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手术学习曲线:单个术者的研究

2019-09-06 08:39孙寒星高浩基应夏洋黄海燕李勤裕邱伟华严佶祺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习曲线术者淋巴结

孙寒星, 高浩基, 应夏洋, 黄海燕, 吕 恬, 陈 曦, 李勤裕, 邱伟华, 严佶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上海 200025)

机器人外科系统应用于甲状腺手术,最早由韩国延世大学Kang等[1]在2007年完成,至今已超过10年。相对于传统的开放手术,机器人手术具有瘢痕隐匿的特点。相比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具有三维的视野、灵活的机械关节和精细的操作臂活动度等优势。

本院于2009年引入机器人手术。自2015年5月开展机器人甲状腺手术以来,至今完成机器人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颈侧区淋巴结清扫400余例。全国范围内,同期常规开展这一术式的医院不足10家,超过400例的为数甚少。为探索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学习曲线,推广这一技术,本研究纳入最初200例双侧腋下乳晕入路(bilateral axillo-breast approach,BABA)机器人手术,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取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本院行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手术的200例病人。术前均行完善的甲状腺B超及CT检查。手术指征如下:①B超检查提示甲状腺超声影像分级 (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3 级,最大径>4 cm;②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最大径<3 cm,且局限于甲状腺内,无周围器官侵犯;③B超检查提示TI-RADS分级4C或5类,最大径<3 cm,局限于甲状腺内,无周围器官侵犯,且病人拒绝穿刺;④术前检查提示无颈侧方(Ⅱ、Ⅲ、Ⅳ、Ⅴ区)或Ⅶ区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手术方式为甲状腺腺叶切除或甲状腺全切除。如为恶性肿瘤,加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师主刀,同组医师辅助完成。在开展机器人手术前,医师已积累了数千例开放甲状腺手术的经验,且短期观摩学习了机器人手术技术。

二、手术过程

手术前,常规在女性病人双侧乳房下黏贴弹力绑带,将乳房上推,乳晕切口抬高,使颈部与镜头臂成角更大,减小手术盲区,扩大手术野。手术流程:穿刺皮下隧道,颈前区建立气腔(8 mmHg),游离皮瓣,固定操作臂,操作台上完成甲状腺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撤离床旁机械臂系统,缝合皮肤。

具体手术过程如下。皮瓣游离下界至胸骨切迹,上界约至甲状软骨切迹水平。离断峡部后,以气管为导向,沿表面初步游离甲状腺。Cadiere钳推挡颈前肌群,松解甲状腺外侧界面,直至完全显露上极。将腺体自外向内提拉,游离其后方脂肪结缔组织及环甲间隙,离断上极。辨识甲状旁腺,保留腺体与其血供。游离甲状腺下极。于Zuckerkandl结节内侧、气管外侧疏松组织处钝性分离,寻找喉返神经,明确神经走行。钝性分离神经与腺体间隙,完整显露至入喉处。为避免热损伤,在暴露、保护喉返神经时,选择组织接触面积更小的电剪刀来完成精细解剖,远离神经3 mm以上时可予适当电凝。继在神经内侧,沿气管与甲状腺包膜间隙,锐性分离腺体,直至从气管表面切下。最后清扫中央组淋巴结。首先用电剪刀将气管前淋巴结向患侧游离。随后,钝性分离出外侧胸腺与中央区脂肪组织间隙,向对侧牵拉淋巴结。找到喉返神经,将其与淋巴结精细分离,完成神经全程显露。待神经完全从淋巴结组织分离后,再以超声刀自底部完整切除淋巴脂肪组织,完成清扫。另外,术中如有少量出血,可用小纱布压迫控制。操作尽量选择生理解剖层面,以求术野清晰,出血少。随着技术稳定且手术步骤固化,目前约2/3病例可做到术中无需纱布填入擦拭术野。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均数间比较应用t检验。三组间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 Way Anova)。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手术学习曲线

结 果

一、学习曲线

分析了最初200例机器人手术。通过移动平均(moving average,MA)的方法,弱化变量干扰,对手术时间加以分析,突出其变化趋势(见图1)。其中10台手术为一平均组(移动平均项数为10)。随着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手术量的累积,手术时间在明显降低后趋于平稳,进入平台期。约35例处,手术时间有明显缩短的趋势,维持在110~130 min;约80例处,又有明显缩短的趋势,维持在80~100 min保持稳定。可见初步学习曲线为35例,在积累至80例手术后,趋于稳定。

二、临床数据

根据对MA手术时间的分析,将接受甲状腺切除或加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病例分为A组(前35例),B组 45例(第 36~80例)和 C组 120例(第 81~200例)。对各组临床基本资料进行比较(见表1)。三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和C组术后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其中,出血量是依据术中填塞使用纱布数量,间接计算。单块纱布以5 mL血量计。三组间手术时间递减,从最初的 (145.6±42.6)min,逐渐下降到中期平台(116.2±29.2) min,最终稳定于平台期(88.2±26.1)min,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这证实了之前通过手术时间曲线所做的推断。三组间肿瘤最大径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三组间单侧与双侧腺叶切除的构成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85∶35)中甲状腺未全切与全切的比例远高于A(30∶5)、B(40∶5)两组。按常理,甲状腺全切除的手术时间要长于单侧切除。然而,C组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三组间肿瘤良、恶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虽然恶性肿瘤手术相比于良性结节,增加淋巴结清扫的时间,但对于三组平均手术时间及手术时间变化趋势,这一影响有限,因此仍可按此分组合并计算。恶性肿瘤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在组间依次递增,A组 (2.7±1.2)枚,B组(3.9±3.7)枚,C 组(5.6±3.9)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淋巴结清扫的程度可能有赖于手术经验的积累(见表2)。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主要包括声音嘶哑、低血钙、术后出血和术区积液等(见表3)。其中,声音嘶哑在各组中均有个例,多为暂时性,仅1例永久性。同样,在行甲状腺全切除的病例中,术后低血钙多为暂时性,但有1例为永久性。无术后出血病例。术后积液各组均仅有1~2例。

表1 临床资料

表2 淋巴结清扫

表3 术后短期并发症[n(%)]

讨 论

机器人能提供术者更清晰的视野、更灵活的操作体验以及更精细的解剖视角。尽管如此,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推广仍存在一系列顾虑,包括昂贵的手术费用、较高的准入门槛、不确定的学习周期,及对手术安全性、根治性的担忧等因素。

一、学习曲线

目前,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已在国际上多个中心广泛开展。对于手术技术的学习曲线,多有报道。Lee等[2]的多中心研究表明,对于富有腔镜经验的术者,度过全甲状腺切除及单侧腺叶切除的学习曲线,分别需50例及40例的机器人手术实践。Kim等[3]根据单个术者经验报道,对于无腔镜经验的术者,度过机器人甲状腺切除的学习曲线需40例。

本研究发现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术的学习曲线为35例。在手术量达到80例时,手术效率将进一步提升,并维持手术时间稳定在(88.2±26.1)min。值得一提的是,前15例手术在半年时间内完成,第二年完成68例,剩余117例在9个月内完成,提示手术频率不断提高。结合术者自身体会,对手术熟练度的提升帮助较大。

二、临床数据

本研究200例,病理检查结果为恶性160例。其中T1期156例,T2期4例,肿瘤直径均<3 cm。均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为(4.7±4.0)枚。共86例见淋巴结转移,阳性率53.8%。以笔者的体会,淋巴结清扫数量与术者手术经验密不可分。本研究三组间淋巴结清扫数的显著差异,证实了这一点。Kim等[3]在报道中也提出相似的观点。

除淋巴结清扫,术中对甲状旁腺、胸腺的辨认及保护,也与术者的经验相关。本研究发现,前80例中,有10例(12.5%)标本中找到甲状旁腺组织,3例(3.8%)有胸腺组织。后120例中,仅有8例(6.7%)有甲状旁腺组织,2例(1.7%)有胸腺组织。

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方面,接受双侧腺体全切除的病例,共8例发生术后低血钙。其中7例通过静脉或口服补钙,血钙及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短时间恢复正常。另1例,术后近1年,连续复查PTH均明显偏低。11例出现术后声音嘶哑。暂时性病例基本在1~2个月内恢复。另有1例,术后声音嘶哑持续6个月以上,仍未完全恢复。术中发现该病人肿瘤侵犯背侧包膜,紧贴神经。术中为了将肿瘤从神经表面分离,耗时良久,不排除对神经主干及其分支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另4例出现术后甲状腺术区积液,予以穿刺抽液引流。所引出液体均呈浆液性,考虑可能为淋巴液积聚。结合本研究数据和术者经验,术后声音嘶哑、低血钙与术中神经、甲状旁腺的识别和保护密不可分。该术式开展早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随着学习曲线的推移,并发症发生率呈下降趋势。

三、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影响因素

Lee等[2]通过多中心研究,提出度过机器人全甲状腺切除及单侧腺叶切除的学习曲线,分别需50例及40例手术实践。这一数据与本研究结果有差异。手术入路不同可能是数据差异的原因之一。相比于单侧腋下入路 (transaxillary approach,TA),BABA的观察角度更符合解剖习惯,手术操作空间更大,操作钳不会相互干扰。尤其是对于对侧甲状腺的切除,TA条件下,操作空间受到气管的限制,增加手术难度,可能导致学习曲线的延长。虽然BABA需要的trocar数量多,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长穿刺隧道、小截面积的条件下,出血风险并未明显增加。

目前,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常见入路,除TA、BABA外,还包括耳后入路(retroauricular approach,RA)。经RA机器人手术较少报道。Kandil等[4]的初步经验为单侧甲状腺切除手术时间约145 min,合并颈部提拉术时,约156 min。同样的术式,Mohamed等[5]报道的手术时间约115 min。

Song等[6]研究机器人甲状腺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认为体质量指数和淋巴结清扫是影响手术时间的重要因素。肿瘤大小对手术时间影响并不显著。就笔者体会,肿瘤体积大时,手术操作的空间相对减小,会对牵拉和暴露造成一定的难度。过度的牵拉和频繁的翻动,易使腺体出血。若无法明确出血位置并及时止血,将影响手术视野,需额外花费时间清理术野。因此,对于体积较大的肿瘤,在Zucherkandl结节内侧找到神经后,以神经为引导,自下向上突破,游离腺体,可能是较合适的方法。

在机器人手术中,术者牵拉或夹持组织,缺少“力反馈”。对组织牵拉、夹持程度的判断,只能通过画面中组织的变形程度,也就是“视觉力反馈”。这一改变,在手术学习之初,术者可能不太适应。学习曲线初期的A组病例,出血量显著高于后两组,证实了这一点。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在逐渐适应该特殊力反馈后,术者能通过组织的形变程度,准确判断组织受力情况,及时做出调整,避免误伤。这能提升手术的安全性和流畅度,缩短手术时间。

四、机器人手术与腔镜手术的比较

目前,国内报道的经BABA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学习曲线介于20~60例[7-10]。各研究组间差异较大。Lee等[11]对腔镜下TA和RA比较后认为,RA的手术时间及学习曲线更短,其学习曲线为50例,而TA为80~90例。腔镜手术在微创的同时,费用易被接受,适于推广,但也有不足之处。

与腔镜甲状腺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有特定优势。这一点,相关文献已有报道[12]。首先,操作钳的多关节活动系统比手指关节更灵活,能轻易提拉靠近镜头侧位置较深的淋巴脂肪组织。同时以第二关节,推挡气管、腺体等邻近结构,利于清扫。Lee等[13]的研究认为,机器人手术解决了普通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器械限制,淋巴结清扫数量优于普通腔镜。其次,震颤滤过系统过滤掉操作者手部的颤动,利于神经周围的精细解剖。最后,机器人手术中术者同时控制3把操作钳,通过其中2把“对抗”牵拉,稳定地暴露操作部位,避免助手配合过程中的意外。操作中,较合理的方式是保持“牵拉平衡”。通过不断微调,使2把钳子始终扩展出近圆形的暴露区域,保证暴露面积最大化,同时将操作处置入区域中心,以有效减少误伤。

本研究表明,对于已有丰富甲状腺手术经验的外科医师,具备开展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可能性。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手术,需约35例手术积累,来度过学习曲线。通过约80例手术积累,将达到稳定和高效。

猜你喜欢
学习曲线术者淋巴结
Oxford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病变学习曲线早期病例的短期疗效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经皮冠脉介入术中术者头颈部辐射强化防护效果研究
腹腔镜的眼睛
——扶镜手
学习曲线决定你的学习力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学习曲线决定你的学习力
论《塞翁失马》中的“善术者”
学习曲线决定你的学习力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