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实践探索

2019-09-09 01:20段威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22期
关键词:村庄规划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

段威

摘要: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热潮的兴起,各地开展了大量的乡村规划规划实践,河北省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要从典型示范向集中连片改造提升转变,将连片美丽乡村规划成为引导乡村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文章提出对连片美丽乡村规划的基本认知和技术线路,分析规划应关注的重点,总结规划的深度与表达,并结合河北省三河市连片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进行了具体说明,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方式,探索连片美丽乡村规划的编制方法,为同类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丽乡村;村庄规划;新农村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的乡村规划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2008年《城乡规划法》颁发以后,虽然将乡村规划纳入法定范畴,但规划体系的重点一直放在城镇上,已经形成了以“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为主干的规划体系,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均有效的指导了城镇的发展,乡村规划体系尚未有法定或权威的界定。目前,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开展,乡村规划的地位和作用被普遍关注,各地开展了面广量大的乡村规划实践。但总体而言,社会普遍重视单个村庄的规划,缺乏对区域层面的总体控制和引导,缺乏分类指导,缺乏各层次规划之间的衔接,容易造成乡村规划建设的混乱和无序。

近年来,各地开展了一些区域层面的乡村规划实践,如河北省提出美麗乡村建设要从典型示范向集中连片改造提升转变,要把示范村建设的“盆景”,变成全域创建的“风景”,进而把河北建设成为一个美丽乡村的大景区。在此背景下,需要在区域层面开展乡村规划的研究工作,建立完善的乡村规划体系,完善规划设计技术方法,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城乡统筹的进程。笔者结合河北省三河市连片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试图探索区域层面乡村规划的编制方法,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发展。

一、连片美丽乡村规划的技术要求

(一)基本认知

连片美丽乡村规划应以整个乡村区域为对象,针对乡村的现状特征、产业基础、风貌特色、资源环境等要素,对乡村全域空间进行综合整治,协调“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的关系,综合部署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确定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为村庄的良好发展提供科学建议。

(二)技术线路

1. 调查分析

从区域村庄的现状分析和背景分析入手,首先对人口分布、村庄用地、产业情况、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存、特色景观等现状情况进行分析;其次开展村民问卷调查,分析农民个人及家庭情况、住房情况、设施及人居环境情况、生活和生产意愿,总结当前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变化。进而分析得出县域村庄的规模、产业和职能、空间、设施分布的类型与特点。

2. 发展引导

首先,应以乡村经济重构为出发点,通过空间评价的手法,从发展差异度、区位优势度和环境支撑度等方面确定乡村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进而开展乡村经济发展分区,指导人口空间分布。其次,根据景观条件、交通条件和塑造潜质对村庄进行综合评判,选择重点村庄优先发展,通过产业发展政策植入,吸引人口主动集聚,特别留住部分青壮年,提升村庄活力。

3. 规划内容

连片美丽乡村规划体系应整合传统规划体系相关内容,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内容体系,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层面为美丽乡村片区总体规划,以解决乡村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为出发点。重点针对生态环境保护、乡村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配套、乡村聚落整合等方面展开部署,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微观层面为村庄建设指引与行动计划,用于解决相对微观的村庄环境、配套设施、民居改造、道路硬化等问题,用于指导村庄建设规划、整治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中具体项目建设,善村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三)关注重点

1. 彰显风貌特色

乡村风貌是一个地区人文特征和空间景观所呈现的面貌,是地区特色风情所展示的直观印象。风貌特色的彰显应与当地山、水、林、田等自然环境要素相结合,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天然水体、村庄绿化、建筑风貌营造村庄乡土特色,加强村庄入口和公共中心的景观环境建设,使用本地乡土树种进行道路、河道两侧、宅前屋后和庭院的绿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传承历史村庄布局及原有形态,延续原有道路系统、道路格局、尺度和肌理,突出本地特色,彰显农村田园风光。

在具体控制方式上,首先应根据地区农村传统建筑特点及地域文化,提出景观风貌控制性要求,明确片区内村庄的发展模式和文化特色。其次,应传承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创新建筑设计理念,合理确定民居及公共建筑风格、形式。

2. 突出产业特色

在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规划顺应发展趋势,应通过合理的1.5产业发展策略,合理引导农业布局。当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乡村空间等要素,关注农村产业发展对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空间的影响,为农业现代化、乡村旅游、传统手工业等产业发展创造空间条件,保持乡村发展动力,让留下来的农民能够就地就近就业致富。

3. 塑造文化特色

在当前城乡文明快速交融的过程中,很多好的村落文化在快速丧失。物质方面,传统建筑在消失,村落空间形态特色在同质化、城市化;非物质方面,纯朴的风俗、礼仪和特色传承的意识淡薄,传统文化的延续出现了危机,等等。因此,保护与传承村落文化尤为重要和迫切。

物质形态村落文化的保护,主要包括保护与自然和谐的村落外部空间形态,保护本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保护具有特色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保护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等。非物质形态的村落文化,主要包括村落的民俗、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族语言和各种传统技艺等等。

(四)规划深度与表达

1. 规划深度体现层析性差异

针对乡村规划的特殊性,根据规划实施主体、实施方式和实施时序的不同,可形成“引导控制”内容和“实施工程”内容,从而使得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在规划深度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差异。就规划的近期发展内容而言,重点针对村庄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和亟待发展的方面,规划具体详细的项目作为“实施工程”来保障规划实施的成效;就规划的远期发展内容而言,通过人居系统分析,对村庄的建设进行“引导控制”,对村庄的发展全局进行长远把控,同时也对村民自主建设的内容提出相关建议。

2. 规划表述的注重指导实施

考虑到规划实施的自主性特点,可对规划实施性内容采用“模式设计+分类引导”的表述方式,这种表述有一定的弹性,一方面能够从宏观上引导控制村庄建设,以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整体风貌;另一方面还有一定的自主空间,既为村庄、村民提供了较好的建议,便于在建设中直接借鉴和采用,又能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让村民在建设家园的自觉过程中,塑造出浓郁的乡土特色。

二、三河市连片美丽乡村规划实践

(一)现状情况

三河市位于河北省核心部位,廊坊市北部,镶嵌在京津两市之间,与北京通州区仅一河之隔。村庄聚落基本呈现均质化分布格局。但受自然条件及交通条件的影响,沿河、沿路的村庄密度和规模较大。

三河美丽乡村示范片位于三河市域中部,处于京秦北线高速和京平高速之间和煤炭路两侧,北临北京市平谷区,距离北京市中心约50公里。涵盖13个村,共有2201户,8110口人,面积21.53平方公里,其中村庄建设用地240公顷,耕地面积1775公顷。

(二)規划思路

首先,从分析国家及地方关于美丽乡村的政策背景角度出发,对美丽乡村的成功建设案例进行借鉴,进而总结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其次,分析乡村本底,从产业发展、景观要求、村庄建设、设施配套等方面对现状情况进行梳理,并对问题进行总结。再次,针对现状问题和发展条件,按照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规划对策,并在空间上进行落实,在建设上进行指引。

(三)规划目标

规划以环境美为特征,保护生态环境,彰显村容村貌,美化空间景观,系统的展示美丽乡村形象。以产业美为支撑,合理布局农业项目,切实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业与旅游结合。以生活美为目的,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优化交通条件、完善设施配套,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以人文美为灵魂,注重保护历史文脉和传统文化,推进历史文化、乡土风情、现代文明融合发展,营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四)规划策略

1. 统筹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发展

一方面立足自身,挖掘自身产业发展潜力,在上位规划总体布局的框架下,落实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同时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充分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另一方面鼓励本地村民搞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光明前景。

东南片区以中华齐心台湾少数民族创业园为依托,引进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台湾风情旅游。东北片区围绕樱桃园、水塘和森林公园,构建花卉苗木展示区、农耕采摘体验区、休闲养生度假区。西北片区依托现有设施农业基础,形成集育苗、生产、试验、示范、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耕文化体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优质种苗培育推广区。西南片区重点开展新能源示范,利用肉牛养殖场沼气站生产出的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料,发展有机农业。

2. 加强农旅结合,策划乡村旅游

结合现状资源,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民俗休闲为主要突破,建设四大旅游引爆点项目。北部建设森林氧吧,借力强势产品迅速提升地区知名度;中部建设卡通乐园,打造主题旅游度假区;西部建设绿色家园,研发开发新能源利用;东南部建设现代农园,发展农业观光项目。近期通过引爆点项目快速增强区域吸引力,带动片区活力,发挥整体魅力;远期通过重点项目带动,以点串线,拓展旅游项目类型,延伸旅游产业链,不断吸引人气,丰富三河生态休闲及主题娱乐旅游产品。

充分利用现有景观资源,营造舒适宜人的慢行廊道和空间,打造乡野生态绿色慢行空间,打造骑行者的慢行天堂,为旅游观光和居民出行提供绿色休闲之路。通过主次两级慢行系统串联各大特色景观板块,将公共体系和景观功能区进行融合,体现美丽乡村特色。未来三河片区,将形成独特的绿色慢行休闲系统,大力倡导以步行、自行车和滑轮为主的绿色出行方式,成为一个可以享受慢生活的乡村地区。

3. 优化乡村聚落、引导特色发展

村庄分类的不同体现了其建设发展的不同条件和适宜性,根据村庄的景观条件、交通条件、塑造潜质三方面进行赋值评分,可以得到较为科学的村庄评价数据,进而将村庄划分成特色村、重点村和一般村三个层次,引导重点投入。

美好乡村建设不能只图外表,而是强调依靠优势资源,凸显价值,形成色。根据每个村庄的实际,制定了中长期主导产业培育发展规划,重点围绕樱桃树、葡萄园、杨树林、台创园等特色产业,结合乡村旅游,建设特色村和景观园,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格局,丰富景观体验。

4. 美化乡村景观、彰显乡土风情

一是村景一体,彰显乡土文化。借用旅游学的观点,村景一体包括风土、风物、风俗、风景,具有本土性、文化性、生态性、小规模性、体验性等特征。在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所需的景观素材原本就存在那个地方,并不需要额外的主观臆断或生搬硬造,规划师要做的只是将它们挖掘与彰显出来,并纳入到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的空间与系统之中,使之可到达、可感受,使生活空间与旅游观赏空间融合,实现景观设计可与村庄建设“联姻”。

二是挖掘传统文化,延续地域建筑特色。本地民居多为合院建筑,以庭院为单元,注重功能和实际性,遵循传统理念,推崇端庄大方的建筑形象,喜爱对称格局。传统民居的大门遵循古代建筑风水理念,很多都开在中轴线上,也有开在东南角、西南角的。传统民居在建筑设计与绿化上整体风格朴实无华、浑厚质朴,更多的充满了生活气息。规划延续本地传统村庄布局形式,以体现“平原林海”农村风貌为基本构思,使“村在林中、房在绿中”,体现三河地区村庄传统风貌。在建筑改造上,保留传统的屋脊、坡顶、门窗样式,主房采用曲面双坡屋顶,主房厢房围合,围墙设置琉璃瓦压顶,主体色调为蓝顶青砖墙或者红顶红砖墙,整体色彩较突出。村庄内部采用组团式布局,建筑、巷道、绿化的不同组合方式,强调沿路、沿河等主要界面的塑造,丰富村庄的空间景观与层次变化。

三、结语

在城乡统筹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将成为联系城市与乡村、引导乡村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规划手段。本文河北省三河市连片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为例,试图分析“美丽乡村”时代背景下乡村规划的新要求,并对规划核心内容进行具体剖析,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系统的“连片美丽乡村规划”编制方法,以期在今后同类规划中得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规划技术咨询中心.河北省三河市连片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Z].2015.

[2]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技术导则(2014年)[Z]. 2014.

[3]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Z].2013.

[4]张泉,等.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仇保兴.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9(07).

[6]张尚武.城镇化与规划体系转型[J]. 城市规划转型,2013(06).

(作者单位: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

猜你喜欢
村庄规划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
减量规划视角下衰落型村庄发展策略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基于微循环模式的村庄规划研究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村庄规划公众参与方法研究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改造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