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日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培训概述及启示

2019-09-06 16:22刘国艳曹如军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国际比较培训

刘国艳 曹如军

[摘 要]导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审视我国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培训状况,还存在重遴选轻培训、重形式轻内容、重层次轻方法等不足。基于对英、美、日三国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培训状况的分析,加强培训工作的总体设计和规划,构建职前、入职、职后一体化的培训体系,强化培训工作的保障体系建设,应成为我国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培训变革创新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培训;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7-0130-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7.023

关注与探寻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导师是培养教育硕士关键因素,没有高水平的导师,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硕士。相比较于我国,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硕士培养工作起步更早,并且一直较为重视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较为成熟又相对稳定的导师队伍培训经验。合理借鉴美、英、日等国的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培训方式,对于我国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进而改进和提升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质量不无裨益。

一、英、美、日三国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培训方式概述(一)英国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培训

英国的硕士学位纷繁复杂,其中,教育硕士属于课程硕士,以课程学习为主,必须完成规定的学分才能获得相应学位,旨在培养能到基础教育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为保证教育硕士培养队伍的质量,英国大学不仅重视导师遴选,更注重导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开设导师研习班,是英国教育硕士导师培训的主要形式。为保证导师研习班的效果,英国大学通常采取的培训措施有:

1.开发在线教材。这些教材专门用于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培训,方便教育硕士导师尤其是新入职导师的上网自学。例如,牛津大学就专门开发了教育硕士导师培训的在线教材,在教材中采用学理论证和推导的方式,诠释了导师责任、指导方式、师生关系、指导过程、指导实践等问题。

2.明确导师责任。为避免新任教育硕士导师指导的盲目性,英国许多大学对教育硕士导师的指导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这些规定通常汇编成册下发给每一位导师。其内容包括:如何提前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料,如何帮助学生选定研究题目,如何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安排定期会面,如何要求学生提供书面报告,如何帮助学生制订研究框架,如何帮助学生拓展研究视野,等等。

3.辅导报告讲座。主要由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员开设专题讲座,诠释“学校对导师的要求、学校能够提供哪些支持性资源、导师的角色和职责、指导学生的最佳实践、如何避免指导中产生的意外、指导方式和方法等”[1]。

4.注重对话交流。剑桥大学注重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促进新任和现任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的共同成长。主要方式是:新任指导教师介绍自己通过观察学习到的指导经验,“现任导师和新任导师一起评论和分析这些经验的优缺点,并对导师的工作责任和工作流程进行讨论”[2]。

5.开展案例教学。旨在帮助新任导师解决在指导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例如,牛津大学就注重采用案例的方式,总结陈列现任教育硕士导师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并帮助新任导师具体分析学生对导师有何期待,教师应如何反馈工作信息,等等。

(二)美国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培训

美国的教育硕士培养起步很早,1945年美国大学联合会从规范硕士学位授予标准出发,依据硕士研究生教育目的和要求的差异,“把研究生硕士学位分为理科硕士(M.S)、文科硕士(M.A)、教育硕士(M.Ed)、教育文学硕士(M.A.T) 四种类型”[3]。这标志着教育硕士作为一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美国的正式确立。在当前,教育硕士培养在美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有资料表明,“美国大学所授予的硕士学位超过600种,其中专业学位占85%,而教育硕士学位的授予人数超过了所有硕士学位授予人数的31%”[4]。

为保证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美国大学构建起职前、任职与职后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这成为美国大学加强教育硕士培养队伍建设、促进教育硕士培养队伍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式。

1.在职前教育阶段。美国大学把教育博士作为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来培养,通过改革教育博士的培养目标,帮助教育博士积累高校工作经历。与我国类似,美国的教育博士通常招收的是中小学教师或者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公职人员,这些教育博士毕业后,多数秉持哪里来哪里去的原则,一般回到原先工作的中小学校或者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岗位。而从教育硕士培养的诉求来看,美国大学的教育硕士队伍又特别需要有高校基层工作经验的教育博士。因此,如何针对教育博士提前开展专门性的大学教师职业训练,促使其进入教育硕士培养队伍后能尽快适应大学工作的环境和要求,显得十分重要。针对这种情况,美国大学制定了“未来师资培训计划”,该计划围绕教育博士的发展需要,组建各种校际合作小组,借助小组活动的方式,促使教育博士在有经验的高校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高校教育硕士的课程教学、教育实践等工作,在合作中亲身体验教育硕士培养导师的工作职责。

2.在任职教育阶段。为保证大学新招聘的教育硕士培养教师(主要是教育博士)能尽快进入职业角色,能尽快熟悉了解教育硕士培养的教学流程和规范,适应大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特点,美国的教育硕士培养高校十分重视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方式是,借助高校普遍设置的教师教学服务中心,组织开展新入职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培训的方式有:专家讲座、教学示范、答疑解惑等。通过培训帮助新入职的教育硕士导师队伍掌握教育教学技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3.在职后教育阶段。优秀教育硕士导师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过长时间的修炼,通过建立職前、入职和在职教育的一体化关系而逐步养成的。美国大学十分重视教育硕士导师的职后教育工作,为推动导师们的职后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职后发展措施和制度,分别是:教育硕士导师国际交流合作的专项基金制度、教育硕士导师进修培训的专门制度、提升教育硕士导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专项基金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和制度,教育硕士导师可以获得充足的经费保障,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定期轮流参与相关的职后培训,以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

(三)日本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培训

日本的教育硕士培养队伍主要由两类教师构成: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理论型教师普遍是大学资深的学术研究类教师,而实践型教师是与中小学教育密切相关的专业人员,诸如心理咨询人员、家庭教育人员等等。这种构成与我国当前教育硕士培养队伍的构成有很多相似之处。当然,理论型教师与实践型教师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日本的大学普遍要求理论型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也要有相应的中小学教育的实践经验;而“实践型教师不仅应具有中小学的教育经验,同时还应具有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应成绩”[5]。而之所以有理论型教师与实践型教师的划分,主要在于两类教师工作职责的不同。理论型教师的工作职责是对研究生的理论课程学习与学术研究进行指导;而实践型教师的工作职责是对研究生的实践课程学习与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实践型教师要与实习学校密切配合,与所指导的研究生深度互动,在中小学实践场域中帮助研究们就班级管理、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学生指导等问题领域开展实践研究。

日本对教育硕士培养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主要有三种方式:即行政培训、自主培训和校内培训。三类培训主体各有不同,所开展的培训内容各有侧重。

1.行政培训。培训主体是都、道、府、县各级教育委员会下属的教育研修中心,培训主要采用轮训的方式,即所有的教育硕士导师根据安排轮流参加。由教育研修中心组织专家从教育行政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诠释国家的相关教育硕士培养政策、国家对教育硕士培养队伍的要求等等。

2.校内培训。培训主体是教育硕士导师所在学校。培训主要方式是发挥老教师对新教师的引领作用。由学校定期组织有经验的教育硕士导师和新任教育硕士导师的相互研讨和交流活动,由老教师帮助新教师共同解决指导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自主培训。即自主研修,培训主体是教育硕士导师自身。培训主要方式是依靠现代化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教师自己自学。学校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规定教育硕士导师的学习任务,鼓励导师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修活动,对完成自主研修任务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

二、我国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培训现状

加强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是我国提升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教育硕士培养高校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硕士导师培训工作。从培训对象看,现有的教育硕士导师培训可分为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两种类型,前者针对新任教育硕士导师的专题性培训,后者针对已有指导经历的教育硕士导师的培训。多数高校的培训都以前一种培训为侧重点。就方式方法而言,我国教育硕士培养队伍的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导师经验与体会交流。这是我国教育硕士导师培训最常用的形式,主要内容是由经验丰富教育硕士导师介绍相关的指导经验,并进行新老导师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第二,专家报告。即通过邀请外校高水平专家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内容较广,可以涉及教育硕士点建设、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学科建设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拓展教育硕士导师的视野,提升教育硕士导师的工作站位。第三,导师业务辅导。主要由学校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或者工作人员向新任教育硕士导师介绍学校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的基本情况、教育硕士导师的工作职责等,帮助教育硕士导师尽快进入角色。

从培训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培训工作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重遴选轻培训。虽然高校在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培训工作中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总体而言,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入口管理、轻过程培养的问题。这表现为,在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中严把入口关,注重对从道德品行与科研业绩等方面对导师候选对象进行全面考察,而一旦被确定为教育硕士导师人选后,则缺乏相应的跟进措施。第二,重形式轻内容。所谓重形式,指的是现有的教育硕士导师培训形式不少,涉及到入职、在职、讲座、辅导等多种形式;而所谓轻内容,是指这些培训的实际效果较差,为培训而培训,这已成为高校教育硕士管理机构及教育硕士导师的普遍共识。第三,重层次轻方法。所谓重层次,就是教育硕士导师培训邀请来的专家规格都很高,其中不乏院士或者长江学者级别的专家;而所谓轻方法,就是其中有些专家对教育硕士培养的规律并不十分了解,培训的方式是单一化讲座,所讲的内容也较少涉及教育硕士导师工作职责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三、英、美、日三国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培训对我国的启示 基于对英、美、日等国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培训方式的概括性描述,以及对我国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培训状况的分析,展望我国未来的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培训工作,可采取以下一些变革性举措。

(一)加强导师队伍培训工作的总体设计和规划

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不是一项应急式、蜻蜓点水式的工作,而应该从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高度,将其视为一项常抓不懈、持续推进的重要工作。为此,教育硕士培养高校的主管机构及相关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培训的意义和价值,要组织专门人员研究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培训工作,要着眼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导师队伍目标,基于导师队伍可持续发展思路,总体设计和规划培训工作。要在总体设计和规划中,全面分析本校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现状,总结和提炼以往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要有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要有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安排和保障性措施。

(二)构建职前、入职、职后一体化的导师队伍培训体系

高校主管部门应从职前、入职、职后三个阶段合理构建导师队伍培训体系。从目前来看,职前阶段在实际操作中虽有一定困难,但教育硕士培养高校可以有意识地引进有丰富经历的教育博士,作为构建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一个重要方向;可以和教育博士培养单位建立横向合作关系,促使自身成为教育博士生开展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活动的基地和场所,从而在这些活动中有意识地推动教育博士的成长。在入职阶段,教育硕士培养高校应依托教师发展中心等专门机构,委托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培训工作,要从现有单一的理论素养提升培训,走向提升理论素养、明晰工作职责、掌握工作规范相结合的多维培训;要从现有的单纯讲座或者交流式培訓,走向讲座交流、案例教学、实境模拟、实地观摩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要从现有的一味邀请顶尖理论专家参与培训的模式,走向教育理论专家与教育实践专家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在职后阶段,教育硕士培养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培训主体的多元化,应通过制订鼓励性的政策或制度,一方面推动教育硕士导师出国或到国内知名教育硕士培养高校开展专项学习和进修,以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推动教育硕士导师到地方基础教育部门挂职锻炼,以增强教育实践能力。

(三)加强导师队伍培训的保障体系建设

构建保障体系,旨在提升教育硕士培训的质量和实效,防止培训变成务虚性、走过场式的活动。主要方式有二:其一是培训质量评价体系的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是加强对培训授课人员及培训情况的问卷调查,从学习者立场全面了解专家的授课情况及培训的实施状况;其二是加强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检查,可以采取随堂考核、课程作业、课程论文等方式,多方面了解学习者的培训成效。二是培训支持性条件的建设。应加强培训的教学材料建设,确保培训有丰富的素材。例如,可以组织专家编写教育硕士导师应知应会、编写教育硕士培养实践案例等等;应加强培训的网络资源建设,要建立专门的导师培训网络,鼓励教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我研修;要设立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培训的专项经费,保证各项培训活动均能得到不折不扣的实施。三是加强教育硕士培养及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教育硕士培养高校可设立专项基金,用于鼓励教育硕士导师研究开展教育硕士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的专门研究工作,促使导师们自己研究自己,在研究中总结和提炼经验,在研究中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育硕士导师素养。

参考文献:

[1] PPD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upervising graduate students:workshops for supervisors[EB/OL].http://www.trainin.cam.ac.uk/cppd/event/389547.

[2]Oxford Learning Institute.Being a supervisor[EB/OL]. http://www.Learning.ox.ac.uk/supervision/supervisor.

[3]劉文曦.美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23.

[4]秦春生等.中美教育硕士教育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1):35-39.

[5]高亚杰,饶从满.日本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与特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06):61-66.

(责任编辑:刘宇)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ructor team is the key factor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masters. Examining the training status of education master instructor in China,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such as pay attention to selection, ignore training; pay attention to form, ignore content; pay attention to method, ignore leve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status of education masters instructor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strengthen the overall design and planning of the training work, construct the training system integrating preemployment, onthejob and postemploymen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guarantee system for training, it should be the main direction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the training of education master instructor.

Key words: Education Master, instructor team, training,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猜你喜欢
国际比较培训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中小企业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美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购物免税与退税政策的国际经验启示
信用证欺诈及例外原则的比较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金融资产结构的国际比较及发展启示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