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贫困主体微观

2019-09-09 01:20李曼曼萧尧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22期
关键词:扶志扶智精准扶贫

李曼曼 萧尧

摘要:为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战略决策部署,抽调大批公务人员驻村精准扶贫。扶贫总体效果明显,但是村落贫困主体仍存在一些问题,以新民村为例强调处理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注重党中央提出的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方法策略,各乡村根据实际发展产业集体经济,从根本上脱贫,实现全面建成社会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主体;扶志;扶智

乌蒙高地位于川黔滇交界,包括贵州毕节地区的大部、云南曲靖、昭通部分地区、四川叙永、沐川等地,与国家早在2012年划定的重点扶贫攻坚的乌蒙山片区存在重叠。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前贫困村落中的贫困主体自身存在问题,阻碍着他们脱离贫困的脚步,加大了扶贫人员的扶贫难度。

一、村落贫困主体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到冲刺期、攻坚期、决胜期。乡村脱贫主体依旧存在一些难以根治的问题。例如:大多数贫困户知识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无一技之长,只会种玉米、土豆、豆子,但由于乌蒙山区的地理环境的因素,农作物并不高产,因此当地农民生活水平都相对较低;自身手艺技能的缺失、无经商的灵活脑筋与启动资金,也导致大多数村民没有脱贫的基础能力。当地政府也认识到这种情况,许多乡镇一方面在大力招商引资的同时也主动培训专业的职业技能人员,但参加的村民较少。

个案:恒大集团在县城的养殖培训班,免费培训,无人报名,村里好不容易动员几位去参加培训,都半途而废。他们觉得不习惯,不舒服,不自在。

村民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毫无主动学习尽早摆脱贫困的想法,觉得过不下去了就去村政府闹一闹、哭一哭、坐一坐。没有手艺、没有灵活的经商头脑,没有学历又不愿意去学习手艺,这使得脱贫的持久力降低,不能从根源上断绝贫困。

早期的扶贫中当地村民形成的“等、靠、要、比、怨”思想误区一直延续着,严重影响脱贫主体自主脱贫的主观愿望。普遍存在想等政府来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严重的还会因为自身没有取得自己认为应得的权益而殴打村干部。

个案:某寨驻村第一书记,从公益组织那里筹到一批衣物,发放给村里的贫困户,村委会通知村里的贫困户领取衣物,有一位村民因没有得到物资,就一直赖在村委会不走,还与村干部发生肢体冲突,村里最后不得已只能报警解决问题。

村支书很是无奈的表示,上述事件时常发生。可知,当地的部分贫困村民已经产生畸形的心理依赖,丧失了主动脱贫的主观能动性和对更好生活的追求,依赖于政府给的贫困扶助物资,不去找出路,而是坐吃等下一波贫困物资。

同时也不乏扶贫大环境的下的整体包容使得部分村民开始想办法利用政策的漏洞,尽可能地伪装贫困,已获得更多的社会保障福利。村落的村民不仅不去主动脱贫还想办法积极加入贫困的行列,是现在扶贫中又常见的问题。

个案:在建设美丽整洁乡村的号召下,农村厕所改善工程得以实施,某村民家二层的楼房,楼上有干净整洁的现代化厕所,但是她们要求包村干部给他们家院子里修厕所,说楼上的是儿媳妇的,她不能上去的。还把自己的用木板搭起的板床摆到廊道里面,告诉扶贫工作人员,那是她们两老睡觉的地方。还有一对夫妻已经搬到县城居住,村里的房子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听说村里要修建厕所,主动打电话回来让村委会给他们家修厕所,说他们家也很破。

扶贫的最终目的是帮助那些真正贫困的人,其目的在于让这些贫困人口能够在政府的帮助下靠自己摆脱贫困,从根源上铲除贫困的种子,而不是从政府那里拿钱填补贫困,饮鸩止渴。

二、贫困主体存在问题的社会心理与贫困代际传递

村落贫困主体大多是知识水平低的中老年人群体,自身的劳动能力处于下降的水平,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弱,又没有很强的要提高自我生活水平的概念。这就导致他们先天没有足够的脱贫能力,只能依靠后天政府的扶助。但在政府的扶助过程中一部分人可以依托政府的帮扶摆脱贫困,另一部分思想顽固的人反而越幫越贫。他们的想法更加的简单,不愿意去劳苦劳力,常年生活在山区里面的他们很少出去看外面的世界,对生活的追求水平也仅限于有遮风避雨之地,温饱之食,只要满足了这些,他们更愿意拿着多余去钱去买酒。

人都是有社会懒散病的,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亨特在其著作中指出:“通过对印度、日本、台湾、泰国、马来西亚的反复研究,兰塔利和他的同事对交叉文化——普遍性方面的发现进行了验证。”人都拥有懒散的因子,一旦习惯了长期慵懒的生活方式,是很难改善的。懒散的生活使得部分没有生活追求的贫困户安于现状,乐于凑合,不愿意去奋斗,主观意愿的观念只有通过主观思想的改善才能够得到根本的扭转。

贫困主体大多是中老年人,长久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安于现状,他们的气质是不同于其他人的。边晓利认为由于长期磨练与思想、文化、道德素质、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人到老年期气质特点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主要表现的是神经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平衡性均有所降低,反映事物迟缓,情绪表现较慢,消退比较困难。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使得贫困的主体人群在提升自身脱贫能力的时候相对其他人群来的要难。

扶贫对象并不单单只有中老年人,还有的因病、因故导致家庭贫困入不敷出的青壮年家庭。一旦家庭的主要男性劳动力丧失,会很快陷入贫困,女性劳动力因为上有老下有小,还要照顾病人,又不能外出打工,生活十分拮据。或者家庭主要劳动力去世等之类的情况,遗留下的青壮年由于自身因素,没有保障生活的技能,自然没有依靠自己完成脱贫的能力。当地的贫困主体没有要摆脱贫困的志向,没有坚定的摆脱贫困的理想信念,没有必然战胜贫困的决心。乌蒙高地本身地处偏僻,崇山峻岭之间的乡村基础教育一直相对薄弱,现在的中老年人大多是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的,一部分青年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接受完基础教育之后,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机会,普遍较低的文化知识水平使得当地的贫困人口很难自我找到赚钱的道路,摆脱贫困。这就导致当时的贫困主体很容易生成代际的传递,往往形成了贫困的恶性循环,代代贫困、越贫越贫。

三、妥善结合扶志与扶智帮扶贫困主体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人们一直在与贫困作斗爭,五千年来中国一直在与贫困拉力,新时代以来占人口大多数的乡村能否摆脱贫困是衡量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数据。西部地区很多省份抽调大批干部下乡指导乡村脱贫发展,但是由于乌蒙高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当地贫困人口自身的能力水平,使得脱贫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能阻挡驻村干部与当地村支两委在党的指导思想下,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着力推进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即,脱贫攻坚还在继续,党和政府也注意到这些问题,在十九大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极大对扶贫的管控力度。针对以上问题,村政府是做出一系类应对措施,精准识别,进一步招商引资,给农民找脱贫的出路,提高农民培养脱贫的能力。

以新民村为例,ZZQ和驻村工作组及村落领导班子着力于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先后多次召集新民村党员以及村干部一起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加强理论素养的同时与驻村工作小组成员进行入户调研,精准识别出86户贫困户共300余人,走访非贫困户200余户,组织成员认真分析每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办法,为让村落整体富裕,借鉴成功的经验,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乡村振兴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新民村的驻村干部与村支两委共完成果猓沟大桥——角开组两地之间的道路硬化项目,路灯140盏的安装项目,村落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项目,危房改造5户等基础项目。帮扶干部强调在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贫困人口都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他们没有脱贫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帮扶的时候特别主动教育资助,今年我们的教育资助达到32人,尽力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

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扶贫,为了帮助当地贫苦户脱贫,通过入户访谈,了解到当地的适宜的经济作物,结合当地自身的环境资源优势,与葛根公司实现合作。以村委+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成立昆泉农民专业合作社,以500元+300元+0.4元×4000斤+X的利益连接机制,引导全村种植葛根400亩、涉及农户90户,其中贫困户54户,实现每户种植葛根每亩收入3000元以上。葛根公司还专门派技术人员,还教授当地村民种植和培育葛根,政府组织人员进行技术学习,合作社容纳了大批在家待业的中壮年劳动力。建成1个养鸡场,涉及贫困户86户305人,第一批鸡在17年3月份已经出栏,每个贫困户实现分红240元,其效益真实可见。建成占地45亩的养鱼塘一个,投放育苗1万尾,现以达到出售标准已经产生效益。当年新民村65户贫困户脱贫,2017年新民村顺利脱贫。

新民村共86户贫困户在当初成立合作社的时候村支两委都去说服他们加入,每天走访谈心,但仍旧只有54户加入到昆泉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后来又成立养鸡场之后,大家看到了合作社的效益,村民一方面觉得有效益一方面思想又桎梏,村支两委又一个个去动员,终于覆盖了所有贫困户。驻村干部在讲述这些的时候开玩笑的说:“以前送东西的时候他们都很欢迎,后来知道我们要他们加入合作社,一起劳动投入到合作社中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受欢迎了,我们一户户的做工作,摆事实,讲道理,帮助他们拾起脱贫的志向。不过还好,最后的结果是好的,中间我们经历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贫困户能够摆脱贫困,以后能够靠着鸡场、合作社这些生活能够逐渐的好起来。”在访问ZZQ时,这位扎根在基层的扶贫工作人员告诉我,一定要树立村民的信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增强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才是我们扶贫工作最应该抓的。

乌蒙高地上有很多的贫困山村,许多村落的脱贫过程中的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脱贫主体的思想观念转换,树立正确的致富靠自己的理念,扶起村民主动脱贫致富的精气神,主要要求参与到产业合作之中,不再需要村支两委挨家挨户去劝说去游说,让贫困主体先树立起“我要脱贫”的观念,以“内生造血”为主辅之以“外部输血”才是实现文明乡村、乡村振兴的长久之计。乌蒙高地是民族融合区,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因此,引导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内在追求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正如前文多提出的,贫困主体之所以贫困,在于他们自身脱贫能力不高,这与此群体的受教育水平、文化水平和技能知识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新民村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注重对就学就业资助,坚持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的方法,加大对村民职业技能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像新民村一样做到真脱贫、脱真贫。

参考文献:

[1]曾丽珊,武东华.精准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战略关键问题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8(21).

[2](美)亨特.社会研究方法新论——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M].郑建宏,等,译.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3]北京师范大学交叉学科研究会.中国老年百科全书:文化·教育·修养卷[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4]黄占兵.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助力内蒙古打赢脱贫攻坚战[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8(03).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贵州生态产业化与乡村振兴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8jd01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扶志扶智精准扶贫
扶贫·扶志·扶智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