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探析

2019-09-06 01:37赵文婧马建武
福建建筑 2019年8期
关键词:河街平江历史

赵文婧 马建武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6)

1 研究背景

历史文化街区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历史、艺术、文化乃至人文情感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这个街区从古至今所保留的内在价值,其中包含的内容分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城镇转型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为了又好又快建设城镇,20世纪90年代拆旧城建新城的思想逐渐蔓延,华夏大地各城镇如火如荼地开展大拆大建运动。在这场城市发展建设大潮中,城镇中原有的一切物质,无论精华还是糟粕,一律只看新旧,致使一切旧的物质无不遭到强拆,使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在内的大量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破坏。如:老城区不问缘由全部摧毁重建,对河道采取填塞和封闭覆盖。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大刀阔斧地进行城市更新,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2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幸亏,这一阵“狂热风”很快就能回归理智。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不断破坏现象,在相应的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呈现在法律法规上,国务院于1982年,要求“对集中反映历史文化的老城区要采取有效措施,严加保护”,与此同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此之前国际上通用的相似概念是“历史建筑和地区”)。1986年,国务院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区”概念,同时公布了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制定了相关法规。这一概念与法规的出现,使得历史文化名城(包括街区)保护有法可循。随后,“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也首次出现在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该保护法第二章第十四条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继而,2005年由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进行细化补充,更加明确规定“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是指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以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随着这些相关概念和法规的提出,人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关注度逐渐升高,学术界对其关于保护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但由于“历史文化街区”这一概念提出较晚,相当部分人对保护和更新历史文化街区的认识不足,再加上大拆大建强势冲击的外在压力和人文历史自然衰败的内在原因,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很难一蹴而就。在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的探索初期,其策略大致分为3类,分别是静态保护、过度商业化开发、“仿真更新”假文化蔓延。

静态保护是将历史街区内要保护的建筑变成博物馆或者博物馆展区,将街区与实际生活割裂开来。殊不知缺少人的空间也就失去了历史文化街区灵魂。即使还原历史遗迹,也无法避免“空有其表”。并且,对于街区而言,建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形式,而真正的精髓是历史风貌、人文精神、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地域传统等动态遗产[1]。

过度的商业化则是另一种极端。虽然美其名曰是为了避免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消失,保留了古貌,但是完全丧失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功能,无法挽回大拆大建对整体历史氛围造成了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更何况过度商业化街区的实质已经是商业娱乐场所,违背了保护的原则,背离了要恢复街区活力的初衷,并不能真正使历史街区维持旺盛的生命力[2]。

假文化的产生,是没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当地的文脉毫无关联,只是模仿外部的形式[2]。比如,虽然有的街区新建了诸如“汉街”“宋街”“明清街”等仿古街道,但这只是开发者拉揽游客的商业行为,与真正的历史文化街区毫无关联,更谈不上保护。

综上所述,在探索初期三者的本质都是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性破坏”,是失败的教训。因此,如何在原真保护和商业开发这两者看似矛盾的问题之间找到协调发展的途径,以现代化进程中真正处理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3]。基此,本文拟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为例,如探究解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问题提供理论思考和现实借鉴。

3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内的东北角,东起外城河,西至临顿路,北至白塔东路,南达干将东路,占地面积约116 hm2。在20世纪80年代,平江历史街区还没有正式得到保护与更新,当时也存在着诸如上文所述的一系列问题。宏观上,缺少针对性的政策和规划,功能布局不合理,用地性质不明确,用地不规范呈现碎片化。中观上,一方面街区的文化底蕴逐渐丧失,河街空间被破坏;另一方面人居环境差,河道被污染,部分传统民居破旧不堪,缺乏基础设施,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微观上,建筑风貌差,文物损坏严重,原生文化的发展陷入困局[4]。

近20年来,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在不断探索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使其成为苏州古城内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街区,基本维持了南宋绘制的《平江图》中所展现的河街格局[2]。平江历史街区在国际上逐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分别在2005年和2009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和“人居环境奖”。在国内同样是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佼佼者,于2009年获得“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2015年成功入选我国第一批30个国家历史文化街区,2016年位列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当中。

从衰颓败势到欣欣向荣,将平江历史街区的成败与得失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对苏州下一步的保护与更新工作,乃至对全国其它地区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活动,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意义。

3.1 宏观上形成相关法规和规划制度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是一种口号,它必须细致化、具体化地体现在法律法规上。国家级的法律法规作为一个行为的底线,并不能对所有的具体情况都做出明确的应对措施,所以需要地方级政府出台政策作为引领、指导和支撑。

苏州市政府在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等,首先结合苏州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总体规划;其次结合平江历史街区的发展,又制定了《苏州古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规划》《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旅游策划》等规划,以同时作为保护平江历史街区的法律依据。三级保护体系,严格划定、遵循各单位要素的保护范围与要求,合理划分功能布局及用地比例,使得平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能确保向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3.2 中观上保护历史格局和空间环境

平江历史街区是双棋盘格局的集中体现,通过各种方式优化公共开放空间、河街、街巷,其中河街关系大致分为两街夹一河、沿河内街、有河无街、河街并行4种类型[5]。

图1 两街夹一河示意图

两街夹一河,如图1所示,街道上开设较多以苏州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的店铺,像旗袍店、丝绸店等,沿河岸行走,既可以直观感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特有景观,又可以了解到苏州的地域文化[1],如图2所示。

图2 两街夹一河实景照片

沿河内街是两街夹一河的缓冲地段,如图3所示,沿街店铺顺应文化旅游发展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满足现代人的基本需求为主,颇受游人的青睐[6],如图4所示。

图3 沿河内街示意图

图4 沿河内街实景照片

目前,平江历史街区80%是居住区,河街并行和有河无街这两种形式就出现在居民巷弄中,如图5~图6所示,生活气息浓郁,保护了传统的居住形态,如图7~图8所示。

图5 有河无街示意图

图6 河街并行示意图

图7 有河无街实景照片

图8 河街并行实景照片

平江历史街区的河街空间,在重现河街相邻典型风貌的基础上,围绕着居住功能,商业、休闲和娱乐等其他功能相辅相成[7]。

由于平江历史街区仍以人居为主,所以人居环境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才能够满足当下居民的生活需求。2003~2010 年间,平江历史街区相继完成街巷的环境综合整治,市政管线全部入地,消防、环卫设施得到改善,具体落实在居住空间和生活空间。居住空间的环境提升是指近3万m2房屋的整修和雨污水支管入户。生活空间的环境提升,是指河道的清淤、码头修整工程和平江实验学校地下停车场及大儒巷、菉葭巷两处停车楼的修缮工作。街巷的环境整治和历史街区的保护并不冲突,在不影响历史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空间环境的更新[8]。

3.3 微观上保护物质遗产和文化遗产

物质遗产在平江历史街区中,包括古典园林、文物建筑、控保建筑。通过保护、改善、保留、整饬、新建、拆除等6种方式,对建筑节点进行保护和更新[4]。

从现有的保护情况来看,耦园、全晋会馆已向公众开放,成为人们了解过去,欣赏艺术的场所,同时散布在街区内的10处各级文物建筑都已修葺。

目前在平江历史街区中控保建筑数量较多,不适合把它们都发展为展示、陈列的场馆。虽然不像文物建筑那样具有显著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其存在对于整个街区风貌的延续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对于它们的再利用,可以在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满足社会的需求进行功能的转变[9]。

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大致分为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苏式生活。虽然不具备具体的物质形态,但是对其的保护确是不容忽略。

对于传统戏剧,要给予空间让其发展,为其提供演出场所,与旅游相结合,定期举办相关的活动,打造游人的参与空间,使戏剧“活”起来。

对于传统技艺,打造传统技术产业链,采用产业化发展模式,融入商业及文化场所,构建其新的形式,更具现代的吸引力。

对于传统苏式生活,通过打造公共活动空间营造传统生活氛围,以人的感官体验为主,使人参与而非参观。

综之,文化遗产资源不能仅仅流于表面,要在历史文化街区扎根,人一旦参与,文化遗产才能更具传承的价值。

4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需以文脉的传承与延续作为目标,才能在当今的时代中继续展现其特有的魅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是将其作为博物馆展览,需要人的参与。要把历史文化街区传承下去,就需要时刻注入时代新鲜感,与时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以促进旅游开发作为历史街区更新的一部分。但是,旅游业的开发切不可把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利益的工具。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需要注意旅游的“文化性”和“原真性”,力求将一个鲜活的、真实的历史文化街区展示在世人面前。

平江历史街区最大的特点,是保留了过去的前街后河、河街围绕的水街水巷形式,在原来街区风貌的基础上,保留了传统的街坊格局,同时以人为本,融入了现代化的性质功能,推进功能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并行[8]。其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宏观上要有规划结构和功能布局的制约;作为现实中的生活场所,中观上要落实在保护历史地段和提高人居环境;微观上沿河和临街的建筑经过保护改造,恢复原来的功能,形成各类店铺。古建筑和古构筑物以保护为主,根据其历史文化价值选择是否为开放性参观或者封闭性保护。综之,只有以长远的发展为基础,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上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细化和深化,才能正确处理好保护与更新的关系,使文化价值能真实地承载着原有生活功能,并从中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使街区保护不流于空洞和表面形式。

图 片 来 源

图1、图3、图5、图7:根据参考文献[9]绘制;

图2、图4、图6、图8:作者自摄。

猜你喜欢
河街平江历史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老街嬗变
鹰岩崖居——自在平江野奢酒店
夜游大小河街
夜游河街
院子里的枇杷树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