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所极力追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德”在此居于首位。德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我们要统筹布局,全方位开展德育建设。传统的传道授业论德育模式在进行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创新德育方法,更新德育理念,打造德育新境界,赋予传道授业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德育 传道授业 解决策略
作者简介:张夏利,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思政。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327
传道授业论德育模式是一种文化传递的过程,出自韩愈的《师说》,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论的德育模式认为,德育的主要任务是传递社会上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将前人的道德经验和价值观代代相传,这种德育模式具有普遍的受众性,与中国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实际相契合,不仅在国内,甚至在国外的一些教育家们看来,他们也是非常崇尚这种德育模式的。例如,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美国的教育家巴格莱指出“教育是将人类的知识、经验由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有目的的传授的过程。”①洛克所主张的“白板说”与墨子的《所染篇》中提出的观点是一致的,墨子指出,人们可以对素丝进行染成任何颜色的伟大尝试,暗含着人的头脑中还缺乏先验的东西。因此,需要教师将知识、美德以外在的形式传入到学生的头脑和内心之中,培养学生服从的倾向,实则是一种毫无人文色彩与体验感知的强制性的理论灌输。传道授业论的德育模式之所以在中国盛行,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德育效果显而易见,考量标准较为容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这种传统的德育模式在我国广泛应用的同時,其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一、传道授业论德育模式出现的问题
传统的传道授业论德育模式在我国的德育发展历史进程中一直占有较高的历史地位,但是,在其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性作用的同时,也呈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从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来看,其所培养出来的人在社会中日益缺乏竞争力。
(一) 传道授业论德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德育理念受到一定的冲击。传道授业论德育模式注重强制性的知识灌输,其传播的内容和手段缺少时代踪影,使学生一味的盲目服从权威。在传道授业论德育模式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学习中考虑问题的方式老套且固化,他们找寻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毫无新意且效果甚微;部分学生行为处事过于循规蹈矩,缺少了青年该有的活力与朝气。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强制性的灌输式的知识传授,学生似乎成了知识的接收器,机械的处理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与现今社会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
(二)传道授业论德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缺乏主动性
受这种传统的德育模式的影响,有些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缺乏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与主动性,似乎他们头脑中的主动性被某种东西深深地压制着,仅仅满足于现有成就。教师就如同他们的拐杖一样,倘若缺少教师的帮助,这些学生将不会在人生道路上行的稳且走得远。自己若没有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能力,像一只幼鸟一样,其所面临的将是慢慢的走向死亡,终究将会被社会淘汰。
(三)传道授业论德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知行不一
在教师的理论知识传授的过程当中,学生们在头脑中已经有了关于“道德”的概念,但是学生们很难将这种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充分落实到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和道德行为上,他们身上依然会有举止不雅与言行不当的情况出现。例如,当问到有些学生“闯红灯”是否是文明行为时,学生们会异口同声的回答:“闯红灯违反社会道德规范,严重者违法”但在实际生活中,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仍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校园氛围和社会风气。在这种情况下,当受教育者的所见所闻与教育者所讲的道德观念有分歧时,学生的道德观念就会呈现左右摇摆不定的态势,既定的道德原则就会发生动摇,很难理性自如地恰当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问题。
二、 传道授业论德育模式出现问题的原因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里充分彰显德育的本质力量,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传道授业论德育模式问题背后的原因。
(一) 传道授业论德育模式脱离了社会时代性
新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较以往有了不一样的标准。传统的德育理念过于注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其传播的内容与传播形式与时代脱轨,不符合现代社会人格培养的要求。在当今社会,人工智能、互联网+已成为人们众所周知的时代代名词,同样,“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生存法则也似乎变得更加残酷,因此,要想在社会上立足,不能仅仅依靠掌握的知识的多少,我们必须强化生存的技能,提高学习的本领,这样才能发展自我、提升自我。传道授业论德育模式使学生一味的盲目服从权威,将促使学生形成被动和服从的习惯,这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我们终将被新时代的环境所淘汰。
(二)传道授业论德育模式忽略了学生主体性
道德是仅赋予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之上,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以人的需要为切入点。要想使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力,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传统的德育模式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将老师放在了突出的地位上,完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育者。当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增强,传统的德育模式受到了排斥,教师所传授的道德在学生那里往往过脑而不入心,难以达到期望的效果。在我国教育家看来,关于传统的德育模式似乎以长久不变的德育内容来束缚学生道德品质的开放性发展,这种道德教育的方式培养出来的人将是唯唯诺诺,缺乏主见型的,如果这种德育观念依然在现今社会占据很大的空间与地位的话,从长远发展来看,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将是不可想象的,必然会在德育建设中走向边缘化。
(三)传道授业论德育模式忘却了教育生活性
当前学校的传统德育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与实施过程中脱离生活,仅停留在理论的讲授方面,缺乏落地意识。尽管在课程安排上的理论传授很到位,但现实生活中的践行效果并不乐观,对学生现实生活缺乏实际的指导性,学生没有看到这种传统的德育模式所带来的实际意义,无法在实际生活中亲身体验并领会高尚道德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最终造成知行不一的结果。
三、应对传统德育模式所出现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为了使传统的德育模式继续焕发生机与活力,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来看待传道授业论,采取有效手段改善其弊端,有效应对种种挑战。
(一)传道授业德育论模式要聚焦时代发展
现代社会对道德教育的要求逐漸提高,要想发挥德育的应有成效,我们必须要打破对传统权威的盲目服从,与时俱进,在内容与形式上更新。首先,在面对传统的德育内容的传授方面,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去粗取精,批判继承;德育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播,在新时代不能仅仅强调知识的传授,人文性的积淀也不可或缺,家国情怀在现如今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血缘、亲情为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德育应该将知识与人文相结合,个体与社会相融合。其次,要改变教师传统的说教式德育方式,如今现代传媒的发展颇为迅速,它所传播的思想道德观念迅速为社会各界所周知,因此要迎合时代的发展,创新德育传播的途径,学生在大众传媒这个媒体上所获得的知识不少于老师干巴巴的传授,甚至是可以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这无疑会带给学生极大的学习享受。所以对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论德育模式不仅要使其内容符合时代的需要,将知识与人文相结合,必要时要借助大众传媒改进其文化传播的方式,既保留传道授业论的原有韵味,又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造。
(二)传道授业论德育模式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者要在现实的生活中,注意捕捉学生的主体需要,深入分析其行为动机,所以老师在进行必不可少的传统的规则教育的同时,首先,需要将爱的情感赋予其中,打破原有的强制性灌输,因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仅仅靠外力强加是难以实现的,它需要达成内心的情感共鸣与理性正当才可形成,“并使这种正当融合到道德行为的选择和评价中去。”②其次,要尊重青少年成长规律,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从其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将知识指向学生的内心,要意识到受教育者的内心也有一颗道德自觉的种子存在着,他们能够根据已有经历自主地作出道德判断,并以此为前提和基础,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三)传道授业论德育模式要强化落地意识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让人们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去改造世界,将头脑中观念的道德存在变为现实行为中的道德存在,而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是封闭的,孤立的,单项的。传统的德育方式在道德知识的传授方面具有很大的成效,但学生并不一定按照既有的知识理念执行,知与行完全不一致。首先,我们不应让德育仅局限于学校,要拓展教育空间,充分挖掘并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行动等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中切实践行德育理念,如果出现不道德的行为,可以让受教育者切身体会到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以此促使其在今后改善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其次,教师可以将体验式教学法纳入到教学策略中来,不是将知识对象化、量化,而是让受教育者历经实践的检验与磨练,切身感受并领悟道德的真谛,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念,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四、结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着重强调了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知识性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道德建设不可或缺,唯有“德才兼备”方能成就大我。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论德育模式,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进行新的时代解读,既要保留传统,又要在此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改善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机智应对各种挑战,使传统德育模式重现生机与活力,在新的时代召唤下,要与时俱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真正培养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美]巴格莱.教育与新人[M].袁桂林,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8.
②商戈令.道德价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99.
参考文献:
[1]车言勇,王金德.学科德育让教学回归育人本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9(7).
[2]沈权.基于叶圣陶实践性德育思想的导行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7).
[3]陈田峰.德育策略多维透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7).
[4]高德胜.向教学生活要德育[J].上海教育科研,2019(6).
[5]董祥勇.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推进策略[J].学习与实践,2019(6).
[6]金星霖,周娜.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研究——基于专家教师的语料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