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探源与辨析

2019-08-30 09:18王世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风险危险

王世进

(复旦大学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上海 200433; 大连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8)

“风险”一词在今天已成为日常用语,童叟皆知。《现代汉语词典》中将“风险”释为“可能发生的危险”[1]。《辞海》则解释得更为详细:“风险是指人们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遭遇可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受损及其他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2]倘若不仅仅满足于辞典的简明解释,关于“风险”一词词义至少仍有两个饶有意义和趣味的方面值得探析:一是从词源上说,“风险”一词的“风”字作何解释,仅仅是(自然界中)“风患之险”的缩写,而类似于火险、水险、雷险吗?二是从概念演变的角度来说,“风险”一词何时以及如何被赋予为表示一般意义上可能发生危险的含义?故此,有必要溯源先秦以降“风”字多重内涵,以及考察“风险”的现代意义之形成过程。

风源之于气,在自然界中气之流动形成风,是以有风气之说。应用于世态人情则为社会风气,从而“风”字又赋予了社会伦理内涵。《尚书·伊训》中有“三风十愆”之说:“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其中“三风”指巫风、淫风、乱风,“十愆”分别指舞、歌(二巫风),货、色、游、畋(四淫风),侮、逆、远、比(四乱风)。按照商初贤宰伊尹的说法,卿士和国君不能放纵于舞蹈、饮酒酣歌这两种歪邪之风,不能去搞贪求财货、耽溺女色、迷恋游乐、驰骋畋猎这四种淫奢之风,不能犯下轻侮圣言教训、拒绝直言忠谏、疏远厚德长者、亲近顽劣童稚这四种乱纲之风。否则,“三风十愆”只要沾上一种,就可能亡家亡国。后世苏轼亦有诗曰:“三风十愆古所戒,不必骊山可亡国。”

先秦日常语言当中,“风”又有动物发情之义。许慎所谓“风动虫生”与此不无渊源,都表现了生物在生理上的相关反应。《左传·僖公四年》载:“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后世服虔注曰:“牝牡相诱谓之风。”因而文中“风马牛不相及”意思为“即使发情的马和牛也不会发生性关系”。在《尚书·费誓》中也有“马牛其风”的说法,其原文为:“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尔。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在这里,“马牛其风”是指马和牛发情之后,可能会变得疯狂,一反常态而躁动不安,甚至冲破栅栏,四散追逐奔跑。鲁侯伯禽因此训诫下人,马牛走散后若能追回来则有赏赐,追不回来则要受惩罚。闻一多在《诗经的性欲说》一文中指出:“(在《诗经》中)风便是性欲的冲动。由牝牡相诱之风,后来便引伸为‘风流’‘风骚’之风,也都含有性的意味。至于‘疯颠’的“疯”字,谅必也是从风字的这一种意义演化出来的。大概古人看着动物起了性欲冲动时,和神经错乱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一种叫作‘风’,一种叫作‘疯’,声音是一样的。”[4]由此可见,一旦“马牛其风”(或者人有强烈性欲冲动),就可能神经错乱、丧失理智,保不定干出什么坏事恶行来。

在先秦医学中,又有“风疾”之说。风疾主要有三种:一是指风痹、半身不遂等症;二是指疯病,表现为神经错乱、精神失常;三是特指具有很强传染性的麻风病。“风疾”或“风病”(轻者为疾,重者为病)是中医学特有的病名,通常具有两方面特征。其一,疾病来去无踪、变化瞬息,如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巨著《素问·风论》所描述的“风者,善行而数变”,因此常将具有无形的流动的疾病形容为“风病”。其二,传统中医理论有“六气病源”之说。《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晋侯患病后向秦国求医,秦伯让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病,医和说道:“天生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声,徴为五色,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阴、阳、风、雨、晦、明这六气也称风、寒、暑、湿、燥、火,是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的六种因素,它们太过或不及则能外感致病,故为“六淫”。因为气与风相通,因此不良之气即是“邪风”“歪风”“贼风”,它们都是致病因素,即感受了虚邪贼风而患病,如面神经麻痹、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在汉字中“风”与表示疾病的部首“疒”一道合成“疯”字,表示“头病”(《集韵》),如精神错乱。黄庭坚有诗句“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兰亭》)诗中“杨风子”是书法家杨凝式的别号,其人书法高妙绝伦而行为任性放诞,几于疯子。可见在宋朝口语中“疯子”,写成文字则为“风子”。至今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日常用语中,还有“发飙”一说,飚乃风之大极,若认为某人“发飙”,是指责其大发脾气而不顾后果,近乎疯狂。

先秦时期“风”字又有谏讽之义。周时《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有160篇,本是从周南、召南、邶等各地采风而来的土风歌谣。《毛诗序》中曰:“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又曰:“风者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这其实就指出了,“风”具有风化和风刺的功能[5]。如《毛诗正义》云:“皆谓譬喻,不斥言也。”可见,“风”字双关,分训又合训,既是风谣,也是风谣的功能,即谲谏[6]。正如《毛诗序》所谓“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韩诗外传》卷三记载:“人主之疾,十有二发,非有贤医,莫能治也。何谓十二发?痿、蹶、逆、胀、满、支、膈、盲、烦、喘、痹、风,此之曰十二发。贤医治之何?曰:省事轻刑,则痿不作;……无使百姓歌吟诽谤,则风不作。……人皆有此十二疾,而不用贤医,则国非其国也。”这里的“风”是指百姓埋怨、刺讽人主,借助歌谣抒发不满情绪。《汉书·五行志》也说:“君炕阳而暴虐,臣畏刑而拑口,则怨谤之气发于歌谣,故有诗妖。”此处“怨谤之气”正同于《韩诗外传》之“风”,是“人主之疾”的一种,而所谓“诗妖”,意是指民间歌谣中或明或暗地蕴含着一些不祥预言或谶语。在历代王朝中,那些发泄怨谤之气的“风”对于统治政权常常构成相当的冲击性和破坏力。另外,还有成语“风言风语”之说,汉代焦赣《易林》说:“华言风语,乱相狂误。”其意指没有根据或恶意中伤的话,私下议论或暗中散布某种传说,这其实也与风之怨谤功能相关,只是有诽谤倾向而已。

再回到“风险”一词的概念形成和演变上。“风险”词根是“险”字,“险”有多种含义,可概括为八种:一是阻碍,如“毕力平险”(《列子·汤问》);二是地势险峻,如“巴、蜀道险, 秦之迁人皆居蜀”(《史记·项羽本纪》);三是地势不平,如“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左传·成公二年》);四是险要地带、要隘,如“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五是防御工事,如“王公设险以守其国”(《易·坎》);六是危险,如“至险绝处”(《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七是心计阴险、险毒之意;八是险些、几乎、差一点之意。从这些相关内涵可以看出,“险”的基本意思源之于外在事物对人们行事可能造成某种困难或阻碍,由此派生的词“危险”则意为艰危险恶。如《韩非子·有度》篇云:“外使诸侯,内耗其国,伺其危险之陂以恐其主。”而所谓冒险,即在意识到有“危险”的情况依然进行某项活动。如《后汉书·张禹传》中曰:“闻车驾当进幸江陵,以为不宜冒险远行,驿马上谏。”又如《北史·陈元康传》记:“从神武于芒山,将战,遗失阵图,元康冒险求得之。”当“险”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时,就成了“灾”“害”“祸”和“难”,也就是常说的灾害、灾祸和灾难。这三个词虽为同一层面的概念,但意思和程度还是有所区别。灾害多是指由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叠加,对人类生存发展及其所依存的自然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情形;灾祸则主要强调具体事件中由于不当操作或错误处置,从而人为酿祸造成严重后果;灾难则更突出造成伤亡的惨重性和损失的难以挽回,而且其不良影响往往更为严重和久远。

根据对中国古籍检索可以发现,“风险”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宋史书中。宋代史学名著《三朝北盟会编》(第一百十六卷)中记载:“但朝廷浮言,计较泛舟,冒大风险,南幸湖外,此奸邪之谋耳。”这段话中有“风险”一词,根据上下文理解,风险之“风”是特指湖面上刮起的大风、暴风,“风险”意指因湖面风患可能翻船造成损失或伤亡。在近代之前的其他史书中可查得凡使用“风险”一词皆为此意,不妨再举数例。明末张国维撰写的水力学著作《吴中水利全书》(卷二十二)记载:“建石闸三座,东来浊汛不入西,下清水常流官站民船,早暮皆得稳行,不经外浦风险,牵挽行役俱便农田,旱潦有备更不待言矣。”清代官修的《明史》(卷八十六)记载:“永乐间,废东坝为厂,以贮材木,止存西港七坝。漕舟失泊,屡遭风险。”清乾隆时期史书《钦定平定台湾纪略》(卷二十九)记载:“上命军机大臣传谕图萨布,曰:‘驻防兵奉调出征,争先恐后,不避风险,适因陡遇风暴,急欲亻赞程,以致船覆溺毙,足见急公奋勇,殊堪嘉悯。’”显然,上述三例中凡是“风险”一词,皆属于偏正式结构的构词法,特指“风患之险”,含义单一,具体且确切。

至于现代词典中表示一般意义上的“可能的危险”的风险一词,最早见之于清末吴趼人的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七回)中的一段话:“他自入仕途以来,只会耍牌子,讲应酬,至于这等风险,却向来没有经过;这回碰了这件事情,犹如当头打了个闷雷一般,吓得他魂不附体!”这里所谓的“这等风险”具有现代含义,已然不同于古代史书中常见的“自然界中大风、暴风引致舟船危险”的意思,这是目前能查到的与现代风险含义相同的最早文本。后来茅盾的《子夜》、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等文学著作也在同样意义上使用了“风险”一词。如茅盾于1931—1932年期间创作的《子夜》写道:“你看这件事有没有风险?要是你不愿意插一脚,那么,我也打算不干。”又如1945年马烽、西戎合著的《吕梁英雄传》中写道:“皮鞭在王臭子身上、头上,好像捶泥一样的响起来。这等风险, 王臭子却还是头一次遇到。”1954年出版的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写道:“咱们陕北人民为了自己部队消灭敌人,什么风险的事都敢干。”这一过程中,现代含义的“风险”一词开始逐渐使用和传播开来,并且在1978年第一次被收录到《现代汉语词典》中。作为比照,风险一词并不见录于1979年出版的《辞源》一书,其序言说该辞书主要收录的是1840年以前的词汇,可见“风险”一词在近代之前并非常用词。实际上,即便1980年由夏征农主编的《辞海》也没有收入“风险”这一词条,直至1989年出版的《辞海》才将其增录。因此,从“三大辞书”的收录情况可以看出,直至近代以来,表示一般性危险意义的“风险”一词才出现,并主要随着现代文学作品的传播才逐渐流行起来,开始成为惯用词。

当然,现在难以考证吴趼人是否首创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概念,也有可能在当时或之前的江湖说书人士的口头语言中,已经先行使用了“风险”一词。至于吴趼人(且说是他)如何首先创制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风险”概念,我们有两点理由认为,它不是简单地移植于史书中屡有出现的表示“(江河湖海中)风患之险”的风险一词。其一,在前文中已经论及,“风”字从其字源上说,早在先秦“风”观念中就包含了丰富的“险”内涵:既可以是“不周风、厉风”之风险,又可以是“三风十愆”之风险;既可以是中医理论中“风病、风疾”之风险,又可以是作为“人主十二疾之一”之风险;既可以是“马牛其风”之风险,又可是“发疯、发飙”之风险。也就是说,先秦以来的传统文化观念中,“风”概念本身包含多种内涵的危险之意。其二,北宋名相吕蒙正有《劝世文》一文,开篇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之语,言及诸多英雄志士常常命运乖桀,不由让人感慨世事难料,人之旦夕祸福如同天之不测风云。此后“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作为惯用语,出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如元朝无名氏写的杂剧《合同文字》(第四折)以及明代施耐庵的名著《水浒传》(第二十五回)。作为小说家的吴趼人是否受此启发,从“不测风云之险”意谓中凝练出“风险”一词,表示人可能遭罹某种祸难的意思,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总之,一方面,“风险”一词的创制是古典文化和文学传统的结晶;另一方面,“风险”一词的传播也表征着新的时代精神和气质。特别是在当今社会,随着核武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经济动荡、公共安全、技术事故等问题日益突出,人们面临越来越普遍的生存危机,“风险”一词开始风行其上。风险学、风险价值和风险社会等也日益成为当今的“显学”“显观念”。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翻译为汉语“风险”的英文单词“risk”,在其词源和概念演化上与“风险”一词有诸多相似和巧合之处。根据风险学家卢普顿(Lupton)考证,“risk”一词源于拉丁文“risicare”,因为“risicare”与希腊词“cliff”有关联,意为“在山崖中航行”或“航行于危崖间”[7]。因此“risk”的本义与航海冒险相关[8]。另外,由于有学者曾经在1319年的意大利文档里发现“risicare”一词[9],艾瓦尔德(Ewald)据此认为,法文“risqué”可能来自意大利语,其含义与近代海上贸易和货物保险相关[10]。现在可以确切知道,至少不晚于十七世纪中叶,英文中已经出现了“risk”这个单词了[11]。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Giddens)认为,“risk”概念最初是在两个背景下出现的:它起源于探险家们前往前所未知的地区的时候,还起源于早期重商主义资本家们的活动[12]。吉登斯还指出:“‘风险’这个词好像是通过西班牙或葡萄牙传入英语中的,他们使用风险这个词来指代航行到未知的水域。”[13]不过,德国社会学家卢曼(Luhmann)则认为,风险一词在十六世纪中已经以印刷形式出现于德国,十七世纪后通过法语和意大利语进入英语世界[14]。通过以上对英文“risk”的语源学考察,可以看出,与中国宋代以来的史书中“风险”的含义和用法相似,“risk”的最初含义也是与航海活动有关,强调航行中遭受损失、不利、伤害乃至毁灭等危险的可能性。特别是到了航海时代,随着海上贸易和货物保险的迅速发展,“risk”一词迅速地普及开来,并且含义在此后不断延伸和转变,超越了航海贸易危险的领域,变迁为一般意义上危险可能性的概念。

此外还需提及的是,有关“risk”的中文翻译问题。众所周知,英文“risk”如今一般翻译为“风险”,但是孙堂福在《寿险季刊》第一卷第四期(1972年6月30日)发表《危险与危险管理》一文中,如标题所示,将“risk”还是译为“危险”。邢炜在其文章中引用美籍华人学者段开龄在1982年发表的《保险及风险管理正名篇》一文之观点,段开龄则尝试将“risk”译为“风险”[15]。段开龄在之后出版的专著中还专门解释道:“‘risk’这一名词的含义侧重于‘不定性’。中文‘危’字,很难对‘不定性’作出鲜明的表示,相较之下,‘风’字之于‘不定性’表揭,实较明畅。因为在我国一般人的观念中,都会知道‘风向不定’,‘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是则,我以为应将‘risk’译为风险。……以别于一般性的危险danger。”[16]可以看出,段开龄是较早地将“risk”翻译为“风险”的译者,他将英文“risk”所强调的“险的不确定性”与中文“风险”所突出的“险的多重性和不测性”对应和联系起来,实现了翻译上的中西合璧。

猜你喜欢
风险危险
方便中也会孕育危险
喝水也会有危险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问题研究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拥挤的危险(三)
话“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