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世纲等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装备综合保障能力是满足装备战备完好性要求、提升装备使用性能的重要支撑,随着国防军队建设深化改革的全面推进和装备实战化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于装备保障力量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科学高效的装备保障模式,建立体系完备的装备保障机制,对于装备总体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装备保障任务实施过程中,型号项目队伍围绕总体保障需求,采用项目管理思路,按照项目启动阶段、实施阶段和收尾阶段分步开展,梳理识别重点工作项目和过程管理关键要素,从目标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现场管理等方面全面闭环,形成了覆盖保障任务全周期、全要素的规范化保障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装备保障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可为同类任务的实施提供借鉴参考。
装备任务保障主要是指针对装备用户方组织的训练发射、动员演练等专项活动,由承研承制单位配合组织开展的支前保障工作,主要工作包括:配合开展装备遴选及技术准备,完成保障备件生产筹备;进驻训练场地全程伴随保障,完成现场技术保障及应急抢修;装备撤场后配合完成装备技术状态恢复等。
围绕保障任务总体要求和工作范围,将工作实施周期分为启动阶段、实施阶段和收尾阶段,并按照流程化结构分解方式对各阶段重点工作进行结构分解(见表1),对各阶段工作关键管理要素进行识别,以明确各阶段任务目标及主要输出物。
启动阶段。重点工作是对接保障任务需求,确定项目总体目标,建立组织管理机构,明确项目人员组成,落实工作职责。依据保障任务项目总体目标要求和工作范围,制定保障任务总体实施方案及工作计划,确定各阶段要开展的工作及实施途径,设置任务关键节点并明确考核评价方式。
实施阶段。分为进入训练场前准备和进场后实施保障2 个部分,重点围绕技术状态确定、装备生产齐套、保障队伍建设、保障文件编制、装备现场改制、训练现场保障、装备撤收及状态恢复等开展工作。
收尾阶段。主要是完成保障任务工作总结,进行技术及管理文件归档,梳理固化规范化的保障任务管理流程,并完成项目评价及持续改进。
根据保障任务总体目标和任务建立项目管理机构,项目经理负责保障任务的全要素管理,对项目团队工作职能进行细化分工,并设置计划协调组、技术支持组、质量监督组、生产改制组、现场保障组、经费管理组。其中,计划协调组负责保障任务的组织、计划、协调;技术支持组负责制定保障工作技术方案,以及任务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支持等;质量监督组负责制定保障工作总体质量要求,组织开展质量监督检查、问题归零等;生产改制组负责参训装备整修改制、备件生产等工作的具体实施;现场保障组负责训练场、任务执行期间现场保障工作,并及时处理出现的故障问题;经费管理组负责经费报价及合同签订,以及协调落实保障任务所需经费。各保障项目工作团队的责任分配情况见表2。
确定项目目标前,首先要对用户保障需求进行有效分析识别。相比于一般日常保障任务,装备用户方开展的专项演练活动对于装备产品状态、保障条件、保障实施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深入了解任务背景、拟达到的目标、参训装备产品类型、任务执行地域、时间安排、保障工作内容、保障技术要求等,明确对保障人员、配套产品、技术资料、设施设备及备品备件等要求,以此确定拟采取的保障模式,明确保障对象及具体保障工作,并合理地确定工作总目标及各阶段目标。
依据项目目标,按照保障任务总体节点制定工作实施计划,明确关键性节点及标志完成项。加强任务统筹管理,强化顶层策划和综合管控,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合理调配各类资源,推进共性问题和冲突问题的有效解决。与用户联合成立装备保障任务领导小组,建立与用户沟通以及内部计划协调机制,通过会议协调、信息传送等多种形式畅通信息多向流通渠道。定期组织召开工作协调会,通报工作计划及进展,协调解决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建立计划监督检查及考核管理机制,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过程监督考核评价。
开展质量回溯工作,从设计、生产、试验、外协外购、质量问题处理等方面,对参加任务装备关键产品部件进行梳理确认,确保产品履历清楚,质量信息完整可信、有据可查。开展装备故障预想预防和问题查找,对影响装备操作性能的不放心部位和薄弱环节进行排查预防,对装备技术状态、操作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想。
表1 保障项目工作结构分解表
表2 保障项目工作团队责任分配矩阵
建立质量问题预先发现和快速处理机制,高度关注保障任务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并组织相关设计单位、厂家配合开展问题分析处理及归零工作;以全面的质量问题回溯和关键单点故障识别为基础,加强故障预判,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按照航天相关标准完成质量归零,以确保出现的所有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实现现场处理,并完成举一反三。
围绕项目总体目标及保障总体方案,全面梳理保障任务实施的全流程各环节,从性能指标、保障能力、配套资源、技术文件、人员配置等方面分析薄弱环节、制约因素和关注要点,明确保障任务的重点、难点,识别影响保障任务顺利完成的相关因素,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风险。基于对保障任务的全面综合分析,明确相应的风险应对及控制措施,并制定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预案。
建立快速信息通报机制。通常情况下,各保障任务组负责统计各单位定期报送的装备保障工作进展情况及相关信息,并在当天汇总信息后上报级机关和用户。当出现重大质量、进度问题时,责任单位要做到在指定时间内及时上报。
此外,建立与用户保障工作的长效沟通、信息共享机制,畅通信息双向反馈渠道,加强与用户装备信息的互联互通。与用户单位定期沟通,掌握装备产品训练使用状态,了解装备使用管理情况和存在的技术质量问题,听取用户使用意见及改进建议,有针对性地制定装备保障方案,并对影响可靠性、使用性、安全性、维修性的项目进行系统性改进提高。
结合保障任务剖面和参训装备状态,开展参训装备操作检查、维护保养、问题处理、故障预案等保障文件的编制、梳理,按照参训装备使用的不同剖面,分别形成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处理方式的故障预案表和对应不同阶段且侧重点不同的操作检查表,作为有效指导现场保障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建立前后方联动的保障人员队伍,设立现场保障组和后方技术支持组。现场保障组包括参加过产品研制和历次保障任务的技术骨干、生产总装厂一线操作人员等,后方技术支持组包括各专业设计师、相关领域技术专家等。现场保障工作以故障快速处理和应急预案实施为核心,以参训装备故障预案为基础,对各类预想故障提出对应解决措施,如遇突发问题或紧急情况按照预案快速处理;后方技术支持组与现场保障人员形成联动,以确保突发问题快速解决。
一是采用全周期、全要素系统思维实施项目管理,形成规范化任务保障组织管理模式。
在总结吸收以往装备保障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开展各阶段的装备保障工作,从管理层面识别梳理重点工作、项目和过程管理关键要素,从目标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现场管理等方面实施全面闭环,以实现整修改制、备件生产及现场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确保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圆满完成保障任务的基础上,总结形成覆盖保障任务全周期、全要素的规范化装备保障管理模式。
二是重视顶层策划和统筹管理,合理调节资源配置,为保障任务提供全力支撑。
综合考虑保障任务总体需求,以全任务顶层统筹策划、各系统单位专项策划、主要配套厂家任务全周期策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系统谋划。与相关单位厂家加强计划沟通,结合具体的生产工艺路线、检验检测和试验环节、物流交付路线,以人员、设备、场地等关键资源保障到位为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生产计划安排,识别冲突并进行合理均衡配置。协调各单位加强装备保障任务与科研生产任务的资源统筹保障工作,尽全力做好人、财、物资源保障工作,以确保保障工作高效顺利实施。
加强关键产品生产过程管控,通过计划网络图方式有效识别关键路径及风险点,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和工作计划,并协调促进关键短线瓶颈问题的措施有效落地。开展共用产品组批投产,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开展计划调度集中办公,实现组织效率的提高。建立信息快速通报机制,定期将装备保障工作信息上报上级机关和用户,出现重大质量、进度问题时,责任单位须在指定时间内及时完成信息上报,以保证信息沟通及时,问题处置有效。
三是加强计划过程管理,推进关键短线瓶颈问题解决。
加强关键产品生产过程管控,通过计划网络图方式有效识别关键路径及风险点,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和工作计划,并协调促进关键短线瓶颈问题的措施有效落地。开展共用产品组批投产,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开展计划调度集中办公,实现组织效率的提高。建立信息快速通报机制,定期将装备保障工作信息上报上级机关和用户,出现重大质量、进度问题时,责任单位须在指定时间内及时完成信息上报,以保证信息沟通及时,问题处置有效。
四是关注过程质量控制,形成全流程质量监督检查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风险导向,制定保障任务专项质量要求,从清理技术 状 态、 严格生产过程控制、产品验收、质量复查、整返修检查、问题处置、量化应急保障措施和预案等方面明确质量工作要求。组织开展设计质量复查和产品生产质量回溯,对参训装备研制阶段、批生产阶段及用户使用阶段质量问题进行识别及复查。建立前后方信息传递和问题快速处理机制,以全面的质量问题回溯和关键单点故障识别为基础,加强故障预判,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过程质量问题,最终实现“零失误、零隐患、零故障、零事故”的质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