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
[摘要]专用英语(ESP)具有科学性、创新性、专业性以及规范性、应用性等特点。该课程以培養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英语运用能力为导向,既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有所要求,同时还是一门跨文化的课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课程建设要求高、难度大。认知语言学诞生后,从新的角度对语言的生成与运作机制进行了阐释,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革命。本文试图将认知语言学理论成果用于指导专用英语课程的教学,以期带来该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创新以及该课程研究维度的扩展。
[关键词]专用英语;认知语言学;通用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7-0185-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7.078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英语教学有两大主要内容,分别是适合所有专业学生的通用英语(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以及适合具体专业学生的专用英语(ESP,EnglishforSpeific/SpecialPurposes,译为“专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抑或是“特殊用途英语”,文本选用文秋芳教授的译本,译为“专用英语”),适合具体专业学生学习的英语教学。1964年,著名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首次提出ESP这个概念;1969年,国际上召开了首次特殊用途语言大会,开启了ESP领域的专门研究。中国的ESP课程研究相对起步较晚,中国知网中涉及ESP课程的论文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直到1999年,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正式确立ESP教学在高校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地位,指出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自2000年起,关于ESP教学的论文数量快速增长,标志着ESP教学已经在新世纪成为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
二、ESP课程的特点
随着人们工作中的英语用途日益增多,职场中的对英语要求也愈来愈高。蔡基刚教授提出,大学英语应为“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服务,培养学生用英语从事本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才有资格称自己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专用英语的课程建设正在建设当中,其课程设置越来越细化,教学内容愈来愈专业和务实,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体现出与“职”相应、与“用”结合、与“时”俱进的特点。
专用英语是语言和学科专业知识的结合,其词汇、句式、文体、语篇结构和表述方式具鲜明的专业内涵。ESP课程教学内容虽然难度大、专业性强,但是实用性更高,把“学”与“用”无缝对接。ESP涉及的语法知识没有超出通用英语的总框架,但是交际功能更加明确。ESP课程教学方法与通用英语差异不大,各种教学法需综合使用,只是前者更注重以内容为依托进行教学CLIL(contentandlanguageintegratedlearning),例如在商务英语课程中的买方与卖方询盘、发盘、还盘、反还盘、接受、付款,发货等语篇皆有其专门术语、格式与流程;而理工英语的专有名词、技术内容以及文体(多用被动语态)与通用英语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对特定类型的文本及其变体进行语篇和文体分析,常以内容为导向学习。
三、语言教学的认知转向
认知语言学基于认知科学而产生,认知科学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主要研究人脑的思维机制以及工作原理,以认知心理学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产生为标志。当时的认知理论强烈抨击行为主义的心智“白板论”,反对行为主义宣称的知识是由后天学习的。早期的认知科学认为心智是“先验的“天赋的”,是通过遗传先天具有的能力,后天的环境因素仅促成该能力的发展与成熟。到了20世纪70年代,认知科学的认识论发生巨大变化,认为人的心智的本质源自人对客观世界的体验,知识是后天习得的。从学习过程上来说,知识习得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图式、信息和经验为起点,新输入的知识结构弥补或者部分替代原有知识结构,最终以学习者能够内化和顺应新的知识结构为最终目标。
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的认知机制,它对认知科学的心智主义、联通论、互动论等观念进行了广泛吸收。这一术语首现于20世纪70年代,后在Lakoff、Johnson等语言学家的推动下得到迅猛发展,成为语言学界的主流理论。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在人们与世界“互动体验”中由心智(mind“认知加工”而成,故而更加关注“现实一认知一语言”三者的关系,既强调外部刺激的重要作用,也没有忽略认知个体主动建构语言知识结构的过程。认知语言学理论提出认知图式、认知隐喻、概念化、范畴化等理论,对于学习者的知识和意义的建构有了更加系统而全面的认识。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习理论逐渐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主义,教育界对于教与学的认知也进行了重构。
四、认知语言学理论导向下的ESP课程教学
认知语言学理论对ESP教学的宏观指导意义在于四个方面:第一,认知语言学基于人们对世界的体验感知与概念化来研究语言,其认识论与方法论凸显了体验性与人本性;第二,认知语言学重视语境,语言不是自治的、脱离于人独立存在的,而是基于人们用其交流沟通,所以第二语言的学习要仿制或者营造第一语言的习得环境;第三,认知语言学理论倾向于把学习.者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把行为、意图、价值观等因素割裂考虑,认为通过充分调动这些因素感知体验,知识建构才能有效发生,语言表征才能顺利进行;第四,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关联性,只有学习者认为学习内容与自身相关,才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学生把他们的思想、想象力、理解力、感情更多地融入学习,其学习体验就会越丰富越持久、越有意义,故而学习诸要素不是孤立的、分离的,而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受到个人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学习需求是学习者现有知识水平与所期知识水平之间的差距,在學习需求驱动下,学习者既需要树立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以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信息素养、推理和思辨和创新能力,又需要通过人际协作并与环境交互影响,在主客体互动中建构知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动力密不可分,并且前者往往与后者成正比关系。在ESP课程中,学习者如若能把课程学习视为进入职场的通路,那么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学习者更加容易融入课堂。此外,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识可能会作为先有知识从而促进英语技能的学习,反之学习专业领域中的英语实际运用也可提升学生的英语动机和学习兴趣。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主导,应该帮助“有学习意愿的学生发现和发展他或她的学习、职业和心理潜能,从而达到个人幸福和社会有用的最佳水平”,还应该协助学习者完成从依赖型学习到自主型学习的转变。首先,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应以实操性强的教学任务或项目为抓手,在体验式学习中激发学习者的情感认同,减少学生的学习焦虑感,并激活其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为新知识体系的建构形成良好条件。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要通过案例研究教学项目任务教学、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职场仿真活动,为学习者构建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高度仿真职场应用的学习环境,协助学习者完成知识建构和语言意义析出。其次,教师是课堂以及课堂延伸活动的管理者和咨询者。根据认知理论,人们在了解同一领域的事物、事件、情景的时候形成相对稳定的心智结构,称为“认知模型(cognitivemodel,常缩写为CM)”,这类定型的思维方式使相同事件的语言表征趋同。因此,教师布置学习者协同完成有一定学术或实践价值的课程任务,教师仅从旁提供必要的示范和建议,避免过多的介入学生的创造性认知建构。学习者需要对特定领域语篇的语言表征和语篇组织规律进行抽象的、理想化的总结归纳,使心智形成相对固定的认知模型,这些认知图式会作为已知信息和固有经验存储于人的记忆中,此后便可更为快速高效地对相同场域语篇进行信息析出或构建。再次,教师是学习效果的诊断者和监控者,定期检查或考核受教者的学习绩效,以便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反馈信息将协助施教者调整与改进课程。
教材是课堂讲解内容的核心,ESP教材的设计和编写应该是语言教育专家、语言心理学专家、学科专家以及职场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晶。不仅要使教材内容符合二语习得的规律,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加强其课程参与度,同时也要保证教学材料的语域和题材符合实际工作运用,使之在专业学习上有所裨益。教材的选择是施教者面对的一大难题,如何从众多教材中甄选出适合学生、同时学生也喜欢学?市场上几乎所有的专用英语教科书都声称以交流为基础,选用“真实”的语料。国外原版教材虽然语料“真实”,但是相应的对学习者的现有英语水平也很高,其中的语篇缺乏本土语境,也会为理解认知增加额外的难度。因此,没有哪本教材可以迎合所有学生的需求,所以施教者需要通过课程在教科书作者的假设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同时将网上资源作为学生课余自主学习的重要补充。
在专用英语课堂上,学习者的英语水平通常差异较大,有些学生还在语法结构上苦苦挣扎,不能专注于内容知识;一些学生因为英语基础薄弱,在角色扮演时羞于开口;很多学生在目标语境中没有经验,表达不如职场人士专业地道。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如何解决以上问题?McGrath教授指出“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参与和坚持都有积极的影响”。如今,海量的网络学习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学习辅助手段,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互联网与传统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教学生态。开放性的网络资源有益于优化教学模态,扩展学习资源,充分满足个性化学习诉求:微课和翻转课堂实现了课堂的延展,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音频和视频材料协助学习者浸入职场语境,是实现体验式学习的重要途径;校本网络学习平台具有系统性与动态性,方便教师体察学生学习情况和跟踪学习进度。
五、结语
ESP教学是应运于职场实战场景并结合了现代化教学辅助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培养应用型毕业生的重要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当前开展ESP教学应当着力于以下方面:一是根据本校的教学目标与特色构建ESP教学总纲并在总纲指导下建设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难度适中、易教易学的教材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的标准化教学模式;二是建设相关辅助教学资源库,分为教师专用和学生参考学习两类,以充分满足这两类教学主体的需求;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教学媒介施教,创新教学方法;四是要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从事ESP教研,并负责教学顶层设计、教学过程控制及相关后评估;五是建立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教学评估体系,对教学的目标完成方法与技术运用、教学成效等方面细化分解并考核,从而促进教学改进并倒逼相关顶层设计的改革完善;六是要加强校内跨学科交流、校际交流和校企合作学习他校之长以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
参考文献:
[1]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274(1):1-8.
[2]Halliday,M.A.K.,McIntosh,A.&Strevens,P.TheLinguisticSciencesandLanguageTeaching[M].London:Longman,1964.
[3]杨惠中.科技英语的教学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8(2):58-60.
[4]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本科用)(修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蔡基刚.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一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274(1):9-14.
[6]Osherson,D.N.AnInvitationtoCognitiveScienceLanguage[M].Cambridge:TheMITPress,1995.
[7]Chomsky,N.KnowledgeofLanguage:ItsNature,Origin,andUse[M].NewYork:PraegerPublishers,1986.
[8]Lamb,S.PathwaysoftheBrain:TheNeurocognitiveBasisofLanguage[M].Amsterdam:JohnBenjamins,1998.
[9]王寅.语言体验观及其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十八论语言的体验性0.中国外语,2009,32(6):63-68.
[10]Sifakis,N.C.ApplyingtheadulteducationframeworktoESPcurriculumdevelopment:an integrative model[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2003(22):195-211.
[11]Knowles,M.S.Theadultlearner:A neglected species[M].Houston:GulfPublishing,1984.
[12]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0.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
[13]McGrath,B.Partnersinlearning:Twelvewaystechnologychangestheteacher-studentrelationship0.THEJournal,1998,2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