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玲
摘要:钢琴组曲《南国印象》是作曲家朱践耳先生所创作的一部以布依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和纳西族的民歌为素材,创作出的五首风格各异,体裁不同,对比鲜明的钢琴曲。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引用民族音调旋律再创作、对民族调式和声进行精妙处理、将织体交响化等一系列作曲手法,生动的展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劳动生活的场景。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在西方作曲技法的基础上创新叠加了民族调式的和声,在民歌的曲调上进行改编和变奏,将交响乐的织体融入到钢琴作品的写作中,展现了中国钢琴音乐跟现代作曲技法更深层次的结合,让中国钢琴音乐更加与时俱进。在这套组曲中除了作曲技法的创新,弹奏技巧也较难,音色的处理要结合中国民族乐器的音响特点来演奏。这部作品是作曲家在突破自己相似素材的中国钢琴作品的基础上,对民族民间音乐深入探索的一部佳作。
关键词:《南国印象》 朱践耳 民族民间音乐 演奏风格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5-0006-02
一、朱践耳的云南情缘
朱践耳, 原名朱荣实, 安徽泾县人。在朱践耳先生创作的早期,他被国家保送进入国立莫斯科音乐学院系统的学习作曲理论。[1]作品序曲第二号《流水》,受古琴曲《流水》启发,从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中借用骨干音进行创作,摒弃了中国钢琴作品惯用的旋律改编手法,采用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展现了波光粼粼的江水在夕阳下的美景。
在中期创作过程中,受文革影响创作走入低谷,“交响梦”破灭,唯一尚可算作艺术作品的是钢琴组曲《云南民歌五首》。该作品保留民歌旋律,只使用和声、复调、织体等手段来表达乐曲的思想内涵。五首乐曲采用了由简到繁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感情由浅入深。乐曲《山歌》使用空五度产生不同的和声色彩,来模拟空谷回声的意境。《牧羊腔》在节奏上进行变化,让乐曲变得活泼顽皮,有不协和的谐趣感。《猜调》中开始模拟琵琶的轮指,用托卡塔的写法来进行炫技。《红河波浪》乐曲缓慢且深沉,仿佛是人民对苦难生活的诉说。《西厢坝子一窝雀》也是借景寓意,以麻雀的飘忽不定来寓意人民颠沛流离、动荡不安的生活。该作品深受鋼琴演奏家的喜爱,顾圣婴、李名强、太田由美子都曾经公开进行演奏。
在先生的晚期音乐作品的创作中经常会模仿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一些乐器的音响,如铓锣、口弦、芦笙等。他的创作灵感也经常是来源于当地人民生活和劳动的场面,其作品第六交响曲《3Y》为录音带和交响乐而作。音带的原声材料都是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歌,既有古老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新鲜气息。钢琴组曲《南国印象》是由朱践耳先生于1992年创作的一部极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2]他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进行改编创作,运用新的作曲技法打破了民歌的单一性,增添了生活情趣和色彩层次。
钢琴组曲《南国印象》是邀约作品,当时上海音乐出版社想用中国民歌创作钢琴曲,便邀朱践耳先生来进行创作。朱践耳内心一直想发扬中国的民间音乐,而且对西南地区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又充满了兴趣,之前他便经常将民间音乐用在交响乐的创作中,所以一经邀约便燃起了朱践耳先生的创作热情。虽然多年前已经创作过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云南民歌五首》,但先生决定在《南国印象》的创作手法上要有所突破,所以他选择的民歌都是鲜为人知的曲调,在作曲技法上、情绪上都进行了比较大的突破,增加了艺术再创作的成分。朱践耳先生说这次创作是“古谣新韵,故标题为《南国印象》。”
二、《南国印象》作曲技法特色
《南国印象》是邀约之作,在此之前作曲家也写作过云南地区风格的钢琴作品,再次创作相似素材的音乐作品,就必须突破自己之前的作品风格,创作出韵味上有别于《云南民歌五首》的钢琴作品。突破自我就必须进行创新,寻求一条新的创作之路。朱践耳先生决定选材上仍然采用鲜为人知的民歌,但是在气质上,《南国印象》是以民间音乐体裁与特点为创作依据,[3]由五首不同风格的乐曲组成,组曲的旋律音调取材于西南地区五个少数民族的民歌曲调。《花之舞》选用了布依族传统民歌《好花红》,《哄娃娃调》选用简单易于吟唱的佤族民歌《哄娃娃调》,《童嬉》选用了哈尼族活泼欢快的儿歌《赶街去》,《情歌》选用了曲调委婉缠绵的彝族民歌《阿妹歌声甜如蜜》,《阿哩哩》选用热情奔放的纳西族民歌《阿哩哩》。
《花之舞》的主题旋律是根据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进行创作。《好花红》这首歌曲源于贵州惠水县毛家苑乡,旋律优美动听,是贵州最具代表性的羽调式歌曲。在《花之舞》中,朱践耳先生在民歌曲调的基础上,采用在旋律下方增加四度或五度和声音程、小二度叠加大三度模仿锣鼓声的特色和弦、装饰音模仿人声等作曲技法来丰富原曲的曲调,将朴素的民歌发展为单三部的钢琴变奏曲。主题是四音列的《好花红》旋律,作曲家在每段的变奏之后都安排了特色的锣鼓和弦作为间奏,慢慢的将乐曲的情绪推向高潮。写作手法由简到繁,从描述清晨山寨美景开始一步步将布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场面展现在听众面前。
《哄娃娃调》的主题旋律是根据佤族民歌《哄娃娃调》进行创作。佤族是位于云南省西南边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佤族人勇敢彪悍且能歌善舞。佤族处于原始社会的时间较长,他们的民歌曲调简练、风格粗犷,并且和生活劳动息息相关。《哄娃娃调》属于摇篮曲,全曲原始音调仅一句,四个小节,单一部曲式。作曲家通过在高、中、低三个不同音域对主题旋律进行重复再现,描绘母亲极具耐心的哄孩子入睡的温馨画面。但在第一句主题旋律之后的乐句并没有完全的重复,而是在后面变化重复和尾声部分的乐句中增加对个别小节,对主题进行模仿重复,让主题旋律发生变化。这一变化手法让乐句既统一又有细微的区别,让人听起来别有新意。[4]
《童嬉》的主题旋律是根据《哈尼族》儿歌《赶街去》进行创作的。哈尼族是历史悠久的山地民族,分布在云南省,长期与其它民族杂居,经济文化上相互包容吸收,音乐文化方面独树一帜,民歌种类丰富,曲调丰富多样。《赶街去》这首儿歌曲调欢快,生动的刻画了哈尼族儿童活泼可爱的形象。朱践耳先生对原曲调进行了多种发展手法,让原本简单的旋律变得丰富多彩。《童嬉》为复三部曲式,还增加了引子和尾声部分。引子采用分解和弦附加倚音,快速的奏出,刻画儿童顽皮的形象,为全曲点明情绪。主题部分在第一段落移低八度在左手出现,并与右手错开一拍,听觉上形成模仿进行,像孩童之间你追我赶的画面。全曲采用动机发展的手法贯穿全曲,每个段落之间的小间奏都以快速的琶音或者音程和弦来刻画孩童嬉闹的场面。虽然全曲以民歌的五声旋律为主,但作曲家通过精美的布局、高超的技法让先进的西洋作曲理论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完美的结合起来。
《情歌》是根据彝族山歌《阿妹歌声甜如蜜》进行创作。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彝族人民喜爱随口唱山歌,当地男女青年经常通过唱山歌来互相表情达意,这首彝族民歌就是恋人们之间表达爱意、互诉衷肠的歌曲。该曲曲调宛转悠扬、刚柔并济,整首乐曲宛若飘荡在山谷之中。作曲家在《情歌》的写作中没有改变山歌的主题旋律,而是通过五声音调的琶音、装饰音等来模仿民歌的唱腔来进行润色。主题旋律在高低音区模仿呼应,像男女青年的歌声在山谷中的回音。乐曲速度自由,力度对比较大,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阿哩哩》是根据纳西族民歌《阿哩哩》进行创作。《阿哩哩》从传统口弦调发展而来,并且传唱至今,它节奏有力,旋律明快,男女老少都会唱跳。唐代和元代的志书就有对纳西族人民在节日庆祝时手拉手载歌载舞的记载。人们在节日时经常手拉手随着歌词连唱,欢乐的边唱边舞蹈。作曲家在主题前用双音模仿锣鼓声,由慢到快模仿“托卡塔”写作了引子部分,让人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主题旋律上采用变奏的手法描绘了纳西族人民欢度节日的盛大场面,采用四次装饰变奏让音响更加丰富,在热鬧欢腾的场面中流露出一种原始祭祀的肃穆感。
参考文献:
[1]作者不详.作曲家朱践耳去世 生前捐出家中唯一钢琴[J].当代音乐,2017,(18):86.
[2][3]吴晶晶.民族意象集——朱践耳钢琴组曲《南国印象》的演奏诠释[J].当代音乐,2017,(24):30-32.
[4]任辽苏.朱践耳钢琴组曲《南国印象》中织体的结构力与风格特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O1):1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