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门市委编办
江门市统筹编制资源,破解新建义务教育学校编制难题。其基本思路是:在全市事业编制控编基数内跨层级调剂使用编制,打破条块分割、行政区划界限;突出保障现实需要,精准投放;同步调整控编基数,编制总量不突破。
一直以来,江门市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为补齐教育短板,切实解决“上学难”问题,江门市委提出“三二一”工程计划,决定利用3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新建、扩建17所中小学校。其中,蓬江区、江
2018年以来,江门市委编办着眼于服务教育这一百年大计,紧紧围绕义务教育学校“三二一”书记工程,按照“全市统筹、盘活存量、综合平衡”的原则,为17所“三二一”书记工程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校做好教职员编制核定和调整工作,推动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改革中,对全市事业编制资源统筹优化,探索跨层级调整,为今后的改革积累经验。海区各新建不少于3所,新会区、开平市、鹤山市各新建不少于2所,台山市、恩平市各新建不少于1所。据测算,共需配备事业编制2000余名,仅中心城区编制缺口已达500余名。
(一)跨区域统筹编制资源。着眼于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江门市结合各市(区)“三二一”书记工程学校教职员编制配备需求,梳理出市直、各市(区)事业编制管理存在的“无编可用”与“有编未用”的结构性矛盾,探索在全市事业编制控编基数内跨层级调剂使用事业编制,推动打破条块分割、行政区划界限,促进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共享。
(二)突出保障现实需要。把发挥编制使用效率作为配置资源的重要标准,实施精准投放,把有限的编制资源向民生领域和基层一线倾斜,对“三二一”书记工程学校增加的编制实行专编专用,实现编制使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充分发挥编制资源在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教职员队伍建设中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三)同步调整控编基数。在全市事业编制不突破广东省下达控编基数的前提下,通过核减编制资源相对充裕市(区)的事业编制数,同步下调其事业编制控编基数,再相应上调拟下达编制市(区)的事业编制控编基数,以确保所增加的事业编制下达后,相关市(区)的编制总量不突破地级市下达的事业编制控编基数。
(一)深入调研测算,夯实基础。江门市委编办联合教育部门开展摸底调研和测算分析,结合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核查各市(区)事业编制数和实有在编人员情况,做实做细基础性工作。对近3年全市教职员以及在校学生变化趋势情况、公办中小学未来几年招生计划、因新建学校而增加的编制需求情况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增加趋势、编制需求趋势等进行了梳理分析,全面掌握了各种基础性数据,详细制定各类数据表格,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二)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优化编制资源配备。以各市(区)编制需求为导向,科学统筹全市事业编制资源,在不突破控编基数的前提下,探索实行“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市内统筹调剂使用制度,并相应调整市直及有关市(区)的控编基数,有效缓解中心城区因新、扩建学校而出现的教职员编制严重不足问题。2018年2月,增加蓬江、江海、鹤山3个市(区)中小学教职员编制共507名,相应等量上调事业编制控编基数。在此基础上,按照“核减数额平均分配,全市事业编制总额不变”的原则,将事业编制空编资源相对充裕的市直、台山市和开平市的事业编制各核减169名,用于冲销蓬江、江海、鹤山3市(区)编制调整后的编制增量,同时相应等量下调事业编制控编基数。
(三)坚持通力合作,迅速执行到位。根据江门市委工作部署和要求,江门市委编办着力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相关部门、各市(区)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压实责任,不折不扣执行调整方案。为加快推动落实,江门市委编办在调整方案审批后立即牵头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对贯彻落实工作进行部署,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市直、台山市和开平市严格按照江门市委、市委编委关于“三二一”工程编制调整的决定精神,在自身编制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大力推进事业单位编制的统筹调剂,按要求完成了编制核减任务,确保了“三二一”书记工程学校的编制配备需求得到充分保障。
(四)坚持加强监督管理,严肃编制纪律。加大检查督导力度,确保各市(区)按照“专编专用”原则将下达的教职员编制如实分配到“三二一”书记工程学校。2018年5月,由江门市委编办带队组成调研组,到蓬江、江海、鹤山3市(区)进行实地调研检查,了解编制分配和使用情况,并要求机构编制部门配合教育、人社部门做好新进教师招聘和录用等工作,确保编制下达后教职员招聘录用这个“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目前,17所“三二一”书记工程学校已全部投入使用,已招聘中小学教师488名,11000多名学生就近入学就读,有力推动江门市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