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若伊
摘要:苏家作龙凤灯舞是流传在河南省博爱县苏家作村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因其演出风格雄伟大气,场面宏大,生动活泼,有极强的表演性,近年来备受关注。现今的龙凤灯舞己从旧时祭祖祈天、敬神谢恩的宗教性特征,逐渐向欣赏表演、自娱自乐的特性转移,成为当地村民年岁节庆时由村民自发组织的娱乐、健身、观赏等合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活动。本文以田野考察法为主,借助舞蹈身体语言研究法,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苏家作龙凤灯舞的动作语言与演变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苏家作 龙凤灯舞 动作语言 演变分析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5-0017-03
河南苏家作龙凤灯舞是一种将舞龙灯、舞凤灯相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各类造型花灯共舞,表演民间传说故事的汉族民间舞蹈。每年春节期间和庙会时,当地村民表演龙凤灯舞以祈求平安,其表演形式独特、表演内容丰富、表演队形复杂多变、表演风格粗狂大气,近年来备受关注。现今,苏家作龙凤灯舞的传承发展不仅保留了早期的表演程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在动作方面不断创新。
苏家作龙凤灯舞的表演宏伟奔放,舞灯时对演员的要求较高,动作铿锵有力的同时又需要灵活自如,如此才能表现出龙大气灵动的体态特点,以及凤雅致生动的样貌特征,使得龙凤共舞、龙凤祥和的场面跃然台上。
著名哲学家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风俗。”①传统的苏家作龙凤灯舞正产生于村民的祭祀祈神活动,在作品中演绎龙凤神话传说,其表演主要由两个龙灯,一个凤灯,一个蜘蛛灯,一个太阳灯,并伴有几十种不同形象的花灯而组成,这些各类角色的灯相互配合,按照固定的程式化套路来演出,其程式化主要表现在演出节目的固定顺序之中,从“出场”到“龙蜕皮”“二龙缠蛛”“凤游场”“丹阳朝凤”“凤戏龙”,最后以“百鸟朝凤”为结尾。随着时代的变迁,苏家作龙凤灯舞当前主要作为供村民欣赏娱乐的一种民间舞蹈,它继承了传统程式化套路,同时在动作上又加以创新,将新的表演形式与技巧融入其中,去掉了旧时表演中一些繁琐的成分。
本文将龙凤灯舞的动作分为持龙者的动作、持凤者的动作以及持太阳灯、蜘蛛灯者的动作三部分,进行详细分析。
一、持龙者的动作
苏家作龙凤灯舞中的舞龙表演由一条青龙与一条红龙组成,青龙喷水,红龙吐火,一条龙的持龙者共九人,一人举龙头,七人举龙身,一人举龙尾。持龙者的动作以恢弘大气、迅疾敏捷为特点,为表现龙的至高无上与雄姿,动作语汇多以急速移动,闪转腾挪,上下翻飞为主。其基本动作大可分为六类:“持龙杆”“举龙”“息龙”“右手把”“左手把”和“倒把”。
“持龙杆”需舞者保持身体直立体态,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做双手持杆;而“举龙”则是在“持龙杆”的基础上,将龙杆举至胸前走便步或小跑行进。舞者“持龙杆”横于胸前,龙体在身右侧为“右倒把”,对称握法称“左倒把”;“右手把”与“左手把”相互交替舞动称之为“倒把”;“息龙”是一种静态舞姿造型,舞者单手持杆,单膝跪地,以示龙之英姿。苏家作龙凤灯舞的舞蹈动作基本由以上六种动作构成,按照上文所述固定的演出内容,加以编排重组,形成完整的舞蹈。
经过苏家作龙凤灯舞近年来的发展,其表演程式与动作较之旧时有了较大的变化。“‘图腾是原始人群认定的一种有血缘关系的生物或无生物,被视为守护神或群体标志,代表祖先或力量”②苏家作老艺人们为更加凸显龙之英姿,体现龙在中华民族中的重要图腾象征,在传统动作的基础上,着眼于对龙形象的模拟再现,对动作细节加以精炼。如表演第二段“龙蜕皮”,旧时的表演中,以“蜘蛛灯”的动作为主,持青龙者“举龙”走便步随其游场,“青龙”动作较少。现今,在第二段的表演中,为了生动形象的彰显出“龙蜕皮”这一画面,持青龙者在“举龙”的同时,手臂上下抬动,使得“青龙”不断起伏,又增加了细微的抖动与足下的细小碎步,其蜕皮的样貌更加活灵活现。
苏家作龙凤灯舞的艺人们还根据神话传说,进行作品的编排,其中“二龙戏珠”“龙游缠凤”“龙凤呈祥”等节目均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承载了中华民族对龙凤的图腾崇拜。“神话定性于外在的叙事,并注入仪式。这种叙事是以语言方式构成的。”③苏家作龙凤灯舞的艺人们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在龙飞凤舞中讲述神话故事,表达了人们对龙凤的崇敬之心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他们还从中提炼主题动作,以传统动作元素为原型进行创新改编,扩大动作动势。传统龙凤灯舞的第三段“二龙缠蛛”,持青龙者将龙体放在身体左侧,便步至舞台前方,同时,火龙“举龙”上场。然后,青龙与火龙的持龙者做“举龙”先后绕“蜘蛛灯”跑步旋转,青龙至台后,火龙到台前。到达位置后,双龙的持龙者在保持“举龙”的同时,左右晃动龙杆,表现龙腾云驾雾的动势。随后,持龙者左右转动龙把,双龙抖动,铃铛作响,青龙喷水,红龙吐火。进而,两位持龙头者高举龙头,后面的持龙者依次举高随即落下,脚下大步奔跑,扑向“蜘蛛灯”。如今的“二龙缠蛛”依旧是青龙与红龙的表演,但二龙皆喷火,已然没有了喷水的舞龙表演。旧时的两龙嬉闹追逐、逗趣相争的动作不够丰富,经过近年来老艺人们的创新发展,他们抓住了“缠”这一细节,以“倒把”为动作原型,以绕“8”字为动作路线,扩大了“倒把”的动势。持龙者们左右倒把,龙把至身体前部时高举龙把,脚下大跨步跑,二龍时而穿插而过,时而缠绕交纵,时而对峙相较,翻腾跳跃,相扑闪躲,二龙抢珠跃然台上。
除此之外,苏家作龙凤灯舞的艺人们亦更加注重龙凤共舞的紧密结合。第六段“凤戏龙”中的龙凤共舞,持青龙者“举龙”而出,继而做“左手把”,脚下快步从凤的身下穿过,后从龙身体第五、六节间穿过,再持“左手把”绕凤一周。最后一段“百鸟朝凤”二龙以顺时针方向绕凤游动。当下龙凤灯舞的第六段“凤戏龙”在前人表演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突出龙凤共舞的动作与造型。持龙者在“举龙”同时手臂上下浮动,脚下做“颠步”,膝盖上下屈伸,模拟龙在空中的浮动,又如持龙者在此段还通过手部的颤动,使龙的全身产生抖动,这些动作都与凤的形态相呼应,创造出二者间紧密的联系。此外,持龙者在凤的周围做“左右倒把”,与凤相绕,嬉戏逗趣的画面跃然而出。
二、持凤者的动作
苏家作龙凤灯舞中所需舞凤演员三人,凤头、凤身与凤尾各一人。较之持龙者的动作,持凤者舞姿较为典雅高贵、端庄大方,以彰显凤之仪态万千。其基本动作大可分为四类:“持凤杆”“举凤”“风叼毛”和“凤抖毛”。
“持凤杆”是持凤者持凤灯道具的基础手部动作,舞者右手在上双手握凤杆(凤头杆、凤身杆、凤尾杆),持凤身杆的舞者要将凤灯道具上的“肩扛板”扛于右肩。“风叼毛”和“凤抖毛”为持凤者舞凤灯的基本动作,“风叼毛”即持凤头者缓缓将凤头往回转至右翅上,猛叼一下右翅,立即将凤头抬起,再向左翅叼去,同时举凤身及举凤尾者抖动凤杆;“凤抖毛”是举凤头者将凤头压至前下方,靠近地面,凤嘴朝上,三人均抖动凤杆。“举凤”是持凤者跑场、进行调度的行进动作,持凤者“持凤杆”,全脚着地,碎步挪动,举凤头者双手抖凤头杆,使凤头不停地颤动。
在苏家作龙凤灯舞的不断发展中,不仅舞龙灯的动作有所发展变化,舞凤灯的动作亦发生了转变创新。由于“凤”道具自身,头部小、身体体积大、重量沉、舞凤所配置的成员少,常以某种求神祈福仪式中的一种角色的需要而出现,故传统的舞凤头部较为灵活,动作相对较多,而凤身基本无明显动势。在《舞蹈身体语言学》一书中,作者将“部落仪式/舞蹈活动”分为转化仪式与巩固仪式,并指出“转化仪式也好,巩固仪式也好,对舞蹈身体语言而言,他们都首先以仪式的方式保证其言说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并在仪式流程中剔除言语的个体色彩而逐渐被固化。”④通过近年来逐步的发展,苏家作龙凤灯舞的祈祷祭祀功能逐渐弱化,常作为一种供人欣赏娱乐的民间舞蹈活动在节庆期间表演,凤的动作不断创新,样式丰富。例如传统苏家作龙凤灯舞的第四段“凤游场”,持凤者“举凤”上场,并按順时针方向转两圈,随后在原地做“风叼毛”,紧接着再“举凤”走至舞台中央做“风抖毛”,最后到舞台右前方,将凤头向右摆,同时停止抖动,做休眠状。此段中除了一些幅度较小、简单的动作外,再无特色之处。通过老艺人们对动作语汇的不断探索创新,“凤游场”一段中,凤首次出场,在“举凤”的基础上,增添了尾部的颤动,是一种展示与炫耀,以表现出一种傲人的姿态,彰显百鸟之尊的风度。
又如“丹凤朝阳”“凤戏龙”及“百鸟朝凤”中舞凤的动作,仅有一些头部细小的颤动,轻微的左右摆动,或刻板的舞台调度,动势小,美感弱。而现在,凤的动作更为灵动自然,持凤者脚下的碎步轻盈,时紧时缓,时快时顿,时而大步向前,时而小步挪动;手上的凤杆变化多样,时左时右,时上时下,时而摆动微颤,时而起伏腾跃,与“太阳灯”照相呼应,向阳而舞。龙凤灯舞的终场“百鸟朝凤”,旧时演出里凤在舞台中央原地不动,尤显死板,现加入了头部的微小浮动,持凤头者手握“凤杆”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使得凤头不断摆动,凸显凤之高贵雅致,生动逼真。
三、持蜘蛛灯、太阳灯者
苏家作龙凤灯舞中蜘蛛灯(或称之为龙珠)与太阳灯表演所需演员各为一名,其主要功能在于分别指引龙灯和凤灯进行舞动,持太阳灯和蜘蛛灯者是舞龙舞凤的引领者。传统苏家作龙凤灯舞中持蜘蛛灯、太阳灯者基本动作为“举灯”“右手把”“左手把”“倒把”。“举灯”即双手握灯杆举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右臂抬起与肩同高。“右手把”“左手把”及“倒把”与持龙者“右手把”“左手把”“倒把”动作相同,此段不再做详细介绍。
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创新,蜘蛛灯、太阳灯的动作发展得更为精细丰富。龙走路时,蜘蛛灯本以单一的“举灯”来引领,现在持蜘蛛灯者以“举灯”为基础,左右臂交替上下起落,脚下自然分开向前行进。龙调头时,持蜘蛛灯者转身做“左右倒把”划“8”字,蜘蛛灯不可隔人,需始终引着龙头。舞龙时,蜘蛛灯表演者先持“左手把”在身体左边从前向后划“8”字,而后再持“右手把”于身体右侧从前向后划“8”字,其身体随划“8”字的动势自然转动。太阳灯在“丹凤朝阳”中的动亦有新颖之处,持太阳灯者转动手腕,太阳灯不断旋转,以挑逗凤,与其相逗趣。
四、结语
河南苏家作龙凤灯舞不仅是河南焦作市博爱县的重要文化之一,更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二百余年的历史中现今的苏家作龙凤灯舞已成为当地一张特色文化产业名片,以此打造龙凤之乡,形成旅游产业,带领村民致富,推动经济的发展。
苏家作龙凤灯舞与其他灯舞不同之处在于将舞龙与舞凤相结合,并加入数十种形象各异的花灯进行表演。传统的龙凤灯舞具有一定固定的模式套路,具有程式性的特征,其舞龙、舞凤的动作恢弘大气,模拟龙凤之态灵动有趣。现今,龙凤灯舞的表演继承了传统程式化套路与基本动作语汇的同时,又加以创新,将新的表演形式融入其中,去掉了旧时表演中一些繁琐的成分,并在旧时动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依照龙、凤的特点,扩充了龙凤灯舞的动作样式,增加了许多模拟龙游凤舞之态的舞姿造型,而且扩大了动作幅度,使得龙、凤形象愈加生动有趣,跃然台上。
注释:
①[法]丹纳:《艺术哲学》,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第64页。
②张素琴、刘建:《舞蹈身体语言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18页。
③张素琴、刘建:《舞蹈身体语言学》,第114页。
④张素琴、刘建:《舞蹈身体语言学》,第108页。
参考文献:
[1]吴晓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南卷下)[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
[2]张素琴,刘建,舞蹈身体语言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弗洛伊德著.图腾与禁忌[M].杨庸一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4]周鸿俊.河南文化艺术年鉴[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5][法]H·丹纳.艺术哲学[M].张伟,沈耀峰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
[6]谢世俊.华夏文明和龙凤文化[J].炎黄春秋,1996,(02).
[7]孟娟.河南苏家作龙凤灯舞形态特征考述[J].四川戏剧,2014,(01).
[8]孟娟.苏家作龙凤灯舞历史考述[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5,(02).
[9]孟娟.苏家作龙凤灯舞蹈队及其演出空间调查[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4,(04).
[10]成文光.基于地域文化优势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整合研究——以河南焦作地区为例[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