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越 吴耀华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原发性肝癌(PLC)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目前尚不完全明确该病发病病因和机制,临床治疗常用手段包括放射治疗、化疗、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效果最佳,但对时机有明确要求,PLC确诊通常较晚,患者往往失去最佳手术机会,当无法用手术治疗时,临床通常经导管动脉行化疗栓塞(TACE),能有效控制病情。TACE是介入治疗中效果较好的一种,常用的基础抗肿瘤用药为顺铂,并联合其他抗肿瘤药物,但近年来临床应用发现其疗效并不显著[1,2]。因此急需研究安全、高效的化疗药物用于TACE。奥沙利铂和表柔比星是常用抗肿瘤药物,本研究观察其联合用TACE中的效果,报道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患者共80例,其诊断均符合2011年颁布的《原发性肝癌治疗规范》中的标准[3]。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38~68)岁,平均(64.13±2.84)岁;体质量(52~76)kg,平均(56.85±4.33)kg;块状型23例、肿块大小[(7.34 cm×4.34 cm)±(2.38 cm×2.10 cm)],结节型14例、肿块大小平均为[(4.23 cm×3.45 cm)±(1.47 cm×1.04 cm)],弥漫性3例;AFP阳性共32例;Child分级C级5例,B级26例,A级9例。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0~69)岁,平均(63.07±2.74)岁;体质量(55~77)kg,平均(57.01±4.01)kg;块状型21例、肿块大小[(7.41 cm×4.08)±(2.40 cm×2.01)],结节型16例、肿块大小平均为[(4.22 cm×3.40 cm)±(1.49 cm×1.10 cm)],弥漫性3例;AFP阳性共30例;Child分级C级4例,B级25例,A级11例。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对比,P均>0.05。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且≤70岁;②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目的、意义及风险知情并自愿签署协议;③符合《肝癌综合性介入治疗规范化条例》中TACE适应证;④无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病史;⑤无消化道溃疡或消化道出血史;⑥对本研究用药不过敏且非过敏体质;⑦既往无手术史或离上次手术时间超过1年;⑧体力状况评分(ECOG)≤2分。排除标准:①伴肺、心、肾、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②伴转移性肝癌;③不配合治疗;④妊娠及哺乳期患者;⑤其他肿瘤。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碘油栓塞瘤灶供血动脉。观察组患者使用奥沙利铂联合表柔比星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行局部麻醉,经股动脉穿刺,导管插至肝动脉,经动脉造影确定肿瘤大小、个数、血供情况等,根据造影提供的供血动脉情况采取化疗栓塞供血动脉,先后将85mg/m2奥沙利铂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64297)和35mg/m2盐酸表柔比星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41211)、碘油混合液注射,灌注化疗药物后再行栓塞位置造影,确认动静脉瘘消失可给予化疗药物乳化碘油栓塞治疗,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拔管,轻按5min。栓塞术后行制酸、保肝、水化等治疗。首次介入治疗后每隔1个月行2~3次介入治疗,定期行增强CT扫描,了解残存病灶、肿瘤复发情况并给予介入治疗,治疗次数不超过12次。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估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1年生存率;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治疗3周、治疗6周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水平。AFP、CEA检测:常规抽取外周血,室温环境下离心取血清,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根据修订版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估疗效:病灶消失且至少持续4周无新发病灶,无进展,为完全缓解(CR);病灶长径至少缩短30%为部分缓解(PR);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临床症状无好转或恶化,为稳定(SD);目标病灶长径增加≥20%或有新发病灶,为无效(PD),总有效率(PR+CR)/总例数×100%[4,5]。
2.1 两组患者疗效情况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AFP、CEA检测结果 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AFP、CEA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PLC发病隐匿,具有较强侵袭性,患者死亡率高。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该病发病机制和病因,研究者普遍认为该病与生存环境、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等相关[6,7]。临床确诊的患者普遍进展到中晚期,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患者耐手术能力差,化疗药物结合TACE成为目前治疗的主要方法,使该病的治疗发生质的飞跃。随着抗肿瘤药物不断研发,越来越多抗肿瘤用药问世,能选择的组合给药和单药物治疗方案更多,使TACE术衍生出多种抗癌药物灌注方案。奥沙利铂和表柔比星是常用抗消化道系统肿瘤药物。本研究分析联合奥沙利铂、表柔比星经TACE在PLC中的应用价值,现结合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奥沙利铂联合表柔比星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PLC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肿瘤标志物是在肿瘤发生和增殖中,肿瘤细胞产生的或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物质,能反应肿瘤存在和进展情况,包括激素、蛋白质、酶及癌基因产物等,在PLC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估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8]。本研究将AFP、CEA作为观察疗效的重要指标。其中AFP主要由胎儿肝脏、卵巢等合成的胚胎性血清蛋白,其合成量与胎儿肝再生时分裂细胞数为正相关,目前广泛用于肿瘤监测中,能用PLC疗效辅助评估中[9]。CEA最早被发现于结肠癌和胰腺癌组织中,在PLC肝癌中的阳性率约为34%左右,报道与原发性肝癌分析、预后密切相关[10]。提示奥沙利铂联合表柔比星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具有更好抗癌效果。考虑是因为:①奥沙利铂是金属铂类抗肿瘤用药,是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铂原子通过与1,2二胺环己烷及草酸基结合发挥抗癌作用,在原发性肿瘤治疗中有重要辅助作用。奥沙利铂发生结构上的变化后提高自身细胞毒性,对多种肿瘤均有较好效果,尤其在消化系统肿瘤中有更好疗效[11]。②奥沙利铂能有效阻断肿瘤细胞DNA合成,其细胞毒性作用强。表柔比星为蒽环类抗癌药物,其抗癌机制可能是直接嵌入DNA核碱对中间,对转录过程进行干扰,抑制mRNA形成,从而发挥抗肿瘤细胞RNA和DNA合成作用,该药物在肿瘤治疗中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效果较好[12]。
表柔比星治疗指数高,毒性小,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13]。结果还提示联合治疗安全性更高。观察组疗效更好的原因:①表柔比星能生成自由基,金属离子、结合细胞膜及抑制DNA聚合酶,组织恶性肿瘤细胞恶化、增殖,延长患者生存时间[14];②联合用药提高了治疗效果,使病情好转或稳定,延长患者生存时间;③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提高了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15]。
奥沙利铂联合表柔比星能提高抗PLC效果,考虑是联合用药提高了药物的敏感度所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