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编:237331)
安徽省金寨第一中学 六安市徐道奎名师工作室
2019年全国高考数学(理科Ⅰ卷)试题的学科特色突出,素养导向明确,对素养视域下数学能力的考查较为全面.试题有以下特点:对必备关键能力的要求更强,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更强,对应用能力的要求更强.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新情境以及在新情境中获取信息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迁移联想能力,对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解转化能力,逻辑思维和思维转化能力等等,融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于一体,注重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的高度融合.实现了“从能力立意到素养导向”的转化,本文仅以学生普遍反响较为强烈的几个问题为例予以分析.
素养视域下的探究发现是一种主动、自觉的活动,是一种习惯、意识的使然,是自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行动过程.
题1 (第12题)已知三棱锥P-ABC的四个顶点在球O的球面上,PA=PB=PC,△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E、F分别是PA、AB的中点,∠CEF=90°,则球O的体积为
解决数学问题需要主动的观察、分析、尝试,这就是探究,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探究活动要以关键条件切入,以条件如何运用找到契机,如:作出三棱锥的高,在此基础上尝试、摸索.探究是感知、发现隐含信息的基本方法.探究过程需要不断地迁移联想,不断地提出问题,条件有什么用?为什么要给“这个”条件?条件能否转化?转化后又可发现什么,得出什么?回到本题,立体几何中的“垂直关系”非常重要,是否隐含其它的垂直关系?具体地,能否通过“中点”、∠CEF=90°和PA=PB=PC得出新的“垂直关系”?怎样得出?
学生解题的障碍是:习惯于思路明了、直觉就能做出判断的问题,对于条件和关系隐含的问题“无从下手”,缺乏探究经验,不知道运用条件深入分析,发散思维,不能够迁移联想,比较分析.当然,探究发现不是“无中生有”,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之上的数学活动.
高考要体现时代精神,要创新,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对创新意识的考查是对高层次理性思维的考查”,“在考试中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是今后考查的方向,毫无疑问,素养视域下的能力考查,更需关注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新情境、新背景是考查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在新情境中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价值的体现.
题2 (第21题)为治疗某种疾病,研制了甲、乙两种新药,希望知道哪种新药更有效,为此进行动物试验.试验方案如下:每一轮选取两只白鼠对药效进行对比试验.对于两只白鼠,随机选一只施以甲药,另一只施以乙药.一轮的治疗结果得出后,再安排下一轮试验.当其中一种药治愈的白鼠比另一种药治愈的白鼠多4只时,就停止试验,并认为治愈只数多的药更有效.为了方便描述问题,约定:对于每轮试验,若施以甲药的白鼠治愈且施以乙药的白鼠未治愈则甲药得1分,乙药得-1分;若施以乙药的白鼠治愈且施以甲药的白鼠未治愈则乙药得1分,甲药得-1分;若都治愈或都未治愈则两种药均得0分.甲、乙两种药的治愈率分别为α和β,一轮试验中甲药的得分为X.
(1)求X的分布列;
(2)若甲药、乙药在试验开始时都赋予4分,pi(i=0,1,…,8)表示“甲药的累计得分为i时,最终认为甲药比乙药更有效”的概率,则p0=0,p8=1,pi=api-1+bpi+cpi+1(i=1,2,…,7),其中a=P(X=-1),b=P(X=0),c=P(X=1).假设α=0.5,β=0.8.
(ⅰ)证明:{pi+1-pi}(i=0,1,…,7)为等比数列;
(ⅱ)求p4,并根据p4的值解释这种试验方案的合理性.
题目具备创新能力考查的三个特点:新的角度,新的情境,新的知识组合方式.对于具有实际意义的情境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数学化?需要进行数学抽象,分析问题中的关键要素,建立数学模型.
第一问:求一轮试验中甲药得分的分布列,根据题目设置和约定,容易分析甲药在一轮试验中得分有三种的可能,即:-1、0、1,概率分别是:(1-α)β、αβ+(1-α)(1-β)、α(1-β).
平心而论,本题并没有学生反应的那么难,但学生为什么怕?第一,不能适应新情境,不能理解新情境.情境是广义的概念,包括自然情境,实践情境,学术情境等等.情境陌生,融入不了.不明白题目要表述的是什么事?第二,缺乏在新情境中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多学生根本读不懂题目,不理解题目表述的方法去对比药效.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对数学学科语言的理解转化存在障碍,数学符号语言不能“翻译”为通俗的自然语言,如:怎样用随机变量表示试验结果?“pi(i=0,1,…,8)表示甲药的累计得分为i时,最终认为甲药比乙药更有效的概率”是什么含义?pi=api-1+bpi+cpi+1(i=1,2,…7)有什么作用?第四,缺乏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基本素养,缺乏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如:第二问实际上就是一般的数列问题,构造法证明等比数列和累加法求数列通项问题,情境(学术情境)变化了(不在单一的数列问题里面),就无所适从.
素养视域下的数学考查将逐渐从“学科知识化”转变为“真实情境化”,因此,适应、理解新情境至关重要,呆板、机械、僵化的知识将无用武之地.“情境化”不是“去数学化”,而恰恰更能发挥其应用价值、实践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我们要强调培养学生适应新情境,在情境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情境中的问题意识和灵活、综合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
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贯穿于整个试卷的始终.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思维的科学,解决数学问题离不开科学的思维,离不开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不断地把条件、结论进行分解组合,变式转化,这就是数学推理,当然,主要是逻辑推理.
题3 (第20题)已知函数f(x)=sinx-ln(1+x),f′(x)为f(x)的导数.证明:
(2)f(x)有且仅有2个零点.
分析(1) 求f′(x)的极大值点,实际上只要分析f′(x)的导数f″(x)的变号零点,可通过对f″(x)再求导,证明f″(x)单调,结合零点存在定理得出.
(3)f(x)的零点可按照f″(x)→f′(x)→f(x)路径分析,思维不断地进行转化,直至得出结论.推理要锲而不舍、严密周全,从二阶导数的单调性、二阶导数的正负,到一阶导数的单调性、一阶导数的正负,到原函数的单调性、零点,一步一步的分析.
学生解题的障碍是:缺乏思维的条理性,由高阶导数逐步分析原函数的思路不清,目标不明确.
素养视域下的思维能力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质,更反映了一种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高考是综合能力素养的考查,全国一卷试题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题4 (第4题,试题略)把数学美、艺术美和数学运用充分结合起来,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虽然不是难题,也容易出错,问题出在是否理解生理学意义“腿长”的定义,跨学科的知识对问题解决非常重要.素养视域下的能力考查,要适应“试题条件从结构良好到结构不良”,“试题要素从单一因素到复合因素”的变化,要学会批判、判断、选择和分析.
数学在体育中运用也非常广泛,第15题是涉及体育比赛规则的概率问题.
题6 (第15题)甲、乙两队进行篮球决赛,采取七场四胜制(当一队赢得四场胜利时,该对获胜,决赛结束),根据前期比赛成绩,甲队的主客场安排依次为“主主客客主客主”.设甲队主场取胜的概率为0.6,客场取胜的概率为0.5,且各场比赛结果相互独立,则甲队以4:1获胜的概率是______.
问题抽象为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首先要充分理解题目,如:比赛的规则,要根据题目的表述结合实际理解,注意主客场获胜概率的不同,甲4∶1获胜的含义.有的学生没有理解比赛的规则,把4∶1取胜理解为5场比赛胜4场,发生错误.
素养导向的能力考查要求学生关注生产生活,关注社会,有宽广的知识面,能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能以科学的方法和数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高考是教学的风向标,考试制度的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考命题整体质量高,要充分发挥高考试题的教学导向作用,要透过高考考试风格和考试方向反思教学的不足,积极弥补和改进.
(1)有基础才能有潜能,提升能力素养的前提是扎实教学,夯实基础,因此,必备的基础知识必须加宽加厚,要全面而有深度地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教学要回归概念,回归基础,整体把握数学学科体系,建立知识网络体系.
(2)不能依靠刷题来提高学生成绩.要让学生在理解数学、掌握原理的基础上获得“四基”,提高“四能”,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在解答本套试题中暴露很多问题,为什么能计算复数却不理解复数的概念(第2题),会用参数的意义解题而不会消参(第22题),能解情境熟悉的“难题”,却不能解情境陌生的简单问题(第4、6、15、21题),是长期单一训练,机械做题,思维固化的结果.
(3)要认真研究课标,研究教材.2019年数学试题逐步由“实验版课标”向“2017版课标”过渡,放弃了三视图、线性规划的考查,有一定的道理.尤其三视图,从数学角度分析,其反映学生空间想象力作用并不明显,在备课组讨论时我们把该问题提出,但老师们不敢轻易放弃,平时练习和考试中的三视图问题偏、怪、难,意义不大,浪费了时间.当然,并不是今年不考的,将来不考,笔者只是强调要注意研究课标,注意课标的变化.
(4)注意素养视域下能力考查的变化,尤其是探究能力的考查,多引导学生解决开放型、组合型问题.注意情境的变化,提出问题方式的变化,考查目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上下功夫.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科观念,触及数学本质,追求有深度的教学,渗透数学思想,融入数学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1)数学文化包罗万象,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数学精神,数学美学,数学发展的曲折历程,数学家不屈不挠、孜孜以求、敢为人先的思维方法、探索历程和创新精神,中西方数学思想方法的差异等,都是数学文化.数学文化素材的选择要凸显数学历史发展的成果和过程,要积极向上,涉及的范围可以更广.
(3)概率或以概率为背景的试题(第6、15、21题)出现多次,虽说考查的内容不同,但是否有比重失调之嫌呢?基于高考选拔功能,函数及其性质(或者考查函数方程思想的试题)是否可以加大份额?
上述分析仅一孔之见,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