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教”地方高校舞蹈教学模式研究

2019-09-04 06:01刘雅
艺术评鉴 2019年14期
关键词:以赛促教

刘雅

摘要:地方高校舞蹈专业建立“以赛促教”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突显地方文化特色,更加清晰了教学模式定位。通过“赛”“教”关系的转化与教学形式的重新整合,使优质的区域民间文化资源可以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补充新的教学资源,而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又为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关键词:“以赛促教”   民间文化资源   高校舞蹈实践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4-0128-02

“教学”是高校落实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现代教育理念改革与转型的背景下,形成了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总结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分析了教育的新任务和新形势,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特别强调“高校教育需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准确把握教育事业面临的新任务”,并提出“培养什么人”的首要问题。对于地方高校舞蹈专业而言,四年本科需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舞蹈技能的开发进行综合训练,通过技能和艺术修养的融合向舞蹈领域全面拓展。然而课程的教学内容融通地方文化特点、满足地方发展需求,回到教学课堂上而言这是教学定位的基础,更是优化地方院校教育结构与人才培养的正确思路。

“以赛促教”是高校教育新建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某种教学手段来引导、组织学生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类型比赛。就舞蹈专业而言是建立“赛”这一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有目的的驱使教学内容相关于“赛”,并对专业技术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进行提高。舞蹈竞赛通常以作品方式呈现,在一段时间内对参赛作品突击强化的训练方式,是对教师的创作能力及组织能力的体现,并通过竞赛结果体现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舞蹈课堂以传统教学模式的“教”与“学”为主,是对学生专业素质能力提高的针对性训练。地方院校要形成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同等高校中崭露头角,重点在于有别于其他高校的教学课程建设与设计。在日常教学内容中突出“特色”定位,把握地方高校所在地的区域文化资源并取其精华融入教学课堂,结合“赛”的特点,建立教学课堂内外的“小赛”机制,教师在传统教学手法和教学内容上改变策略,通过“小赛”的实践训练过程为“大赛”做准备,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学新内容的主动接受性,也推动了课程建设、教学模式的新变,区域性文化艺术资源能够融入基础教學课堂,更是对当地文化艺术资源最直接的传承与保护。

一、优质资源的选择,突出地方特色

201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提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个领域,促使其普及性的推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文件明确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性。随着当代教育理念的转变,对内涵丰富的区域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进行调查整理和实践探索,实现民间舞蹈资源的开发与高校舞蹈教学教育的融合,将对地方高校舞蹈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促使地方高校舞蹈办学的特色路线发展,重视课程内容的改革,满足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肩负起文化资源的活态保护、弘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是新时代地方高校舞蹈专业改革中极其重要的课题。湖南理工学院所在的湘北地区民间舞蹈种类浩繁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文化积淀深厚,是地方民俗风情的集中体现,其蕴藏着丰富的开发价值。湖南理工音乐学院舞蹈专业把握传统民间舞蹈艺术资源、研究湘北地区民俗风情,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在舞蹈创作及竞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2009年,表演唱《洞庭渔歌》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作品中舞蹈部分带有浓厚洞庭湖区特色(“洞庭渔歌”艺术表演形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舞蹈《花花洗》获湖南省艺术节金奖,此作品以华容地区“花歌”为背景,展现湖区人民生活场景;2014年,舞蹈《江豚的微笑》获湖南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此作品以志愿者保护江豚的真实故事展开(洞庭湖及长江地区保护动物);2015年,舞蹈《碧波红菱》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作品展现了湖区姑娘喜收红菱的生活场景;2018年,舞蹈《豆腐谣》获湖南省艺术节“优秀作品”奖,作品绘制了一幅岳阳县劳动人民打豆腐(岳阳市民俗非遗)的艺术化场景。优质的民间文化资源可以为高校艺术教育补充新的教学资源,而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又为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二、教学模式的确立,优化教学内容

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文件中明确“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开发、推出一批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艺术类课程”。湖南理工学院虽在每两三年一次的大型竞赛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这些经验不仅是教师在艺术的创作上能力的展现,也是教师所引领的学生在艺术综合素质上的体现,更要思考的是这些宝贵的民间艺术资源怎样深入至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为“赛”的准备打好良好的基础,以“赛”推进“教”的改革。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习以为常的接受着学生的被动学习,我们在教学模式与内容所作的改革,也是让学生学习的被动转化为主动,用“赛”的方式促使学生能动性的提高,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在地方高校舞蹈专业建立“以赛促教”教学模式,并突显地方特色,需要制定系统的教学方案,通过一系列步骤,循序渐进地形成教师边教边研究、学生边学边思考的合作模式。

在日常教学中(如舞蹈专业实践等课程),教师首先将地域民俗文化、舞蹈文化背景予以介绍,将原始的舞蹈元素教授予学生,提升学生对本地区舞蹈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借助本地区职能部门、社会机构的优势,把民俗文化传人请进教学课堂,或者带学生走进乡野民间,对民间艺术产生更直接的感受。就民间舞蹈发展现状来说,民间舞蹈还缺乏应有的关注,其价值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这与其独特的艺术与文化品质,丰富的文化价值资源是极其不匹配的。地区民间舞蹈融入舞蹈课程是对本地区民间舞蹈谱系的整理,对当地民间文化的传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当地民俗舞蹈的动作模仿与动作提炼,引导学生在这一民俗舞蹈元素动作基础上进行想象、抽象的动作概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的更新了习以为常的自我学习模式,提高了自身的艺术创造力。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基础理论——元素分析——实践创作”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摸索和探讨,规范教学的过程。检验教学成果不能局限于两三年一次的大的竞赛,在日常教学中建立班级与班级、组与组的“小赛”考核评价机制,教师减少以传统方式授课的手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实践方式、竞赛模式,助推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艺术创作思维,并以实际教学情况作为参考教学改革成效的有力证明,形成地方高校的独特教学模式。

将区域性文化引入地方高校舞蹈教学,有助于强化地方高校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区域民间舞蹈传承、创作与发展作为舞蹈的教学内容,建立“以赛促教”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大型竞赛为实践目标、小型竞赛为教学过程,与实践教学相对接。这种模式既构建了适切的教学模式,又强化了舞蹈实践教学对传统文化的吸纳,在“赛”和“教”的教学模式中开辟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婷.论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2]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叶笛.论高校舞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3).

[4]王凤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路径探析——以2015年山东艺术学院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为例[J].齐鲁艺苑,2016,(02).

[5]刘珊珊.“非遗”进校园活动有感——浅谈把原生态舞蹈引进高校课堂的课程建设之意义[J].艺术科技,2014,(07).

[6]郭秀清.浅谈原生态民间舞蹈挖掘保护与发展[J].黄河之声,2008,(18).

猜你喜欢
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高效率技能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赛促教”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比赛要点研究
提高职业院校教师专业能力的策略分析
“以赛促教”学习方式在足球教学与训练中的运用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技能大赛示范机制的分析
“以赛促教”促进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