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红?董婷婷
摘 要 粤西地区作为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粤西地区的脱贫脱困、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十分关键的一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发挥粤西地区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需做到“四个精准”,即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精准培育专业人才;加强专业链与产业链契合度,精准对接产业结构;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精准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面向区域支柱产业,精准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粤西地区;专业链;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4-0022-06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到党的“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欠发达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粤西地区包括广东省的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四个地级市,是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部分,也是贫困人口集聚的区域之一。缩小其与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目标,粤西地区的脱贫脱困、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十分关键的一环。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发挥粤西地区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高职院校专业链精准对接产业链至关重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要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服务。所谓专业链是指一门学科专业由课程研发而派生出具有相互联系的分支领域、新的综合性专业、边缘性学科专业[1]。产业链是指在产业集聚作用下形成的企业集群与资源、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这一关系而衍生出的价值关系、企业关系、供需关系等[2]。专业链的形成始终以产业链为核心。
专业链精准对接产业链意指按照产业链发展的要素、特点和范式,设置、调整、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链,为产业链的结构优化和层次提升提供精准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本文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审视粤西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适应性,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度,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精准度,提出粤西地区高职院校专业链精准对接产业链的对策,增强粤西地区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二、粤西地区高职院校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现状
粤东西北地区是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也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粤西地区属于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起着“领头羊”的作用,但与珠三角等地区的发展差距依然悬殊。目前粤西地区仅有广东文理职业学院、茂名职业技术学院、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罗定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以粤西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专业链与产业链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提升两者的契合度,发挥其在粤东西北地区的领头作用,进而产生辐射带动效应,缩小其与广东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一)粵西地区产业链现状分析
粤西地区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业、矿业、海洋产业等先天优势。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作为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粤西地区在整个广东省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得以凸显。粤西地区产业链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三二一”产业类型,但各市间产业关联性还有待增强。
1.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三二一”产业类型(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粤西地区已基本形成了以二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为辅的产业类型。其中,除云浮市的产业类型为“二三一”外,其余三市均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类型,产业布局趋于合理。2017年阳江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08.6亿元,比去年增长6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最多,为588.5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高。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增长最快,为13.0%。云浮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相近,但第二产业仍是云浮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2:41.9:38.9。湛江市在粤西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第三产业增加值要明显高于一二产业增加值。茂名市和湛江市的产业比重较为接近,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增加值高于一二产业。因此,粤西地区,除云浮市的产业类型为“二三一”外,其余各市均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三二一”产业类型。
2. 各市间产业关联性不强
近年来,粤西地区的GDP呈增长趋势,但与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悬殊。2018年广东全省GDP高达9.7万亿元、同比增长6.8%。据2018年广东省数据显示,珠三角的地区生产总值为81048.5亿元,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而粤西地区除了茂名和湛江经济总量在3000亿元左右,阳江及云浮的经济总量仅为1000亿元左右[3],地区发展极度失衡。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产业链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发发挥,尚未形成连锁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此外,各产业间的关联性也有待加强,如与第二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相对滞后,进而造成产业链关联性不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局面。2018年广东省分区域主要指标见表1。
(二)粤西地区高职院校专业链分析
通过对粤西地区4所高职院校的实地调研发现,粤西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门类较为齐全的专业。但由于高职院校数量有限,存在专业大类覆盖面窄,专业分布不均衡以及专业设置实用性较强,专业链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1.专业大类覆盖面窄,专业分布不均衡
粤西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较为片面,覆盖面窄,部分专业设置较少或尚未设置。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分类标准,所调研的4所高职院校开设专业涵盖19个专业大类中的12个专业大类,包括33个二级专业,共有专业81个。如图2所示,涵盖率分别为57.89%和41.03%。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及电子信息大类所开设的专业较多,农林牧渔、公共事业和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开设的专业较少,还有一些专业大类尚未涉及,如交通运输大类、公安大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等。除农林牧渔大类、轻纺食品大类专业所占二级专业比例较小外,其余专业所占比例都较大。其中,电子信息、财经、旅游、文化教育大类的二级专业占有率均为100%。这说明粤西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链存在专业设置覆盖面小,门类不够齐全,专业分布不够均衡的问题,见图2。
2.专业设置实用性较强,专业链联系不紧密
根据粤西地区4所高职院校所开设专业以及招生人数统计数据可知,排名前几位的专业大类分别是电子信息、财经、制造大类等,见图3。排名前20的二级专业类别集中于计算机、财经会计、汽车、机械设计制造等。其中,计算机专业的招生人数最多。随着物联网等新兴行业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量呈几何倍数增长,计算机专业成为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招生人数也较其他专业更多。其次是财务会计类专业,招生人数达到900多人,招生院校数量比例为100%。可以看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都是较大的。汽车类和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也是粤西地区高职院校较受青睐的专业之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技能型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机械类人才供给矛盾也更为突出。而艺术设计类、教育类、工程管理类等专业开设较少,一方面是由于市场需求量少,另一方面受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短缺等因素的限制。从以上数据可知,粤西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联系较紧密、具有实用性,但各专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发挥专业链的作用。
(三)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情况直接反映了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对社会的服务能力和贡献程度。基于粤西地区产业链发展的范式、特点及高职院校专业链设置、调整的情况、“双师素质”、契合度等,深入分析专业链精准对接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1.“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有待提高
“双师素质”教师是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的关键,是专业链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亦是为产业链提供精准人才的保障。人力资本理论以及可行能力理论提倡通过教育、职业培训等形式来提升人的素养,为专业链精准对接产业链提供人才储备力量[4]。“双师素质”教师需同时具備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科研成果,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通过对粤西地区4所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该地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占专任教师比例较少,教师队伍结构急需调整,见图4。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双师”素质教师213人,占专任教师比 44.01%;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双师”素质教师109人,占专任教师比42.91%;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文理职业学院“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较高,分别占专任教师比为53.47%和61.1%。
2. 专业链与产业链契合度有待加强
通过对粤西地区4所高职院校所开设专业的调查,整理分析资料可知,粤西地区高职院校服务三次产业的专业数比例为2.8%:37.4%:59.7%,与该地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基本契合,但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仅为2.8%,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二三产业专业发展存在差距,但差距不是十分悬殊,第三产业专业所占比例最大。如图3所示,排名前20位的专业与第三产业密切相关,集中于计算机、财务会计等领域。与第二产业相关的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以及汽车类专业开设也较为集中,属于专业大类中的制造大类,仅次于计算机专业和财务会计专业。但存在部分专业没有开设的现象,如交通运输类和公安大类等,专业分布不均衡现象突出。
从专业链和产业链的整体情况来看,两者基本契合,见图5。但是具体到各个专业,两者之间的契合度仍有待提高[5]。例如粤西地区计算机产业所需的人才大多来自于4所高职院校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属于电子信息大类,开设的专业主要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链主要集中于技术领域,没有涉及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硬件与外设、计算机信息管理等领域,培养的人才较为单一,缺乏有效整合技术、运营、管理、维修等多个环节不同领域的融合专业,未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产业链的发展。
3. 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明显
通过对4所高职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市场需求量大、投入少的专业往往会成为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类专业、财务会计类专业、汽车类专业等,4所院校均有开设且招生人数也较多,见图6。粤西地区专业布点数最多的专业主要有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布点数均为4,专业覆盖率100%,粤西地区的4所高职院校均开设了以上专业,专业设置趋同现象明显。专业设置趋同容易造成专业过度饱和、培养人才供过于求,从而引发出就业难、招生难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不利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6]。产业转型升级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求较高。然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明显,难以形成体现区域特色的专业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链的精准度。
4. 专业设置与支柱产业关联度不高
支柱产业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支柱作用的先导性产业[7]。支柱产业的连锁效应强,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能诱导新产业的崛起,因而对产业关联度要求较高。粤西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业、矿业、海洋产业等先天优势,形成了石化、钢铁、五金产品、特色农业等支柱产业。职业教育的使命与职责就是服务于该地区的支柱产业,为其培养一批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粤西地区不仅具有发展农业的资源优势,而且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然而,在4所高职院校中,只有一所院校开设了农业技术类专业。此外,钢铁、石化等专业设置率较低,在所调查的4所院校中,几乎没有院校开设钢铁、石油类专业。除制造类专业招生数较多以外,其它专业招生数都在500人以下。钢铁及石化是粤西地区的重要产业,以此为基础,可推动能源、纺织、家电、造纸、电子等产业的崛起,进而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以此推动粤西地区经济发展。但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关联度不高,不仅会阻碍粤西地区经济发展,还会引发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三、粤西地区高职院校专业链精准对接产业链的对策
专业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需要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精准培育专业人才。高职院校要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理念,精准构建专业动态发展机制;面向区域支柱产业,精准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此外,还需加强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契合度,精准对接区域产业结构。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精准培育专业人才
从宏观上看,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国家政策的颁布及实施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及精准度,“双师素质”教师是实现精准培育专业人才的关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的出台,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供了依据。要贯彻落实好“职教20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要求,加强产教融合“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确保“双师素质”教师专业实践及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8],为其“精准育人”提供保障。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各地方政府也应加快步伐,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新时代“双师素质”教师的国家要求。此外,地方政府还需注重其行政职能的发挥,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有机联系起来。及时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情况进行公布,同时也定期发布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用人需求等,使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调整时有章可循,实现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加强专业链与产业链契合度,精准对接区域产业结构
加强专业链和产业链之间的契合度,既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诉求,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粤西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依据,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应呈现出相应的特点。从总体上看,粤西地区专业链与产业链基本契合,但具体到各个专业,两者之间的契合度还需进一步提高。为此,高职院校应根据粤西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及区域资源优势,合理设置相关专业,与区域支柱产业精准对接。例如,阳江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暂停招生食品生物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两个专业,新增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广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但是,要避免盲目跟风,脱离本校实际的情况。专业设置除了要迎合市场需求外,还需与区域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现状密切结合。就粤西地区而言,根据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要求,增设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如观光农业、农业经济管理等复合型专业;强化与第二产业相關的专业,开设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交通运输类、材料与能源大类等专业,扩大专业覆盖面[9];优化第三产业相关专业,加强第三产业与一二产业的关联度,立足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及文化旅游产业链。
(三)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精准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应基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是精准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核心所在,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及技术的更新换代已经辐射到了职业岗位群领域,由此催生出一批新的职业岗位,传统的职业面临着消失的可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初步确立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15个拟发布新职业,这也成为高职院校精准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依据。首先,强调定期产业调研的作用[10]。通过定期产业调研,掌握本区域产业结构现状、产业规模、支柱产业以及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数量、结构等。基于产业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依据新增的职业岗位,适当增设与之相关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暂停某些滞后专业的招生,一定程度上保证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精准性。其次,深化产教融合,加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使高职院校能够第一时间掌握行业信息,精准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四)面向区域支柱产业,精准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如何建设等问题是其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步。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标识别就在于其面向产业发展结构,尤其是区域支柱产业。精准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是实现精准培育专业人才的基础,也是精准构建专业动态调整的依据。因此,为保证专业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高职院校必须精准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既保证所开设的专业面向区域支柱产业,具有适度超前性,又没有脱离该区域实际发展情况。广东省出台的《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中,“补短板”特指粤东西北地区振兴计划,力求建设一批服务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急需学科专业,实现精准对接支柱产业的目标。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要把握三个原则,其一,专业定位要与区域支柱产业相关联。其二,专业设置要与区域支柱产业相契合。其三,专业资源要与区域支柱产业相吻合。只有定位准确、设置科学、资源合理的专业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坚持以支柱产业引领专业建设的办学方向,既保证高职教育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又突出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具体方向,必然成为专业链精准对接产业链的理性选择[11]。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粤西地区高职院校专业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既是振兴乡村的题中之义,也是高职院校肩负的职责与使命。新时代高职院校更应重视专业建设问题,发挥好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秦虹.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的探索——以天津职业院校与产业发展为例[J].教育科学,2013(5):76-81.
[2]柯玲.以产业链为导向的集群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7):5-11.
[3]2018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EB/OL].(2019-02-20)[2019-03-13].http://stats.gd.gov.cn/attachment/0/321/321956/ 2207563.pdf?ref=spec
[4]谢德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涵义阐释与功能定位[J].职教论坛,2018(3):24-29.
[5]李雯.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6):16-18
[6]赵晓妮.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现实之囿与治理之道——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J].教育探索,2016(10):34-39.
[7]李星,马永祥,贾明霞,等.甘肃产业布局供给侧改革研究——以“一带一路”的视角[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310-311.
[8]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2-13.
[9]周启良.粤西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5):18-23.
[10]董英辉,童秀英,刘炳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4(1):5-8.
[11]曹玉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研究——以江苏沿海地区为例[J].职教论坛,2014(9):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