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苯磺酸钙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疗效分析

2019-08-30 03:08路晓茅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16期
关键词:激肽原苯磺酸全血

路晓茅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分院内分泌科 30025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导致其眼底微血管、结构及功能发生的病变的一种糖尿病临床常见并发症,一般发生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DR的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1]。研究表明,局部微循环障碍与DR发生及发展存在密切关系[2],因此,改善局部微循环是治疗该病的关键之一。羟苯磺酸钙为临床治疗DR的常用药,而胰激肽原酶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以及提高视力的作用。本文探讨了羟苯磺酸钙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DR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局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DR患者86例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3]中DR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h血糖≥11.1 mmol/L,具有典型的DR症状。排除标准:合并糖尿病肾衰竭,其他眼疾病,严重心血管系统性疾病,妊娠及哺乳妇女,依从性差,相关药物过敏。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55.67±7.56)岁;糖尿病病程4~14年,平均病程(7.37±2.46)年;空腹血糖(8.46±1.57)mmol/L;餐后2h血糖(11.35±1.44)mmol/L; DR分期:Ⅰ期12例,Ⅱ期18例,Ⅲ期13例。观察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6.05±7.48)岁;糖尿病病程4~15年,平均病程(7.34±2.52)年;空腹血糖(8.51±1.49)mmol/L;餐后2h血糖(11.63±1.52)mmol/L;DR分期:Ⅰ期13例,Ⅱ期18例,Ⅲ期12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给予羟苯磺酸钙胶囊(宁夏康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031,规格:0.5g×12s),口服,0.5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9990389 ,规格:120单位)治疗,120~240单位/次,3次/d。两组患者均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及全血黏度等血流学指标变化情况。

1.4 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实行)》[4]进行:显效:治疗后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微血管出血、渗出量消失或显著改善,黄斑水肿消失,视力恢复正常或提升3行及以上;好转:治疗后血糖水平显著改善或恢复正常,微血管出血、渗出量以及黄斑水肿等症状有所改善,视力提升1~2行;无效:治疗后不符合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及全血黏度等血流学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及全血黏度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及全血黏度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指标变化比较

2.2 两组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5.103,P=0.024。

3 讨论

DR是以患者眼底微血管、结构及功能发生病变引起视网膜出血、渗出以及出现微血管瘤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临床研究表明,体内糖代谢紊乱是导致DR的根本原因,蛋白质非酶糖基化过程及多元醇代谢通路异常产生大量产物及细胞内山梨醇积聚,导致患者细胞组织内环境发生异常变化,使细胞功能出现障碍,导致大量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造成视网膜微血管结构及功能异常,进而出现出血、黄斑及水肿等DR临床症状[5]。此外,体内血压、血脂异常也与DR的发生及发展有关。血脂、血压代谢异常可引起局部血流出现异常,造成视网膜微血管长时间处于高灌注状态,进而引起毛细血管内皮损伤,最终对视网膜屏障造成破坏,引起DR的发生[6]。因此,扩张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环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所在。

目前,羟苯磺酸钙作为DR临床常用治疗药物之一,通过作用于毛细血管基底层及内皮细胞层,可有效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柔韧性,增加毛细血管壁的抵抗力,此外,还能通过调节淋巴循环,降低机体血液及血浆黏稠度,降低血小板高聚集性,从而可以防止血栓形成[7]。胰激肽原酶又称血管舒缓素或胰激肽释放酶,是从动物胰腺中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属于丝氨酸蛋白酶类,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以及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8]。其作用机制大致如下:(1)通过降解激肽原生成激肽,起到扩张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及血流量的作用;(2)通过缓激肽和组胺多肽对TXB2的负反馈,促使内皮细胞产生PGI2,从而抑制血小板效应以防止凝血;(3)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以提高纤溶活性,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含量,防止血栓形成;(4)本药还可降低肾血管阻力、心肌耗氧量,减少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性损伤,起到改善心功能和增加血流量的作用。本文联合羟苯磺酸钙与胰激肽原酶治疗DR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等血流动力指标水平的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羟苯磺酸钙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DR的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羟苯磺酸钙联合胰激肽原酶可显著改善DR患者局部血流动力及临床症状,疗效显著,用药安全无毒副作用,可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激肽原苯磺酸全血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重烷基苯磺酸的生产与工艺研究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胰激肽原酶在男性不育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版)
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HPLC法测定氢溴酸西酞普兰中的基因毒性杂质对甲苯磺酸乙酯
缬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分析
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诊断儿科感染性疾病临床意义
胰激肽原酶联合金水宝胶囊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