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州市委编办
为助力足球特区创建,梅州市重点在优化机构设置、盘活编制资源、强化服务监管、健全工作机制上努力。调整优化体育机构设置,适应足球事业发展需求;盘活编制资源,探索建立“临时用编周转池”制度,促进人才聚集;强化服务与监管职能,促进体育产业提升;健全工作机制,促进足球与文化旅游等融合,加大培育“足球+”新业态,助推绿色发展。
梅州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足球资源优势。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创建中国足球特区,让小足球踢出大产业、带出大事业。为助力足球特区创建,梅州市委编办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契机,优化机构设置,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盘活用好编制资源,强化服务与监管职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努力为足球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梅州市从保障群众足球运动与足球竞技赛事、足球产业和足球事业协调发展入手,不断调整优化体育机构设置,先后将市剑英体育馆管理处由市政府办公室管理的事业单位调整为市体育局管理,整建制并入市体育局管理的体育服务中心,增设市足球运动中心。在此次机构改革中,立足“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城市——梅州·足球之乡”、全国校园足球试验区、中国足球协会梅州青训中心、广东省足球试点城市等实际,保留市体育局并单独设置。改革后,梅州市体育局顺利实现省市县三级有效衔接,尤其是与县级体育主管部门(梅县区单设体育局、其他县市区设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建立良好工作机制。
为更好服务于足球振兴,让足球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按照“控编减编”的总体要求,通过盘活编制存量、优化调剂使用,先后为市体育局管理的相关事业单位核增事业编制。改革后,市体育局机关核定13名行政编制,其管理的“三中心一学校”(即市体育服务中心、市体育彩票管理分中心、市足球运动中心和市体育运动学校)共有72名事业编制,着力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体育管理服务队伍。同时,探索建立“临时用编周转池”制度,为足球教练等急需专业人才提供用编保障,支持带队参加国家、广东省重要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临聘主教练、助理教练作为急需紧缺人才招聘,吸引集聚了一批专业足球人才。2支共6人葡萄牙外教团队到梅州市执教足球项目,开启外教进梅州青训的先河。引进多名高素质专业足球教练,拥有4名国家级足球裁判员。通过专业化训练,孵化足球运动人才,为梅州培养1.2万名足球后备人才,先后向广东省输送69人,向国家级队伍输送21人,向职业足球俱乐部输送90人。
足球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大力发展以足球产业为重点的体育产业符合广东省委确定梅州为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足球产业的发展形势、现实需要,梅州市着重优化体育部门足球产业规划与服务职能。一是优化产业规划职能。在这一轮机构改革中,进一步明确市体育局“拟订全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协调体育产业发展”职能,推动编制《梅州中国足球特区建设规划》,顺利完成《梅州市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促进尽快完善全市体育产业规划。二是优化产业发展服务职能。将体育市场、体彩销售、体育经营项目管理等相关职能整合,在市体育局打造一个完全服务于体育经济发展的内设机构——体育经济科,突出其体育产业发展服务功能,便于更好服务足球经济。梅州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甲一超”球队(即梅州客家队、梅县铁汉队和广东辉骏女子足球队)的地级市,三支球队主场赛事创造丰厚税收。引进大集团大企业,总投资约16亿元的全国首家足球小镇落户五华县。打造了与足球相关的两大品牌制造业“跃速”、“红旗”,其中广东红旗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被授予全省体育产业示范单位。据统计,2018年,梅州市以足球为重点的体育生产总值达13.49亿元,增加值为2.07亿元,税收收入约1.29亿元。
随着群众足球运动日益广泛、足球竞技赛事接连不断,体育监管呈现出面广、量大的特点,为适应愈加强化的监管需求,对市体育局的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检查等职能全面梳理,编制权责清单。在此次机构改革中,争取将体育执法职责保留在市体育局,进一步强化足球赛事日常监管、足球经营项目活动监督管理和对体彩公益金监督检查等职责,做到服务监管一体,促进足球竞技赛事和群众足球运动取得突破性成功。
充分抓住这次机构改革文体旅融合的制度设计,促进建立足球与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大培育“足球+”新业态,助推梅州绿色发展。一是建立“足球+旅游”范式,开发了多个以足球为重点的旅游精品项目与精品路线,让广大游客到梅州看球、议球、踢球。二是搭建“足球+文化”平台,依托世界球王李惠堂故居、元坑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中国足球博物馆、中国足球小镇、“两甲一超”基地、富力足球学校等资源,开发与足球相关的动漫产业、电竞产业,为梅州足球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生机。三是探索“足球+互联网”模式,开发“约球到梅州”手机APP公益惠民服务平台,加大足球资源有效供给的途径。通过多措并举,形成梅州足球文化的综合、立体、多维度的展示平台,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健康休闲足球产业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