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频发生,高校虽重视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大数据具有全面性和真实性等特点,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机制建构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合理和便捷的途径,将大数据应用到该领域是时势所需。文章结合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机制的应用现状,重点探索大数据在该领域中运用,并结合实际提出大数据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机制构建的有效途径,对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和健全育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数据 心理危机识别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基金项目:2018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8fdy56)。
作者简介:周志琳,贵州医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304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指出 :“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干预,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体现在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其关键在落细、落小、落实。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海量数据及时、有效地构建高校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机制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的关键。
一、大数据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机制构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自杀、伤人事件发生率呈现上升的趋势,给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着新媒体在生活中的大量应用,网络数据逐渐成为测量个体和群体心理、行为特点的重要指标,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将虚拟数据转化为实际知识,再由实际知识转化到具体实践应用的转变,这一技术的出现,使得社会发展更加高速,也将掀起一场教育革命,这场教育革命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大数据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机制构建面临的机遇
一是通过大数据可以实现信息化和心理危机识别的相互融合。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作息规律、饮食习惯、心情状态、经济状况等方方面面海量数据不断增加,通过数据整合、分析能全面、及时的反应大学生的整体情况。以前我们面对海量数据只能束手无策,大数据技术可以进行数据的信息化重构,为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提供了更高效的途径。二是大数据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提供了新机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数据资源进行挖掘和识别,对多种数据的整合与比对分析可以形成个体和整体的差异特点,若观测到学生出现异常数据组合,针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成因分析,及时为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心理档案并制定干预方案,借助大数据的动态变化关注学生“症状”变化并及时给与其有效的关爱帮助,构建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便于学习交流。
(二)大数据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机制构建面临的挑战
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大数据为心理危机识别的和干预机制建构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大数据带给研究者的难题一是数据的处理。大数据更新快、数据繁杂等特点对高校管理和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如何对所获取的数据的进行技术处理、分析,如何建立模型,将数据处理结果用可视化的形式如报表、图形等形式展示出来,都是大数据应用面临的挑战。难题二是大数据在应用过程中个人隐私的泄露和数据安全等问题,需要安全意识和法律保障。网络时代信息开放性强、传播面广、网络术语更新快,在数据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泄露等问题,而我国现阶段还未出台完备的有关大数据的法律法规,这是研究者在调研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隐患。
二、大数据视域下如何有效识别大学生心理危机
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都越来越重视,多年的经验积累并形成了一些程序化的做法,但心理危机防范应急反应慢、监控指标操作性不明、过度依赖测量表等不足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干预。大数据技术使获取大学生的网络数据成为可能,使得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及时干预由典型性向个性化转变。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的效果都有质的提升。笔者认为,大数据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类,他们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还能相互转换,只有借助大数据技术才能实现融合进而对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识别。
(一)心理危机程度识别
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不能仅仅按传统方式从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来识别,而应先根据危机的程度来识别并分类。一是人格健康、自信心强、适应力强的学生,归为无危机类;二是有一定的心理冲突或一般发展性心理问题等现象的学生,归为轻度危机类;三是存在变态人格或心理障碍等问题的学生,归为重度危机类;四是明确为精神病的,归为危险危机类。我们可通过心理档案、课堂出勤、网络使用、宿舍管理、活动参与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项,摆脱对临床诊断量表的依赖,按照我们设计的識别指标,运用大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摸排,确定他们的危机程度,做到心中有底。
(二)心理危机成因识别
有了危机程度,我们可以确定工作的重点,还需要对不同程度危机的大学生再分析。大数据具备搜索快速、信息齐全、共享资源等优点,在现代软件技术的加持下,可以对数据进行深加工,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不同表象中,根据我们的需要,找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心理危机是学习就业压力、感性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等等原因造成的,可能是这些原因中其中的一种,也可能是几种因素的综合。医生讲究对症下药,教育工作者对待心理危机的学生,则要合理引导、对症治疗。通过大数据手段从多维度分析出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原因比传统方式排查出的原因更全面和快速,这为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创造了有力条件。
(三)心理危机发展趋势识别
人类是智慧生物,思想复杂,心理也会因环境和自身的影响发生变化。大学生心理出现危机,对不同危机程度、不同危机原因的学生,教育工作者给予的关注和采取的措施是不一样的,为精准的对每一个存在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危机干预,我们还需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展趋势进行识别,利用大数据从受测者的各类日常生活痕迹,可以建立心理危机的动态数据,对轻度危机的学生给予适当关注,及时引导,让其回归正轨;对重度危机的学生应及时送其就医,进性专业治疗,并配合医生给予其帮助;对轻度危机向重度危机转变的,我们要及时分析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危机转变有无新增原因等,适当调整干预方案;对重度危机向轻度危机转变的,说明我们已实施的干预是有效的,可按照预定干预措施继续实施,把老师有限的精力放到更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
三、构建大数据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创新途径
虽然高校关注大学生心理,但现阶段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健全,导致高校学生工作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因此,借助大数据技术动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行为,构建既符合高校实际情况又行之有效的个性化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刻不容缓。
(一) 大数据技术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危机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抽样调查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数据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调查结果反映的是被调查对象的整体情况,不具有针对性,借助大数据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及干预进行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应包括危机前的引导机制、危机临发时的预警机制、危机发生中的应急机制和危机后的保障机制。介于此,高校在学生管理中要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心理测评,采集第一手心理健康资料,在随后的学习生活中借助大数据为其建立一份动态的心理健康档案。
(二) 建立大数据心理健康专业平台
一是搭建心理大数据应用平台。当前一些懂得大数据分析的人不知道如何将大数据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起来,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也不知道如何使用大数据开展工作,高校要培养既懂大数据技术又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致力于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心理危机研究,专兼职教师的配置可以解决学校师资缺乏的难题,但需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二是为大学生搭建互动平台。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学生面临来自学业、就业、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急需一个可以了解自己、经验交流、专业指导的互动平台。学生通过平台可以做自我分析,有专业老师一对一指导学生及时调整;教育者可以通过平台分析受测者的日常行为数据,对其心理和行为的关联模式进行分析,及早发现个体面临的心理健康危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发现、早干预。但在建设互动平台时应重视数据保密,避免泄露相关信息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三是搭建日常教学与网络互动为一体的教学平台,实现心理课程定制,一对一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探索解决途径。
(三) 构建大数据视域下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各国关于心理危机的研究非常多,都重视心理危机防范和构建有效的干预机制。在我国大学教育体系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应从个体成长、周围环境和社会机制三个不同层次对心理危机进行研究,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模型。尽管危机干预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程序,但一些基本的步骤是共同的,即危机干预六步法:确定问题、保证求助者安全、给予支持、提出并验证变通的应对方式、制订计划、得到承诺。大数据运用不仅仅在确定问题上给予我们帮助,通过已发生危机事件处理的成功和失败案例,加持智能分析系统,可以迅速的为我们提供一种或几种危机干预的方案,便于老师选择最适合该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四) 健全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保障机制
高校对大数据应用于大学生心理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识别大学生心理危机,建立干预机制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才能有效应对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一是成立熟悉心理知识和大数据应用的专项领导小组,他们负责发展规划的制定、系统部门的统筹、工作落实的监督;二是加大经费支持。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经费就是这“粮草”。大数据技术需要构建特定的系统,初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学校做好专项预算,按规定划拨工作专项经费;三是各高校间信息共享,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信息的共享使没有经验的学校迅速的获得成熟的处理方案,使各学校间更畅快的交流经验,使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机制构建汇聚成一个大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欢.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探讨[J].法制博览,,2017(34):246.
[2]李瑜琴.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J].今传媒,2014(1):147-148.
[3]俞国良,侯瑞鹤.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5(8):125-132.
[4]单耀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3).
[5]维克托·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6]羅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