最根本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所以,“所评即所教”的另一种表述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当然这需要有个前提,即教学也是“基于课程标准”的。

【毕业考试能否用作招生选拔】

关于“神题”,忍不住想多说几句。由于“神题”的泛滥与外部评价关联非常密切,所以想跳出“课堂评价”的范畴,就毕业、招生、升学之类考试的外部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

“神题”在小学阶段滥觞于何时何处?对此,我并未做过非常严格的考证。但社会对“神题”的普遍关注大概始于2013年,当时央视多个栏目连续报道了关于中小学“神题”的新闻。但在我的印象中,“神题”的出现还要早得多,至少在央视报道10年之前就已经出现。尽管当时并无“神题”之名,但却在一些练习册上以“聪明题”的形式出现。对于这些题在小学盛行、愈演愈烈的现状,那些有招生自主权的初中难辞其咎。这大体没错。

招生的目的就是將学生进行区分、选拔。如果招生采取考试的方式,试卷中一定有一些不是所有学生都会的题,当然也不能有所有学生都不会的题。也就是招生考试中会出现只有部分学生甚至是少数学生才会的题。理论上讲,一张试卷中放多少这样的题,取决于招生人数与报考人数的比例;录取率越低,这样的题就该越多。所以,越是当地有名的初中,其招生考试中出现这类题的可能性就越大;正因为其“有名”,其考试对当地小学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就越强大。“神题”大体就是这样进入小学的。

每一所学校都有招到好学生的期待。当一所学校拥有招生自主权后,一定会想方设法招收自己认为的好学生——尽管所用的方法未必能保证招到所期望的好学生。初中的招生方式,包括试题上存在的问题很可能对小学的教学和评价实践造成极大的影响且具有破坏性。这或许是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反复强调的,初中招生不能有任何形式的考试的原因之一。

但那些有招生自主权的学校并不那样想——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将当地的优质生源“尽入吾彀中”;县域的教育行政部门也可能不那样想——因为他们难免会有打造所谓教育“高地”的冲动,甚至不惜付出人为挖出“洼地”的代价。于是,各种形式的招生考试或明或暗,屡禁不绝。其中的一种做法似乎能掩人耳目:毕业考试本来就要进行的,那就拿毕业考试成绩作为选拔的依据吧。

这其实是尝试让一种考试承担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被证明无法兼容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功能:认证和选拔。毕业考试的功能是认证,用以证明学生达成了毕业要求,换言之,用来证明学生在相关科目达成了课程标准对六年级学生的要求。而招生考试的功能是选拔,用以选出好学生——对那些有招生特权的初中来说,就是选出三年后更可能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认证性评价是参照标准的,试题是用以检测学生是否达标,只要达到预定的标准,所有人都可以毕业;但选拔性评价是一定要拉开档次的,所以一些小学认为很重要所以教得很扎实的目标,很可能不会在毕业考试中出现,反而会出现一些小学课程目标列表之外的内容。

让毕业考试来承担招生的功能,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毕业考试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来出题。但这样做,那些初中会不满意,因为考生在成绩上差距很小,难以选拔出他们期望的好学生;教育行政部门也可能不满意,因为那些初中选不到真正的好学生,教育“高地”也就可能打造不出来。二是毕业考试变相成为选拔性考试。这样,小学又不满意——难道我们教得那么差?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在毕业考试中表现差劲?同样,社会也可能不满意——那些成绩那么差的学生也能毕业,教育的标准是怎么掌握的?通常情况下,前一种情况不会出现——不会被有关部门允许发生;后一种情况更有可能出现——“差”是容易解决的,采用赋分方式即可。

评价的设计最终取决于评价目的,不同目的的评价需要不同的评价设计,不同目的的考试需要不同的考试设计。让一种考试同时服务于两种目的或承担两种功能,真的为难这种考试,更为难命题人。与其让自己陷于这样的困境,不如简单化,严格执行上级政策,放弃任何形式的招生考试——包括以毕业考试为载体的招生考试。因为一种评价不可能兼容多重目的,这一结论不只是适用于外部评价,同样适用于课堂评价。

(台州学院   318001)

猜你喜欢
考试目标评价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