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角度解读“苏、黄”两大家的文人修养

2019-09-08 11:38王贝贝
北方文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审美

王贝贝

摘要:宋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文学作品璀璨的时期,就书法而言,论及宋代当然不可不谈“苏、黄、米、蔡”,这四位大家被看作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其作品更是代表了宋代最高的水准。其中的“苏、黄”分别指苏轼和黄庭坚,而“米”自然就是米芾了,最后一位“蔡”一般认为是指蔡襄。本文将结合宋代的历史背景、用作品说话,去解读书法四大家中苏轼和黄庭坚的文人修养以及其作品的审美内涵。本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分析苏轼及其作品内涵,后半部分则是对于黄庭坚的研究。

关键词:审美;引禅入书;文人修养;书如其人;高风绝尘;禅风儒骨

一、文人苏轼 丰腴跌宕

(一)苏轼何人——苏轼的主要概述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无论是书法、文学、书画作品还是政治仕途以及文人思想,苏轼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同时,苏轼在书法理论中倡导“尚意”并作为该流派的中流砥柱,对宋代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影响了我国书法的发展格局。在苏轼所编著的论书诗文书以及法题跋中,其对于书法的思想认知之深刻可见一斑、此外在苏轼创作的大量的文学、政治、哲学、绘画作品中也可以窥见其思想之深邃。下面我将以苏轼的书法作品以及其文人修养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宋代的文学背景简明扼要的分析、整理其作品的审美内涵和蕴藏其中的文学修养。

(二)“书如其人”的思想境界

文学作品上讲“风格即人”,苏轼的书法风格中也可以看见此原理的运用。在书法风格上,苏轼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也就是说苏轼认为通过书法家的作品可以揣摩书法家的人格精神,所以在《题颜鲁公帖》中,他说:“在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俏卢祀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这句话便是对其书法态度最好的总结,也是苏轼对于“书如其人”这样思想的探索与阐述,文章中讲到“以貌取人且尤不可”,与之相呼应的则是“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为什么苏轼可以得到这样两个结论呢?文章进一步阐述“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是说人的字画只有精细活拙劣之分,除此之外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都是有趣的东西,也正是这些趣味,使得观赏者可以推测出作者本人的性格和形象特点。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书如其人”苏轼提出的这一书法理念,对于宋朝的书法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是在他的影响下,以至于后人继往开来,关于“书如其人”方面的论述不胜枚举,后人有清刘熙载在作品集《艺概》中做出了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的思考。

苏轼的哲学思想也是和他的文学作品息息相关的,苏轼与王安石、朱熹、程颐等人相比,更像是我们今天所谈论的“性情中人”,这与苏轼作品天真烂漫、丰腴跌宕的形象特点息息相关。他重视文学也爱好书法、思想相对同时期的文人较为宽容、保留了其独特性。苏轼有言:“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之勇,不能以相移”。大意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理想追求也有所不同。在苏轼心目中,理想的社会首先是要尊重个性的发展,在此前提下实现人与社会、自然地和谐。这与今天和谐社会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高风绝尘”的审美态度

作为一代文学巨匠,苏轼的历史文化视野及其开阔,他善于把书法放置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讨论。即使在诗歌、书画、词曲等不同领域,“高风绝尘”所引领的审美理想是不变的。对于魏晋诗歌,苏轼说道“高风绝尘”,书法依然。在其论书中写到“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在苏轼眼中,这都是作者“高风绝尘”的人格精神在作品中最直接也是最充分的体现。更深层次的讲,苏轼认为“高风绝尘”不仅仅体现在魏晋时期的文学创作当中,即使在盛唐时期,李太白、杜子美也是如此。而这一思想在苏轼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磨灭,五代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泪没者。

二、纵横拗崛——黄庭坚

(一)黄庭坚何人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古道人,与苏轼类似,作为一名书法大家的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在文学领域、是公认的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受到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黄庭坚在幼年时就饱读诗书,甚至在读过几遍后可以将书背诵下来。同时他的舅舅李常,也是当时十分有名气的文学家,对于黄庭坚的文学创作自然少不了舅舅的指导,黄庭坚亲自说过“长我教我,实惟舅氏”。

(二)引禅入书的创作主张

幼儿时期的黄庭坚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使得其书法的美学特征多掺有佛法禅宗的味道,也就是“引禅入书”。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书法审美和书法创作两个方面。在审美方面,以禅眼观照书意;创作方面,又以禅心渗入笔法。可当观赏者真的走进他的作品,自己推敲,又会觉得其作品所表达的多呈现出儒家美学的沉郁之意,反倒是禅宗的空灵之美不多见,这样正反映出他“禅风儒骨”的精神特质。

北宋时期,“文字禅”在文学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最为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黄庭坚。为了参悟禅道,黄庭坚在山谷中参禅多年,也认识了法秀禅师、惟清禅师、死心禅师等一干得道禅师,并拜黄龙祖心为师,这也是其禅宗智慧萌芽的开始。正是这种禅宗思想,与其文学思想相辅相成、浑然一体。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黄庭坚的作品多见佛经或是高僧语录。黄庭坚除了自己写作大量禅诗,书法创作当中,亦多选取佛经内容或高僧语录,其草书代表作《诸上座帖》,即是抄录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禅语。文中文益禅师说“古人道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何不且恁么会取?”仔细想来,这不正点明了“文字禅”的内涵吗?所谓一切皆是佛声、佛色,广而取之,皆能传心印。正是说可以参透禅道的,并不限于文字、书法或是绘画,所有的听觉和视觉的艺术表达,都可以理解为“文字禅”。

(三)禅风儒骨的文人特质

可以说“禅”字伴随了黄庭坚的创作生涯,无论是创作还是审美上,黄庭坚都主张“引禅入书”。但是黄庭坚的作品却少给人一“空灵”的艺术特点,反倒是往往给人沉郁的感觉。外国学者将东方的美学概括为三个范畴:禅宗文化的“空灵”、道家文化的“飘逸”以及儒家文化的“沉郁”。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黄庭坚的文人特质。黄庭坚自诩道:似僧有发,似俗无尘。看似是矛盾的存在,又是情理之中的安排。明明信仰禅宗之道却没有皈依佛门,身处俗世却不沾俗尘。大概是纠结于这两个原因:一是满腹韬略想要展现自己的才略;而是无法割舍老母。黄庭坚不仅以书法、诗文见长,其孝道亦是广为流传。二十四孝中记载: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究其根源,其孝道大致也是来自于他对禅风儒骨的追求。

三、结束语

两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大年,涌现出大量的经典著作,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里的瑰宝。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大部分学习者心高气躁,没有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本质的艺术美感。对于书法更是如此,欣赏书法作品要结合文本内容、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文人气息,才会得到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李放.苏轼书法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2]黄庭坚.训郭氏三子名字说[G]//黄庭坚全集:正集:卷二十四.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625.

[3]黄庭坚.与洪驹父书[G]//黄庭坚全集:外集:卷二十一.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1365

[4]黄庭坚.书缯卷后[G]//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689.

[5]姚洪磊.黄庭坚“引禅入书”及其“禅风儒骨”的精神特质[J].中国书法,2019(10):44-46.

猜你喜欢
审美
论风骨与崇高
论少儿美术培训对审美的作用及影响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