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月 谭哲 彭芳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湖南益阳 413000)
工业革命将新技术、新材料影响到各个领域,建筑行业也不例外,钢筋混凝土、玻璃、金属等新材料被广泛地运用到建筑上,砖、石、木等传统的建筑材料逐渐被取代。虽然“寻找当地特性,回归乡土建筑,尊重地方建构”等一系列呼吁重拾传统材料的声音从未停止,但是从十八世纪以来,现代主义建筑的“普适性”“国际风”的潮流对乡土建筑、传统材料的侵蚀仍在继续。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抗中,建筑师在传统建筑材料的建构上做了很多创新性实验,包括传统材料如何自洽或与科技接轨,如何在建筑本体或建筑表皮上做真实的建造等。基于此,本文将从“砖在建筑表皮上的现代性建构”这一方向来挖掘传统材料的诗性表现力,希冀能使传统材料在建造方法上自洽,并能与现代先进的技术、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共存,共同寻找建筑场所的归属感,呈现出一种新时代纪念性表达。
对于传统材料的讨论可以追溯到十八、十九世纪的艺术与手工业运动,建筑师们在寻找新技术、新材料、新类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水晶宫、埃菲尔铁塔等代表新材料和技术的标志性建筑迅速崛起[1]。密斯基于“钢和玻璃”的简约美学让“新材料取代传统材料”成为一种建筑艺术,大家纷纷效仿,以至于后来泛滥成灾。这不仅掩盖了建筑的复杂性,也割裂了人的传统心境,割裂了人和历史的脉络,使现代主义建筑陷入了危机。
为了对抗普世性、国际式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但它着重关注“传统符号”和“历史元素”,并将其在建筑上夸大使用,传统材料只是被当做一种装饰物。
这种形象直到赫尔佐·格德梅隆提出:回归建筑的古风时代——对传统材料的探索,再到新地域主义首次将“建构”的概念运用到传统材料的建造工艺上,主张建构不是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直白暴露,不是机械的揭示材料和结构,而是挖掘其潜在的诗性表现力,世人又开始把传统材料作为寻找“地方文明”的主要角色来应对“普世文明”,并指出当代建筑中砖、石、木的建构学意义已经由建筑本体向建筑表皮转换[2],重新开始力求使传统材料在建造方法上进行自我改良,力争与先进的技术、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共存,共同寻找建筑场所的归属感,呈现一种新的纪念性表达。
砖,最早是作为一种结构材料。随着人们对建筑高度的追求和钢筋混凝土的广泛使用,砖的自重大、抗震性能差等方面的劣势,使其不再适合作为承重材料,更多的是作为建筑表皮存在。传统的砌筑方法力求结实牢固,那么摆脱结构需求,作为表皮起装饰、围护作用的砖在其方法上也就更为灵活。
在董豫赣的红砖美术馆中,作为建筑表皮的砖,通过几种创新的砌筑方法,展现出各种意象和表情。比如,折墙转角的特殊处理:在锐角处,两面墙通过接一出一的横向砖交接,并做了突出处理;在钝角处,两面墙搭接处则按次序抽出一半砖,其余一半相互搭接,并做了凹陷处理(图1)。这种在砌筑方式上的改良,使转角墙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符合建构逻辑的咬合关系。
红砖美术馆这座建筑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其建筑表皮几乎都用砖建造而成,让砖这一传统材料在脱离了“结构作用”的禁锢后,在造型、建构方法上有了创新改良的可能性,让砖材料的自洽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和体验感极其丰富,使整个建筑有着独特的品质和纪念性。
此外,建筑师还通过砖表现中西方砌体建筑的意象:基督教的象征——十字架(图2);层层收进的龛(图3);作为墙体檐部的斗拱(图4),既可以作为排水结构,又起到装饰作用;砖砌的家具(图5);叠涩的柱子(图6)等。现实中其实还有创造性地运用“砖胎膜”的方法:如用标准砖制成预制模板,以保证在大跨度的门窗过梁和部分屋顶处,大面积覆盖的红砖不会掉落。
图1 转角墙的交接方法
图2 砖砌十字架
图3 层层推进的佛龛
图4 斗拱状的檐部
图5 砖砌的家具
图6 叠涩的柱子
在上海银河宾馆唐宫海鲜舫室内设计中,建筑师张永和采用了一种传统材料——望砖,但与传统砖材料常常用作屋顶底瓦、铺地、砌筑等不同,而是将砖作为一种室内的装修材料,即将望砖悬挂于曲型钢龙骨上,并通过等距的悬挂和留隙,使曲线吊顶表面变得薄而透。由于曲线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视觉密度,并在较为垂直的曲面形成镂空透光的视觉效果,得到室内水纹的效果(图7)。
图7 悬挂望砖的效果
此后,张永和在唐宫的室内设计中,革新的传统材料望砖的应用方法,在建筑物室内装饰中得以运用[3],将这一种材料在空间、视觉上的表现力推向极致,以契合建筑的诗性表达。
传统的砖廉价且应用广泛,它的模块化性质使它非常适合作为复杂形体的基本构成单元[4]。传统材料砖通过计算机辅助,可以将大量基本单元进行参数化设计,并形成一个既复杂又有规则、既活泼又有秩序的整体。这种用高科技的建造手段实现非传统的砌筑形式,早已经在一些构筑物或实验中得以利用。
参数化的建构方式与砖的砌筑相结合,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设计思维上的创新。这种创新,给了传统材料新的生命力,使传统材料能与先进的现代技术、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共存。
图8 池社机械臂
袁烽在上海西岸艺术空间池社的设计[5]中,运用了机器臂建筑法这一高新技术方法(图8)。建筑立面采用和周围老建筑互相协调的传统青砖,利用参数化软件在建筑表皮上进行设计,形成一个极具张力的波浪状褶皱肌理(图9),然后再利用机械臂砖构集合装备的精准定位进行现场建造。通过机器臂砌筑工艺完成了一个传统工艺无法精确实现的砌筑方式,继而达到预期复杂、富有韵律的形体效果。机械臂砖构集合装备的精确定位,使传统的砖在建筑表皮上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图9 池社褶皱肌理
传统砖在剥离其传统的结构承重的作用后,结合现代高新技术参数化设计与新兴的建筑建造手段,使它在作为表皮的形式上有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同济大学设计研究院设计的“五维空间”创意工厂设计[6]就是近年来参数化建构实验的一个例子。该设计利用表皮设计应用Rhino+Grasshopper改变外墙砌块砖的堆叠方位及角度,使建筑外墙达到流动的、有可塑性的效果(图10)。该设计为了实现“当地材料、当地建造”的预期目标和理念,基于施工主体多为当地的普通农民工,要将大量具有不同旋转角度的砖进行精准定位再进行砌筑几乎不可能,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于是通过参数化应用对设计再次优化,将原来不同角度方位的砖精简为10种角度,并制作了10种施工预制模板。虽说外墙砖砌体形态变化的丰富性略微减少,以至于在外墙的造型表达上稍有改变(图11),但也能满足复杂参数化形体在施工技术不发达地区的要求,也足以说明现阶段的参数化设计在面对不同施工主体时的可调性、灵活性以及适应性,即通过对计算机生成的构件类型的精简化、模块化,从而使参数化设计在低技状态下具有可行性。更重要的是,这种应用方法不但能使乡土建筑享受到先进的技术支持,又能让当地人民参与进来,共同用现代的方式改良当地传统材料及其建造模式,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寻找到当地的集体记忆和场所归属感。
图10 五维空间墙体效果
图11 建成的效果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砖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材料在建筑设计建造过程中从未缺席,尤其在批判的地域主义得以充分发展的当今[6],“多样性”“有机性”“生长性”等现当代建筑发展大背景下,传统建材——砖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可以看到传统材料在现当代建筑中依然有其应用的潜力和可能性。
本文仅以砖的创新性编织和参数化建构实验这两方面,对传统材料——砖在现当代建筑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讨论,然而,所有传统材料在现代的创新性应用远不止于此,本文仅仅是探索中的冰山一角,抛砖引玉,希望予以世人一定的启示。
图 片 来 源
图1-图6:http://www.ikuku.cn/,http://image.baidu.com/;
图7:参考文献[3];
图8~图9:参考文献[5];
图10:http://image.baidu.com/;
图11:参考文献[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