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2019-08-30 09:50魏惠兰
考试周刊 2019年65期
关键词:数学意识生活化数学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到处有数学,可以说数学和生活是形影不离,相辅相成。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数学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践为基础,把生活的气息融入数学课堂中,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将《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数学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那么,作为教师要怎么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用活灵活现的生活情境取代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再将数学知识还原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懂得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创建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已有的生活情境与学习的内容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兴趣也就越高。要想使学生变“厌学、苦学”为“愿学、乐学”,必须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并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应结合教材内容的编排、学生实际年龄特征、智力发展等因素,采用模拟情景表演、动手操作实践、游戏法、实物演示、编故事、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生活化,铺设好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例如,一位教师在导入《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是这样的:中秋节那天妈妈买了三个同样大的月饼。晚上妈妈切下第一个饼的1/2给小明吃,切下第二个饼的2/4给爸爸吃,再切下第三个饼的4/8给姐姐吃。小明很不高兴,说妈妈偏心眼,给姐姐的月饼最多,给自己的最少。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小明说得对不对?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不仅真实的再现了生活,而且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很快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性,同时使数学和生活相融合,为后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 经历生活实践,形成数学概念

可以说教材中的内容都来自于生活实践中,但是生動的生活素材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把生活与数学教学融合,再现“生活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地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经历实际操作,从中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再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数学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我课前为每个学生准备6个苹果(图片),课堂上设计了分苹果的环节。先让学生把6个苹果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再全班交流分法,得出结果:①一份得1个,另一份得5个;②一份得2个,另一份得4个;③两份都是得3个。紧接着追问:第③种分法与前面两种分法相比,你发现了什么不同之处?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与思考讨论,不难发现第③种分法,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这时候教师就适时地引出了分得每份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的概念。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分苹果的生活现象,使概念更加形象具体化,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了“平均分”这个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可见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我们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挖掘数学中“生活例子”,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那么就容易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三、 巧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

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和起点。数学知识的学习依赖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积累,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再次升华。生活经验都是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听得见,感受得到的现实,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他们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使数学知识生活化与形象化;或者先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积累些生活经验,再组织学生运用这些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比如在教学“速度”的表示方法时,教师就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了以下环节:1. 教师出示两道题:A飞机3分钟飞行36千米。B自行车3小时行36千米。2. 分组求出飞机和自行车的速度。

3. 讲评后,教师紧接着说道,飞机的速度是12千米,自行车的速度也是12千米,原来它们的速度是一样的哦。(有下划线的这句语速稍快点。)听到这里,学生们恍然大悟,(凭着生活经验)异口同声说:不一样的。飞机的速度比自行车快多了。师:可是从这两个结果我看不出来啊!

4. 师:谁能想个办法,让大家知道这两个结果是不同的呢?这时学生们跃跃欲试,兴致很高。有人就答道:千米后面加个时,加个分就可以了。接下来速度的表示方法:千米/时、千米/分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整个过程中可以说水到渠成,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到速度的不同,也结合生活经验创造出“速度的表示方法”,一定会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非常深刻,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由于“认识人民币”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而且学生平时买文具及生活用品都是由家长代办,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人民币,可以说购物经验极少。再加上如今信息发达,都不用现金付款,导致学生对人民币更陌生。学习完这一知识点对货币单位之间的换算还是一知半

解,购物情境中关于付钱、找钱的计算方法懵懵懂懂,经常出错。针对这一现象,我就提前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多接触人民币,积累生活经验,为之后学习“认识人民币”做好铺垫。“认识人民币”这一知识点安排在北师大版中的一年级下册,于是在一年级上册教学完的寒假作业中,我就布置了五次的购物活动记录。具体如下:孩子在家长在陪同下进行购物,主要由孩子完成每一次购物的操作,付款时必须现金付款,并填写购物记录单。【购物记录单:×月×日,我在哪里买了什么(价格是几元几角),我付给售货员几元几角(几张几元和几枚几角),找回了几元几角(几张几元和几枚几角)。】这种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购物中,亲历了识别商品,看懂标价,学会付钱、找钱等活动,增加了学生对人民币的了解,也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有了前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真正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发现学生学起来轻松多了,而且许多孩子觉得这种亲身经历的生活实践活动很有趣,不止进行五次,甚至把该活动实践于日常生活中,成为父母的小帮手。在活动中他们体验了活用知识的快乐,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也得到了巩固。教师唯有让学生真正走入生活中去,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并把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四、 回归生活实际,增强数学意识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也天天在跟数学打交道,可是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却视而不见,缺乏数学意识,导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所以我们要让数学教学回归于学生的生活中,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懂得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善于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比如,在学习了“米、厘米的认识”后,我们让学生回去测量自己的学习用品,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阳台、房间等的长与宽,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而且巩固了学生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如学习了利息后,可以让家长带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回来后让学生过把“小鬼当家”的瘾,想一想,做一做: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这就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到处有数学,可以说数学和生活是形影不离,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生活世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与生活成为一对教学的“伴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将更具魅力,数学学科也将更受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王丽.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J].素质教育,2012(92).

作者简介:魏惠兰,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丰州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数学意识生活化数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培养数学意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