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艺舟
高校教育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早已存在。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有至少一年的企业实践经验。这与国外目前已非常成熟的教育模式,如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德国的“双元制”以及美国的“合作教育”等,在指导思想上是基本一致的。将这类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推广到设计人才的培养上,对“滞涨”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积极的作用。1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工业设计专业在《设计智造》[Design Intelligence]杂志的全美设计雇主调研中,连续四年排名第一,同时也在全美设计学院院长和系主任的调研中成为口碑最佳的专业。这与该校的合作教育计划[Cooperative education]直接相关。辛辛那提大学每学年有春夏秋季三个学期,工业设计专业学制五年。从大二的春季学期开始,校外带薪实习学期和校内教学学期交替推进。至毕业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五个学期(约一年半)的职业相关经验。浙江科技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于2010年成为“卓越计划”的首批试点专业,参照国外的经验,我们将“卓越计划”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带到了设计人才的培养中。
根据教育部“卓越计划”基本原则,我们广泛征询企业对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并参照美国艺术与设计院校协会[NASAD]对工业设计专业的认证标准及浙江省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构建了以“项目教学”2项目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实施相关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使用主义教育理念和情境学习理论。课程群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图1)。
“双螺旋式”课程群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阶段,主要由“产品设计”(1、2、3)、“项目设计”(1、2)、“短期项目设计”(1、2)、“企业设计实践”“毕业设计”共九门课构成(图2)。其中,校内“项目教学”3所谓“双螺旋”,本是生物学上人类DNA的模型结构,也常喻指两个体系之间如“双螺旋”结构般地对应结合并丝丝入扣,最终实现一种整合。贯穿着“企业实际项目”和“设计竞赛项目”构成的“双螺旋”结构,而校外“项目教学”则是这种“双螺旋”的延续。
和一般的虚拟课题不同,企业实际项目的设计目标更明确、限定条件更现实、评价标准更客观。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快节奏和严要求,我们在第六学期安排了两次短期项目设计课程,并确保其中至少一次是企业实际产品的快速设计。短期项目设计课程仅48 课时,必须在四周内完成设计方案,这对教学设计和过程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图2 浙江科技学院“项目教学”课程群
图1 浙江科技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2013 版产品方向主要课程)
图3 婴儿摇篮装配图(周孟财设计,卢艺舟指导)
案例1:短期项目设计1——竹板材儿童家具设计。企业的设计要求是,针对学龄前儿童开发一款适合互联网销售的竹板材家具产品。
对此,我们首先安排了设计调研。设计调研最为耗时,为了保证方案创意和制作的周期,我们要求学生提前两周在课外时间开展调研。学生被分为五组,分别从不同年龄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及人机尺寸,家具产品常见连接方式和连接件,板材为主的家居产品现状,国内外儿童家居产品现状,家居产品设计趋势五个方向进行调研。通过这五个方向的调研,学生对材料、工艺、市场需求、消费者心理等内容都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第一阶段由企业代表听取学生的调研汇报,并提供不同工艺的竹板材家具产品,让他们拆解研究,直观感知材料和结构工艺,共计6 课时。第二阶段的创意展开为18 课时,即以草图方式进行创意提案。这个阶段需严格把控设计进度,但不苛求学生的设计创新程度。在企业的帮助下,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去思考结构、工艺、成本等实现设计的可能性。第三阶段的设计迭代则需重点考虑家具的比例和人机尺度,帮助学生对1:1 的视图打印稿进行初步推敲,以节约草模迭代的时间,总共18 课时。第四阶段的设计展示也是6 课时,学生根据草模的反馈意见优化设计,完成三维数据模型和效果图制作,绘制工程图和装配图,进行设计展示。
课程在高效的前期调研基础上,较好地控制了时间。教师分解设计问题,限定各项任务周期,无形中逼迫学生提高设计效率,体验企业设计的快节奏;及早接触产品构造和材料工艺,及时获得企业反馈,能使学生的作品更贴近生产要求。回顾课程的整个流程以及项目成果,虽然课时被压缩,但最终成品的质量却达到甚至超过之前长期课程的同类作品。企业代表对该项目评价很高,并选取了其中几件,交由企业工程部继续完善。
图3所示婴儿摇篮设计充分考虑到产品扁平化包装运输的可能性,将睡篮和支架分开,方便妈妈把睡篮移到床上或其他地方。为了婴儿的安全,设计者强化了结构的稳定性,并以增加底部横条的方式降低了产品重心,同时,根据项目要求,作者应用了前期调研所学产品连接知识,对每个部件的装配顺序和连接方式都进行了精心设计。
第二种螺旋是“设计竞赛项目”,即将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的各类设计竞赛引入课堂教学。它集中体现高校设计教育最具优势的一面,即更具有前瞻性、有利于设计创新,易于激发设计想象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对竞赛类型的选择非常重要。与题材过于开放、评审时过于偏重概念的设计竞赛(如“IF Concept”)相比,我们更倾向于选择设计方向明确、能引入新的知识点并体现设计前沿或人文关怀的竞赛项目。
案例2:短期项目设计2——“市长杯”创意杭州工业设计设计大赛“瑞德i-life”分赛场。本次竞赛设计主题是“移动数码生活周边产品设计”,产品类别为功能性、保护性数码配件及泛数码周边,明确要求参赛作品作SET 分析4SET 分析法是基于社会[Society]、经济[Economy]和技术[Technology]三方面因素来分析产品机会的方法,由Cagan & Vogel于2002年《创造突破性产品:从产品策略到项目定案的创新》[Creating Breakthough Products: Innovation from Product Planning to Program Approach]一书中提出。,硬、软件结合,且必须围绕苹果产品开展。
在这次短期项目设计课程中,为了引导学生产生创意,教师设计了“发掘用户需求”和“发现技术的可能”两个核心问题,安排的调研方向涵盖了用户研究、竞品调研、时尚趋势及传感器科技,及时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在不同层面上激发了他们对智能数码产品的兴趣。
接着,围绕“SET”和“Storytelling”两个主题开展一次讲座。在“SET”部分,教师简单介绍了《创造突破性产品——从产品策略到项目定案的创新》一书中对“SET”的定义,并以书中的“OXO GoodGrips”削皮刀为例,对定义进行了解释,要求学生课后配合阅读;“Storytelling”主题则提示学生,要讲好故事才更容易打动评委,向学生强调了使用场景的重要性及讲述产品故事时应注意的细节。
最终,学生的参赛作品囊获了分赛场最高奖在内的半数以上奖项,其中作品“Catch”更获得了大赛总赛场的银奖。“Catch”是一个带可折叠激光测距器的iPhone 手机壳、支架及配套应用程序设计,利用iPhone 内置陀螺仪可以精确测量角度的原理,结合三角函数,将其应用到了高度测量场景,并可记录测量数据(图4)。这一获奖设计很好地回应了教师在课程中反复提及的本项目核心问题,即“用户需求”和“技术可能性”。
显然,设计竞赛更注重原创性和概念性,在“项目教学”中引入设计竞赛,可与“企业实际项目”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这种交叉推进、协调发展的“双螺旋”结构能有效地弥补设计实践的现实局限。
图4 “Catch”iPhone 测距配件(王超丕设计,卢艺舟指导)
一年期的企业实习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步骤,也是“项目教学”课程群的最后阶段。此时的企业设计实践进一步显示出企业内部培训的优势,其效率远胜于高校,培训目标的精准让实习学生直接聚焦于本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知识传递与技能传授亦围绕本企业定位而展开。从我们的实习基地之一顾家家居的培训流程和实习教学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点。
图5 顾家家居手绘培训资料
案例3:企业设计实践、毕业设计——企业实习期顾家家居的“项目教学”。顾家家居是家具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其研发部门拥有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系统,半年期的“新员工设计培训计划”可实现人才的快速塑造。
以手绘技法培训为例,企业导师整理出一套适用于沙发产品的手绘流程,分为单线表现、色彩表现、投影及背景三个部分。与我们低年级的产品表现系列课程不同的是,其内容仅限于沙发产品,规范了沙发表现的视角和构图方式,将沙发部件分解,明确了扶手、坐垫、靠背的画法,甚至对不同的工艺,如拼缝线、单明线、双明线、滚边、深浅拉点等都作出了规范(图5)。在材质上也细化到不同填充物,如海绵、珍珠棉/羽绒、皮革、布艺的表达方式。
在最后的毕业设计阶段,考虑到企业实际项目在投放市场前需要保密,而且从商业角度出发,设计往往比较保守,并不适合作为毕业设计。所以我们决定在毕业设计中进一步发挥“双螺旋”作用,即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创意由学校老师来指导,结构工艺方面交由企业导师把关。以沙发的毕业设计为例,希望学生能摆脱固有思维,设计出与现有产品差异较大的作品。
半年的企业实习期后,企业设计的标准流程、评价标准深入学生脑海,这使得他们不敢突破现有产品的基本结构和工艺流程,提案都和市场销售款式相似。毕业设计则要求他们跳脱原有的思维框架,思考“舒服的承载物”本质及相关情境,不拘泥于传统构造,突破思想界限,令创意越来越鲜活。设计方案确定后,学生在企业导师和打样师父的帮助下完善了产品结构,完成了样品制作。这些样品在顾家家居内部展示会及学校毕业展时得到了好评,是校企合作教学的一次成功尝试。
“卓越计划”的核心是校企合作。这种从包豪斯时期就已出现的设计教育模式,在国内并未得到良好发展,其原因不一而足。作为“卓越计划”的执行单位,我们的体会是:校企合作的成功不是依靠行政命令,而是需要去市场中实现,通过合作,突出双方优势,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才是这类合作的发展趋向。为此我们提出“双螺旋”模式,就是为了将双方的优势捆绑在一起,以实现“1+1>2”的理想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优化自身课程体系,规范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同时对企业项目、竞赛项目进行筛选,逐渐解决了校企合作初期项目之间缺乏循序渐进和互补关系导致学生能力失衡、产生挫败感的问题。从实施效果来看,这种教学模式确实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是解决目前设计教育中“滞涨”问题的有效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