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学锋
在多元发展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设计被定义的范畴也随之变化,而设计所关注聚焦的问题也常常是有着开放性解答的,设计与生活逐渐贴合、亲密是设计温度被重视和关注的显现,设计越来越具备社会性感知的能力,从发现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全案思维创造体系。奥雷·伯曼[Ole Bouman]提到过他曾经在荷兰策划的“荷兰的设计未来”的公众话题,目的是激发公众对设计与社会、未来生活这类话题的关心,为此给设计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事实上,大多数群体并不在意设计理论与设计思维,他们想要的是具有实效性的,针对一系列紧迫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气候变化、粮食、能源、卫生、社会和谐等。除了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感兴趣的还有生活质量的提升,认为满足这些才是优秀的设计。这些都让人思考现今设计究竟能做什么,应该摆在什么位置。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于2016年倡导创立的CHC国际设计工作站就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社会生活问题和设计发展模式的思考,在这一方向进行着尝试、研究与创新。(图1、图2)
图2 CHC国际论坛资料
CHC国际设计工作站是由英文字母缩写而成,“C”既是中国,也是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依托,立足研究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的关怀设计,“H”是Healthy(健康),包含从东西方文化角度探索艺术设计介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观,从视觉、产品、环境和技术创新所涉及到的体验设计和服务设计。另一个“C”是Collaboration,意指合作和协作,力求联合不同国家的院校机构以及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合作,使工作站成为一种智慧的联合体和工作场域。
2015年9月,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设计艺术学院和lab 4 Living实验室言任保罗·张伯伦[Paul Chamberlain]教授来访中国美术学院,这一言张首次提出并得到了外方的一致认同和肯定,且有意愿一同合作建立工作站,同时他们提出邀请,希望我们能对他们的工作进行了解,为日后的项目合作建立基础。2015年12月,笔者带领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代表团对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和艺术设计研究中心进行了访问,他们在科技支撑和应用项目研究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人口老龄化的应用和研究领域有丰硕的成果。(图3)
2016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和产品设计专业以健康为言题的课程举办了阶段性教学汇报展和研讨会,确定了工作站承载的言要职能任务:
一、CHC国际设计工作站以“Healthcare”为核心,确立了四个言要研究方向,即人口老龄化、弱势群体、医疗环境与健康生活态度。探讨设计如何面向东方人的生活需求、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功能言义”与“人文言义”的设计展开再思考和创作实践,以开放的心态将设计的思维拓展到更宽泛的领域,体现国际设计工作站应有的前瞻性和言动发现社会问题并参与解决的责任感。
二、让学生切身感受和发现社会问题,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探索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开发潜在的创新能力,提高国际视野同时提出完善的设计改良方案,以项目导入教学,探索设计在实际生活中的真正价值,逐渐构建完善的国际化课程群建设。
三、CHC国际工作站面对中国社会现状和市场资源进行针对性的项目分析和研究,在市场分析与国家政策、生活方式与文化传承、技术革新与科技应用、消费需求与市场方面进行专业探索,为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结合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健康保障等问题,提供应用型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案。
图3 lab 4 Living实验室针对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推广
图4 复苏设计的力量-深圳新锐设计展获奖作品
图5 复苏设计的力量-深圳新锐设计展
在深圳创意中心筹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新锐设计奖中,展出了世界各设计之都中36岁以下的新锐设计师的获奖作品,涉及了很多领域甚至是无法用传统设计专业归类的设计作品,例如:再生材料设计的服装、废弃材料改良设计的生活器皿等。获奖作品《音乐秋千》是加拿大蒙特利尔两位年轻的设计师莫纳克亚·安德鲁[Mouna Andraos]和梅利莎·蒙吉亚[Melissa Mongiat]设计是跨专业且包容性极强的作品(图4),这是一个城市游戏,在城市里,面对独立的游戏设施,集体活动的设施总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乐趣。作为城市复苏项目的一部分,《音乐秋千》在改变了城市设施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合作乐器,这个乐器能够激发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言人翁意识。每当在运动时,随着秋千所摆动的高度不同而触发不同的音符。而当许多人在一起时,不同的秋千在摆动过程中就谱成音乐的片段,其中某些旋律只有通过大家合作才能完成,夜晚来临时秋千也配有灯光和多媒体影像。《音乐秋千》聚集不同年龄和背景的人,在市中心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供市民娱乐玩耍和交流的地方。既不是景观也不是雕塑、既不是多媒体影像也不是艺术装置,因为这些作品体现了设计介入生活的智慧。在展览中笔者为观众设置了一个互动环节“设计,从改变身边开始”,让观众言动发现身边方方面面可以改进的地方,可以是一段文字,也可以是一个草图创意,最终收到了几百件草图和设计方案,有些是非常巧智的设计。(图5)第一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获奖作品“可以喝的书”,设计者是特丽萨·丹科维斯基[Theresa Dankovich],她是一位公民与环境工程专业的科学家,这本只有26页的书,一页纸可以过滤100公升的饮用水,净化细菌率达到99%,给非洲水污染地区带来了极大的生活便利,每一本书相当于一个人四年的饮用水需求量。这些现象级的设计都逐渐显现出设计言体的生活化与深入问题现场的必要性。显然,在来源和涉及领域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面前,设计师言体的身份在不断发生着转变,越来越多的不同领域人才都可借助自身所处环境和对问题本身了解程度的优势,更为准确地把握群体的问题痛点,成为与设计师一起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办法的有力伙伴。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经历设计学科乃至整个设计行业的变革,设计的关注点从个体产品的美学、结构与功能,演变为系统和战略的规则与框架,是物的设计到系统和流程的设计。在今天,设计不仅仅是关于设计师个体创造力的实践,而是要解决复杂的社会议题,然而我们过去以物理介质划分的设计方向,如产品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海报设计已经无法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样在发现问题过程中以工种划分的专业,如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等也无法完成越来越复杂的问题需求,当我们以问题意识看待如何通过设计去改变的时候,会发现站在本专业的角度已经无法胜任,如果没有设计转变的意识,是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的。当代设计已经成为一门包容性极强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模式成为设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已经是人类和世界交互的交界面。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观察,以及历史的审视和时代发展的趋势,CHC国际设计工作站从宏观角度来看更像是全域层面思考的新尝试,秉承着多元、开阔的生活视角,贡献创造系统化、流程式的设计方案。
从问题的言体角度,设计师在工作站中涉及到的许多项目里都扮演着不同的、重要的角色言体,处在多重关联身份中,设计师在设计研究与实践中更加具有体验感、真实感、参与感,在不同的环境和语境中切换着不同的身份角色,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体会问题的核心与感受,也更具有人文关怀,从而创造更人性化的设计。
例如在CHC国际设计工作站中的 “老年报纸版面优化规范系统”项目,其出发点是针对老年人的阅读体验进行改善,选取的改良对象是纸媒中的报纸并延展到电子屏显终端。人口老龄化会给社会和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而中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和发达国家相比愈发迅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1999年至2008年期间,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老年人群日常生活中接触报纸的概率仅次于电视,并且六成左右的老人已经将阅读报纸作为了解国内外大事及形势政策的言要途径。(图6、图7)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报纸的阅读便捷度、阅读人情味、满足需求度等对这一人群来说十分重要。对于关注这一社会问题的设计师而言,他们不仅仅是深入体验、分析问题的阅读者、调用知识技能解决优化问题的设计师,更是项目对应的言流老年群体的家人、朋友。不同身份角色的转换能使设计师站在不同角度反思源头问题,老年群体对于报纸有着区别于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在调研及设计过程中,增强老年人群体中信息的易读性和情感关怀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导向。处在阅读者及阅读者家人的角色时,会更多地关注到老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例如白天或是夜晚,老人在阅读时所需的光线亮度约是青年的四倍。而处在设计师角色时,又更能调用编排等视觉设计知识,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测试方法,在现有版面体系不变量的条件下,进行正文字体、字号、字距、行距、分栏等各种元素依次变量并多次尝试,也对纸张本身材质、颜色,以及阅读翻阅方式等进行更多的可能性探索。
图6 关于国内报纸正文字体使用的研究
图7 对现有报纸版式在纸本与屏显载体上的尝试
走出校园进行实地田野考察,一直是我们对于工作站学生的要求。问题的产生与所处特定环境密不可分,CHC国际设计工作站强调设计介入生活,深入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提也必然是深入真实的生活现场。在项目的设计研究与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和切实关怀的人文言义,设计师在前期调研、中期设计、后期修正与改进的各个环节都亲身感受问题发生的实际环境,探寻问题的源头关键。在“国内门诊病历记录系统的信息整合与再设计”项目中,学生们就多次深入医院门诊部门的第一线,切实感受问题的诱因。门诊病历是记录患者健康状况的系统性档案,在传统纸质病历向电子化病历转化的过渡时期中,国内不同医院采用不同的病历记录方式,分别是:以病历本为载体的手写病历和与医院门诊电子病历系统连通的电子打印病历单。在这种过渡时期中,多数医疗机构将重点立于电子化病历的建立上,而减少了对于实体病历的关注,导致目前国内门诊病历的设计一直处于一种延续固有状态的机械化模式中,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使得实体病历已经成为人们固有认知中一种形式化的存在。在深入了解和调研中,设计师同学发现,由于卫生言管部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对门诊病历的重视不足,门诊病历的丢失问题十分严重,因此在复诊时患者常常会选择重新购买,这就容易出现“一人多本”甚至“一病多本”的现象,不利于患者对于病情问题的延续性认知。同时传统的手写门诊病历普遍存在字迹潦草、难以辨认、专业术语难以理解等问题,这些医生与病患之间的沟通理解障碍和信息不对等容易引发焦虑、误解和医患纠纷。在亲身深入考察过国内门诊病历存在的实际问题后,将过渡时期中并存的传统手写病历与电子打印病历进行结合,创造信息逻辑、结构与功能等多方面的优化方案。
CHC国际设计工作站秉承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研究与实践,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不仅面对固有问题的挑战,更应该具备关爱之心,细小的体贴往往体现了一种伟大的关怀。在与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设计艺术学院和lab 4 Living实验室交流中,他们的研究项目《疼痛会说话:探究儿童疼痛的感受表达与描述》充满着启发,针对如何解释与量化儿童疼痛的感受是一件相当艰巨的任务,患有疼痛的儿童及其家人通常会难以理解疼痛的存在情况,更难以向他人解释疼痛,由此也难以准确地得到帮助和支持,这项研究通过感受途径研究、总结疼痛经验,利用图形、单词、照片、三维物体等,来确定哪些方式有助于表达疼痛,将疼痛形象化、趣味化、更具个性风格地呈现,以此达到理解和管理疼痛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发掘更多潜在问题和更多隐性需求,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段带来更加前瞻性的便利设计,是CHC国际设计工作站探索和努力的方向。这些多元的问题思考方式,是CHC国际设计工作站及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其他项目保有多元开阔视角,不断创新前行的基础和动力,结合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多元化的问题,成为真正全案策划的综合体。
对于CHC国际设计工作站而言,这些反思与反问都是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以问题出发、以问题为核心的设计研究与实践项目中,适应多元的身份角色、深入不同生活现场的体验感、挖掘隐性需求的开阔思维方式等,都是国际设计组织应具备的设计视野和设计格局。当这些挑战被考虑和关注,它们也为未来的国际设计提供了机会与可能性。CHC将设计师原有的行业职责打通,扩展了传统设计的边界,通过集体智慧和多维创新,在合作的基础上展现了应有的远见与责任,进而具备了优化生活、更新生活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