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齐悦
摘要:王宁的《第三交响曲——呼唤未来》是一部取材现实、关注人类命运的交响乐作品。这部作品将王宁创作中“复合性、多元风格的技法”特征表现的极为典型,音乐内容也极为深刻。作品中反映了多元的社会存在,及对美好未来、世界和平的期盼。本文笔者将通过音乐结构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以及对于音乐内涵进行阐释。
关键词:王宁 《第三交响曲》 音乐结构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5-0001-02
《第三交响曲——呼唤未来》是由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王宁创作的。王宁所创作的音乐类型众多,歌剧、交响乐、管弦乐、协奏曲、民族管弦乐、室内乐、电子音乐等都有所涉及。其音乐风格具有丰富的音乐内涵及富于个性的创作手法,并且充满了对现实社会和人类自身命运的深远思考。王宁至今已创作了六部交响曲并进行演出,从第一到第六交响曲,创作历程长达20年。其六部交响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作曲家创作轨迹与阶段性的发展变化。
王宁近年来一直不间断的创作,试图将西方的音乐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因素进行更好的融合,并且不断的尝试传统上的突破和创新,同时也融入了当今艺术的风格与自己的哲学思考。
王宁的《第三交响曲——呼唤未来》是一部取材现实、关注人类命运的作品。该曲为三个合唱队与大管弦乐队而作,作品于1995至1997三年的时间内完成。这部作品将王宁创作中“复合性、多元风格的技法”特征表现的极为典型,音乐内容也极为深刻。作品中反映了多元的社会存在,及对美好未来、世界和平的期盼。乐曲中的歌词一部分选自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赞美与祝福语,另一部分则融合了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歌曲。音乐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由喧嚣、动荡、激愤、恐怖发展到哲理性的思考及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期盼。创作中也加入了很多现代音乐元素,整部交响曲的音响是由不协和到协和的发展过程,象征着人类历尽磨难后的重生。在乐队编制上,作品中的合唱声部是安排在舞台和观众席的两侧,将听众包围在中间,这区别于传统的音响布局。因此可以说明这部作品无论是从音乐形式还是音乐内涵上都具有创新性,下面笔者将在音乐结构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并进一步的作出音乐阐释。
本作品从音乐结构上可以分为七个乐章,每个乐章之间都是连续进行演奏的,因此从结构分析上是不能够割裂开的,这也区别于西方传统的交响曲中独立曲式结构的范畴。在作品中,作曲家基本上都采用了现代音乐的手法,其中音色和音响上的运用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作曲家试图通过大量音色音响手法的叠加、对比,来对听众造成音乐内涵上的想象与引导。因此从结构分析的角度来说,运用传统调性的手法来进行结构的划分和阐释在这部作品中是不适用的,在下图中,笔者通过材料特征、音色音响布局、音乐表现内容等进行结构上的划分。
从图中可以看出,作曲家對于每个乐章音乐内容都有着精妙的设计,但是每个章节之间又暗含着联系。而结构之间的串联基本是通过音色音响上的设计来实现的。作曲家巧妙的运用了乐器中不同的声部、合唱队以及一些非常规的演奏技法,来实现情节上的连接与音乐形象上的构想。如第二乐章中,合唱的童声是通过念白发出机械的声音,与前面童声清脆悦耳的音色形象产生了对比,而由音块组成的“b-p-m-f,d-t-n-l”也用来表现呆板、严肃的教育形式。第三乐章中,音乐模拟了古代衙役审讯时的“威武”声,以及镣铐锁链等特殊的音响,男高音具有穿透力的呼喊更加渲染了氛围,这体现了古代时旧体制的奴役与压迫,到了后半部分,音乐突然转至女高音以及钢琴、打击乐柔美的音色,《槐花几时开》的旋律幽幽传入,表达了人们对未来革新的期盼。这种音响色彩上的变化使前后形成了对峙关系,也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第四乐章开始,作曲家大胆的采用了纯打击乐的形式进行演奏,不同打击乐进行同时进行多样化的节奏演奏,在节拍中进行错位,后面加之人声的大喊、玻璃锁链等音响,形象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及悲惨。在第五乐章中,作曲家更是将三个宗教的祈祷词进行融合,通过圣咏及诵经的形式演唱了出来,暗指对于宗教之间的矛盾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作曲家通过配器、复调等技术上的手法将音乐表现力进行大胆的挖掘、开拓及运用,也将声乐合唱的可能性发挥到了极致。
综上所述,这部作品的结构性是巧妙却又严谨的,作曲家在形式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但却没有脱离音乐的内涵,并且使二者的关系更为紧密。同时,这部作品的在音乐思想上也是具有高度和深度的,在其他技术运用方面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石一冰.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王宁音乐创作概观[J].人民音乐,2014,(06).
[2]周强.一部以音乐谱写的人类进化史——王宁作品《异化》之解析[J].人民音乐,2015,(09).
[3]温展力.王宁作品中的“世纪末情结”[J].当代音乐,2016,(13).
[4]石一冰.在历史、现实和未来间耕耘——评“龙声华韵——王宁作品专场音乐会”[J].人民音乐,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