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应用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效果及对行走平衡能力的影响

2019-08-30 03:08李苗苗王兴宏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16期
关键词:步速肌群步长

苗 晔 李苗苗 王兴宏

河南省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康复科 471000

脑性瘫痪也称婴儿脑性瘫痪,是先天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临床综合征,包括痉挛型、运动障碍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其中痉挛型脑瘫最为常见占脑性瘫痪患儿的50%~70%,痉挛型脑瘫患儿中双瘫最为常见。目前虽无治愈方案,然近年多数学者研究表明,核心肌群康复功能训练可提高患儿行走平衡能力,使患儿具有独立行走的能力[1]。本文对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旨在分析其对患儿行走平衡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97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经颅脑CT、MRI等检查符合第九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制订的脑瘫诊断标准[2];粗大运动功能分级为Ⅰ~Ⅱ级。排除标准:排除意识障碍、脑瘫伴有智力障碍者等。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24~80(50.17±3.59)个月;其中新生儿窒息19例,低体重儿25例,早产儿17例。观察组49例,男24例,女25例;年龄22~83(50.86±3.77)个月,其中新生儿窒息22例,低体重儿20例,早产儿21例。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基础训练+常规物理训练,观察组采用基础训练+常规物理训练+稳定性训练,两组均以3个月为1疗程,训练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儿行走平衡能力。

1.2.1 基础干预: 包括中医推拿、按摩,1次/d,30min/次,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1次/d,30min/次。

1.2.2 常规物理训练: (1)上下肢被动牵拉:反功能牵拉患儿受累肢体的痉挛肌群,依据患儿训练反应增加训练力度和牵拉时间。(2)关节活动度训练:采用游戏、语言指导等方式诱导患儿大幅度训练,根据关节活动度不断增加训练范围和运动方向。(3)平衡训练:首先采取一定时间静态训练,当患儿平衡能力有所提升后可逐步实施动态平衡训练,30min/次,2次/d。

1.2.3 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 本文采用4个较为适用的核心肌群训练项目,(1)地面静态训练:取仰卧位,上肢置于身体两侧,屈髋、屈膝,双足平放于地面,下肢固定情况下引导患儿头颈前屈训练,如此反复数次。(2)支撑训练:髋关节、膝关节屈曲90°,双手及膝关节支撑,双手与肩同宽,保持脊柱中立位。(3)髋关节训练:侧卧位,头枕于下侧上肢,上肢手心平放于心前方,保持脊柱中线位。(4)平衡训练:借助平衡板、滚球进行平衡训练,患儿坐在平衡板或滚球上,借助平衡板、滚球前后移动,做腰部屈曲、伸展运动,30min/次,2次 /d。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3]估患儿平衡能力,总分56分,分值越高平衡能力越好。(2)足迹分析法测定两组行走能力,步速:5m的距离平均步行速度(m/s);步长:至少取左侧和右侧步长各3个,取均值;步宽:在足印中轴线上的上1/3处,中点、下1/3处各测量1次步宽,取均值。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平衡能力评分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平衡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平衡能力评分对比分)

2.2 两组行走能力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步长、步速均高于对照组,步宽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行走能力对比

3 讨论

核心肌群是指位于腹部前后环绕身躯,负责保护脊椎稳定的重要肌肉群,主要包括腹直肌、腹斜肌、下背肌、竖脊肌等。核心肌群是人体脊柱控制性力量的根源,也是人体四肢运动的支点,维持人体力量的生成、传递及控制。然而脑瘫患儿由于受孕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以及发育缺陷导致患儿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引起核心肌群稳定性差[4]。因此本文对脑瘫患儿采用常规物理训练联合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以期能够提高患儿核心肌群稳定性。

既往研究发现,常规物理训练是指通过对肢体的牵拉训练以提高关节活动度,其重点仅在于纠正肢体的异常姿势,往往忽视核心肌群的控制训练,使患儿的稳定得不到有效提高。本次研究在常规纠正肢体姿势基础上采用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该训练方式在20世纪70年代主要用于竞技性体育运动中运动员的核心肌群稳定训练,由于能够较好地提高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近年逐渐被广泛用于神经内科和骨科,主要用于核心稳定性较差患者康复治疗[5]。本文选取4个较为适用核心肌群训练项目,仰卧位保持屈髋、屈膝的“蛇形”姿势,用以强化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等。支撑训练利用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保持脊柱中立位,用以强化训练腹横肌、竖脊肌,髋关节训练利用头枕于下侧上肢,保持脊柱中线位用以强化训练背肌,平衡训练是指借助平衡板或滚球,提供一个不稳定支持面,使躯干的表层运动肌和深层稳定肌更加全面有效地投入到平衡和协调的调节反应中,从而提高患儿躯干稳定性和平衡能力,平衡训练应遵循患儿能力水平由静态到动态、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核心肌群训练其结果是运动过程中通过对核心肌群训练,使得核心肌群像束腰一样稳定患儿脊柱,保证力量传输,强调在不稳定的状态下达到对运动感觉器官的诱发,从而有效提高核心肌群的力量及稳定性。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步长、步速、平衡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步宽低于对照组,表明核心稳定训练可提高脑瘫患儿步长、步速及步行效能,缩短步宽距离。研究表明步宽加大人体站立支持面较大,提示患儿步行的稳定差[6],因此缩短步宽距离,利于提高患儿步行稳定性。证实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效果优于常规物理训练,相比之下,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以主动运动为主,且不增加患儿疼痛感,更容易被患儿接受,更接近人体运动规律,防止片面肌力训练导致肌力不平衡,且该训练方式更为灵活、简便利于患儿接受。

综上所述,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可有效提高患儿步长、步速,进而提高患儿行走、平衡能力,改善脑瘫患儿步行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步速肌群步长
基于老年人行为特性的行人过街信号优化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基于Armijo搜索步长的BFGS与DFP拟牛顿法的比较研究
步速与住院高龄老年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步速与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健康老年人舒适步速测评的Meta分析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智能手机用步长估计模型
基于Armijo搜索步长的几种共轭梯度法的分析对比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核心肌群
——稳定身体的“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