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浩
摘 要:演化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新领域,与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分析相比,演化经济学注重对“变化”的研究。而Felin T和Foss N J基于时间与历史在经济演化中的重要地位,在组织惯例和组织能力的经验主义与行为主义,以及对惯例与能力的关键前因与机制的经验、重复和观察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投入(经验)—产出(行为或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对经验主义机制的重新审视和改进。
关键词:行为主义;经验主义;内生刺激
一、对行为主义基础和组织惯例的扬弃
Felin T和Foss N J认为,行为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分析,无论是在心理学还是组织惯例和组织能力中,都可以简单归纳为一个投入-产出模型,该模型可以简单表现为4个部分:首先,各种外部要素,诸如外部投入、经验、刺激、观察、环境等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结构;其次,经济演化的当前状态是个人或组织关于投入史的函数,而最终的结果,即相应的生产出生产力、能力和知识,而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理论机制则是经济有机体的不断重复、积累和试错。简而言之,经验主义和行为方法假设了一个在各种投入与相关产出间的强大的确定性相关关系,各种外部要素(无论刺激、经验、环境、承受风险、状态)本质上不仅决定结果,也决定了所讨论有机体的内部构成。而这一观点,与波普尔的“白板”有共通之处,即假设存在一个空桶——一个白板,而后用经验性的、观察的以及感觉性的投入填满。在此行为主义传统的基础上,组织学学者也认为,该组织的决策规则、管理、行为、能力等是经验和环境输入史的函数,因此该组织的初始状态(组织内的个人)根本上是一个“白板”。但是,其理论对其后轨迹和组织持续运作的路径依赖强调,就是一味地回顾过去经验,回避原始条件的积累。
更重要的是,行为学家和经验理论认为投入-产出间的关系恰好类比于有机体的行为和能力是在环境中追求、执行或经历一种活动的时间结果,更普遍意义上讲,传统经验主义者更加聚焦于历史、环境及“积累中的点滴知觉信息”,常常把作为解释因素的关键部分以计算(重复和经验模式,观察或事件)的形式在实证上被可操作化了,那么在研究组织的背景下,这种传统是演化模式阐释问题的一个紧密联盟。正如其分析框架一样,经验主义者对形形色色的外部与环境因素分析有着许多强调,Felin T和Foss N J引述了黑尔博联与芬克尔斯的原话来总结了这种环境中心论:“行为学习理论预测,环境分析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结果。根据这一理论,人们的行为受过去和现在的环境的共同影响”。
但同样的,Felin T和Foss N J也总结了行为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一些基础问题,其根本缺陷在于无法解释异质经验或者一个行为的重复的来源。他们的核心观点是经验相当于结果,当迫切问题是异质经验的根本起源及其重复的原因。同时他们也提出,行为主义理论对其后轨迹和组织持续运作的路径依赖强调,就是一味地回顾过去经验,回避原始条件的积累。因而,这种理论解释在详解经验本身作为学习与行为的起因或起源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残存偏见问题。因此在传统投入-产出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刺激贫乏,认为潜在的内部因素比更近似的外部或者经验因素提供了更好更具决定性的理论基础,对模型加以改进:经验、刺激和观察都作为经济演化的潜在投入而存在,同时“一个先验种类和有机体的特征”“理论、假说及想象”“理性和意图”以及“选择”则转变为关键的驱动要素。
二、刺激贫乏概念的引入
Felin T和Foss N J对行为主义和经验主义所无法解决的核心问题,即异质经验或行为的重复的原因进行了讨论,最终认为:经验、程序和能力是内生型起源的,也就是说,经验和重复只是一个有内生性起源的行为、经验和能力的更加终极性的理论原因的附带现象。基于此,他们引入了刺激贫乏概念——一个理解能力的内在主义和理性主义方法来加以说明。
首先,因为创造力和新知识的创造问题并不依赖于刺激,而是有机体自身先天的特征、性质及其选择,因而对最初行为的解释需要转移到内部关注中去,从有机体的重要功能出发,将解释的重任从外部转换到有机体本身,解释学习或行为的关键区分就顺理成章地从刺激和经验转移到与处于研究中有机体属性相关的个体层面的特征和程序上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所有学习需要事前处理能力来应对经验,需要较强的能力来辨别和识别刺激,这种刺激与本身的特点没有关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将与所处的环境也没有必要的关联,而更多地是与有机体的根本特点、能力和选择有关。
其次,从刺激贫乏论出发,可以对人性、理性和经济行为的解释加以补充。人们应该关注有机体本身的属性,而不是从环境中强加,这也要求学习和领会主管计划、目的和经济行为主体带到局势中的假设作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换句话说,内在的深思熟虑与什么是知觉和创造有很大的关系,人的主体假设及理论在塑造和决定经历和重复什么时起到了关键的核心作用。
再次,刺激贫乏论还可以解释惯例、傾向与可能性。在传统基础上,人们关注的是惯例的倾向性观念,仍然禁锢于个人或组织过去所经历的系列刺激,而未给内生性和创生机制留下空间。因此提出:在理解经济主体的属性、其倾向性和激发刺激的环境等的倾向和刺激贫乏观念交集方面,刺激贫乏论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对组织行为和能力的解释。
最后,可以从内生驱动程序和机制、“可能行动集”的概念化与创造以及对现有文献过于强调行为规律和重复的批判3方面入手提出未来对刺激贫乏论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
三、理论述评
对组织惯例问题的研究采用了与心理学完全相同的投入、机制和理论论证,既具有行为主义心理学特色又具有组织惯例和能力的诸多特点,这是其理论建构的亮点。然而,由于没有准确找到“新奇创生机制”,所以只能把经济演化归因于外部环境各种要素的变化,在关于能力的根本源泉与前因的经验和行为主义模型中存在一个巨大的差异和理论真空区,从而不可能解释如组织经营管理失当、同一背景下个体的不同结果。外部刺激的确会对组织惯例、行为等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传统的理论过分看重对外部环境和行为的重复,一叶障目而不能正确聚焦于真相,对其后轨迹和组织持续运作的路径依赖过分强调,一味回顾过去经验,回避原始条件的积累,也就认识不到如何研究“新奇”产生的来源,从而无法解释极端问题、意向性问题、创造力和新知识的创造问题以及环境问题,造成诸多理论真空。
其次,由于无法回答“初始行为”的产生现象,传统研究只能提出倾向性直觉知识直接建立在习惯的概念基础上,反过来习惯又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刺激,在思维推导上呈现出倒因为果、互为因果的现象。单纯从现象看问题而缺乏深入分析起始条件使理论在模型框架的建构上就无法自圆其说。
在组织理论中,经验投入-产出关系是证据不足的,虽然传统的理论建构了投入-产出模型,但是就在模型基础上,经验(或者重复)作为实证代理变量被使用,但这些实证代理变量与最终的理论及因果因素并没能紧密结合起来,出现了理论-数据断裂,同时还有大量无法解释的残存偏差,不仅会导致投入经验或者活动本身及其重复导致理论无法明确说明,而且还容易陷入“李嘉图恶习”。
经验和重复是组织能力和组织惯例的最一般和最普遍的前因与机制,惯例作为组织分析的核心单元,对它的研究需要重新审视心理学和哲学,突出强调其内生性起源。那么从理性主义哲学视角讨论“刺激贫乏论”,也许就能够从理论上提供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去理解和克服与现有惯例与能力文献的行为主义与经验主义相关的内生性问题。本文提出的内生驱动程序和机制不是去追寻外部因素最为组织能力和行为的前因,而是从组织本身潜在的特征和性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机会;同时,从内生性出发才能真正解释个人和组织的选择集出现;此外,引入内生刺激贫乏论不仅是对现有文献不足的补充,更是详细阐释外部和内部因素之间关系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Felin T,Foss N J.The Inherent Origin of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in Organizational Ability: Stimulating Poverty[J].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2012,8(2)8.
[2]张子麟.基于意识形态视角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变迁理论的演化分析[J].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2011(2).
[3]王晓文,魏建.互惠研究的实验经济学进展与应用[J].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