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存 任高飞 疏玉铃 胡晓俭
1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安徽 230011
2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胸心外科,安徽 230011
肺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高居首位,多发生于老年人群[1-2]。手术是肺癌的唯一根治手段,但部分老年肺癌患者术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导致其预后受到影响[3-4]。为预防老年肺癌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明确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是预防关键。本研究针对既往120例老年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老年肺癌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指导意见。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肺癌手术治疗120例老年患者。根据是否形成下肢DVT进行分组,研究组为形成下肢DVT 60例,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66~75岁,平均(70.19±3.47)岁;对照组为未形成下肢DVT 60例,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66~74岁,平均(69.94±3.52)岁。
观察指标包括年龄(≥70岁或<70岁)、既往下肢DVT病史(有或无)、体质量指数(≥25 kg/m2或<25 kg/m2)、合并2型糖尿病(有或无)、合并高脂血症(有或无)、下肢静脉穿刺次数(≥5次或<5次)、手术时间(≥2 h或<2 h)、术后活动时间(<3 h/d或≥3 h/d)和术后血小板计数(≥300×109/L或<300×109/L)。
应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导致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形成下肢DVT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既往下肢DVT病史、合并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下肢静脉穿刺次数、手术时间、术后活动时间和术后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而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将既往下肢DVT病史、合并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下肢静脉穿刺次数、手术时间、术后活动时间和术后血小板计数进行赋值,赋值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既往下肢DVT病史、合并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下肢静脉穿刺次数为≥5次、手术时间为≥2h、术后活动时间<3 h/d和术后血小板计数为≥300×109/L是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形成下肢DVT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肺癌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肺癌的发病人数呈现出增多趋势,其增长率约为26.9%[5-6]。临床针对肺癌首选手术治疗,可有效切除肺癌病灶,延缓肿瘤进展,但术后老年肺癌患者存在较高的下肢DVT风险[7-8]。下肢DVT主要是由于深静脉腔内血液异常凝结导致静脉血管阻塞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易导致患者下肢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障碍,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肺栓塞,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9-11],故临床需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下肢DVT予以积极预防。
表1 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形成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表2 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形成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明确老年肺癌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是预防老年肺癌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的关键,可为老年肺癌患者术后下肢DVT预防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意见[12]。本研究针对术后下肢DVT老年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后发现,老年肺癌患者术后下肢DVT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男性群体分布比例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老年肺癌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形成多分布于男性人群,这可能是因为男性人群由于吸烟比例高,其发生肺癌的概率高,加上长期受到烟草中尼古丁的作用,其血液黏度高,提示应加强对男性肺癌人群的监护。
本研究还将老年肺癌患者合并下肢DVT患者与老年肺癌无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既往下肢DVT病史、合并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术后活动时间(<3 h/d)、术后血小板计数(≥300×109/L)是导致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其中,既往有下肢DVT病史的患者其术前血液黏稠度较高,更易诱发血栓;合并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其血糖、血脂水平异常增高,长期高血糖、高血脂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刺激血小板进入活化状态,易诱发血小板聚集;术后活动时间越少,患者下肢血液流动速度越缓慢,易导致血液进入高凝状态,增加血栓风险;术后血小板计数过多,易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13-15]。
综上所述,老年肺癌患者术后下肢DVT多发生于男性人群,其发生主要与既往下肢DVT病史、合并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术后活动时间、术后血小板计数等 因素有关,临床需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