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学习,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并在外化行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然而,当前在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方法还是讲授法,学生学习的结果是思想没投入,道德习惯没养成。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有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从自身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及教学效果中来看,教学方式灵活、丰富便是出路。
关键词:思想品德;多样化;灵活
一、 开展多样化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是教师放任课堂。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设计丰富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能力、善于搜集运用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
其次,是实现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必然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提出思品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本来课本知识源于生活,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教材知识还原生活。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途径应该是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第三,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健康的个性之一就是具有创造性。多样化教学方式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身心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和优势。
第四,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整个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参与的过程,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共同探讨,思想碰撞溅出火花。同时加强生生互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相互启迪,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由于传统教学下,教师上课只需按照备课时设计的程序,一切按部就班。因此,对教师的挑战性并不大。而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实践需要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敢于打破传统,提高业务水平,做到与时俱进。
二、 实践中的课堂展示形式
(一) 小组采访的形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课“我爱我师、我知我师”一课,教材专门设计了关于知师的访谈活动。教师在教学前可分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科任老师进行访谈,课堂上各小组分享对各任课教师了解的情况。
(二) 辩论会形式
学生在学习“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时,教师可以通过举办辩论会,针对网络游戏,让学生通过辩论明白在学习生活中要合理、有节制利用网络。这一辩论会形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三) 组织观看一部影片(纪录片)
人教版九年級思想品德课,在讲课的过程中会提到我们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变化,我们可以选取《筑梦中国》《百年潮中国梦》等优秀视频。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四) 小品剧形式
对法律常识,初中生初次接触,了解甚微。仅凭老师的课堂讲授无法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因此,可以通过举办法治小品剧、模拟法庭,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五) 选取典型案例
尽管新编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在内容方面进行了修订,但仍有少部分内容陈旧,教材中的案例已经离我们现在学生很久远了。教师在备课前搜集、查找有关与教材贴近的最新典型案例,孩子们听着新颖,理解深刻,课堂效果明显。
(六) 关注时事热点,课前播报每日要闻
在上课前新闻播报员上台分享每日要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通过播报要闻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关注时事成为一种习惯。
三、 选择课堂教学形式遵循的原则
(一) 注重生活化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中考的压力,很多学校把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尺度。教师将成绩的提高作为根本的教学目的,导致大多教师不敢打破教学常规,完全以教材为中心。课本上有什么教师就讲什么,课程内容没有任何新鲜感,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因此,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不能与生活相割裂,而要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生活走进课堂,克服过去的“假”“大”“空”,在选取教学形式、教学材料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关注三维目标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关注三维目标。同时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必须围绕三维目标,要有目标性。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德育课,教师必须注重上完每一节课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很多教师不以为然,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毫无意义的。然而从中学生违反道德、法律来看,如果没有三维目标的引导,学生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甚至会有害于社会。
(三) 注重实效性
根据《课程标准》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达到突破重点内容的效果。在好多竞赛课中,部分老师为了活跃课堂刻意选择很多花样,整堂课看似热热闹闹,但诸多课堂形式都没能揭示教材重点和实质性的内容。因此,根据《课程标准》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达到突破重点内容的效果。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果一味地追求表面的形式,往往背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背离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要求。
作者简介:
令卫涛,甘肃省嘉峪关市,嘉峪关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