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晓
摘要: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当在课程中强调价值的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拓展性学习。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
2017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从地理教学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此,高中地理教学开始了一系列课程改革实验,教师开始考虑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有很多优秀的课程设计不断的出现。但是要将培养方针落到实处,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本文从地理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了在地理课堂中应当如何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一、突出价值引领作用
地理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有别于其他领域,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是指要提升学生对于区域的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和人地协调观。这四项核心素养虽各有侧重,但其本质是相同的,一项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其他能力的综合提升。区域认知能够提升空间思维能力,是一种基本的思想和方法;人地协调观更多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培养,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上位目标。
核心素养教育和传统的教育相比,区别主要在于要从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转变为以素养为核心的教学,在知识的传授反面更多是传授学习的方法与思维,并且这仅仅是教育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要进行价值引领。在素质教育地理课堂中,既要关注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品质的培养,要将单一的传授知识转变為情感的沟通以及价值培养,从而实现在地理教学中做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引领。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教师具有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角度进行培养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秉持着育人的根本理念进行课程设计和推进。育人的目标应当是培养道德情操高尚、科学文化素质扎实、身心健康、审美情趣良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的核心是要从素质教育出发,培养的途径是要文化知识与道德修养两手抓。
然而,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同于文化知识的传授,道德修养的形成不是教师进行单项的传授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学生对教师传递的内容有所感受和领悟才能够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比文化知识更加困难,学习的周期更长,需要教师付出的精力更多。因此,教师应当在课程中加入德育培养的内容,将育人的思想融入到每一次课程中。
三、重视实践体验
实践能力是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从地理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不是为了今后的深层研究,而是要通过地理课的学习增加生活常识、实践能力。因此,要通过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思维、空间思维,以及形成正确的人文观念。
在地理教学中,主要通过实地考察、观测、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但由于大部分学校实践场地、课时有限,无法满足学生进行大量实地考察的需要,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的实践教学。比如,可以利用实时天气云图和风场图,让学生感受到大气运动状况;VR技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模拟的气候环境。在这种接近真实的体验中能够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加立体的了解到书本中的知识,提高融会贯通能力,增加实践技能。
四、鼓励深度学习
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中,很多学生的学习都是浅尝辄止,认为只要学习了考试所要求的内容就足够了。但这样习得的知识,除了考试中能够发挥作用,对学生的心智、品质以及未来人生的发展的作用甚微。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通过深度学习提高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等个人核心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在未来将会是个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具体来说,教师应当遵循少教多学的理念,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式学习。但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进行及时的引导,避免无效学习。通过学生为主体、教师讲授为补充的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学习。
地理教学在改革过程中虽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课程资源不足、课程受重视程度不足等等,但地理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获得的知识也是个人核心能力的体现。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把培养学生品质素养、核心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切入点,充分重视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在知识、实践两不误的情况下,做好地理课程改革的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贝贝,缪鑫,段玉山.评析台湾《应用地理》课程深思未来选修课程发展——实用主义及学生素养发展的地理课程价值诉求[J].地理教学,2016(20):4-9.
[2]梁伟.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