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前瞻

2019-02-22 14:34罗红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科学化学科理论

罗红杰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坚守科学立场、遵循科学规律、持守学科自觉,不断完善自身理论体系并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实践过程和成果形式,也是不断探索和完善其理论和实践工作科学性,认知和把握其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回顾历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5年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的曲折过程,逐步形成了趋于科学、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总结经验,35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厚积薄发、硕果累累,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建设经验;展望未来,不断汲取35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程的有益营养,勇于直面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一、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历史回顾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立35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历了始之发轫、深入探索和日趋成熟三个阶段。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35年来的发展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

1.始之发轫。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至关重要的时代主题,最早体现在关于其是否是一门学科的问题上。1978年改革开放之始,叶剑英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毛泽东关于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重大发展。”[1]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身,自此,“思想政治教育”开始作为一门科学的身份被提上议程。时隔一年,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对思想理论工作科学化问题进行了专门说明。他强调:“这是一项十分重大的任务,既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又是重大的理论任务。这绝不是改头换面地抄袭旧书本所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费尽革命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2]就是在邓小平同志相关指示的影响下,学人开始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大讨论。

1980年,全国机械工会联合第一机械工业部召开专门座谈会,集中商讨“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议题,参会人员讨论交流、积极提策,会后整理发表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设想”的会谈纪要。随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大报刊陆续发表相关文章声援“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这一设想。比如言求实在11月的《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之文,这篇文章全面而深刻地论证了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一门科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981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这是第一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书籍,也是一本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逐渐走向系统性和理论性的奠基之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基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前提下,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这一时代命题,并在多个重大场合对其进行了强调,从而引起更多学人对这一时代命题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轫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提出和讨论,这场大讨论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2.深入探索。滥觞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大讨论,继而开始设立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专业并创建相关学科体系,进一步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进程。教育部1984年出台了《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明确要求这些高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随后教育部在同年4月审批通过了要在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12所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招收本科生,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实质性的跨越。1984年6月,为配套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育部又批准在清华大学等6所院校设立第二学士学位班。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1985—1988年,教育部被称作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意见》,因而在1988年,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10所高校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提升了培养人才的理论水平和理论质量,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在此基础上取得了进一步进展。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对相关专业目录的调整,批准同意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两个专业进行融合,从而合并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设立专业博士点。此后,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招收首批该专业博士研究生,从而形成了本硕博完整一体的学科培养模式,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其理论研究更加深入,队伍建设也随之加强,为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化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学人围绕这一学科相继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史论》等专著。同时也造就了以张蔚萍、张耀灿、吴潜涛等为代表的一批专家,他们同时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奠基人。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经过不断深入探索,其学科得以建立、理论得到完善、队伍进一步扩充,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在深入探索过程中不断发展。

3.日趋成熟。思想政治教育本硕博的学科体系,“史”“论”“方法”的理论基础,加之不断壮大的人才队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开始进入繁荣时期。200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进行了相关阐述,同时指出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建设。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指出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五个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被确定下来,从而标志着其学科地位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历程中的里程碑。2016年,习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这个讲话成为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目标方向。随后,教育部在2018年出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并决定在全国50所高校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990人、博士生500人,扩充规模前所未有。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硕博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加强与扩充将为其科学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改革开放4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理论由孱弱到丰硕、队伍由紧缺到壮大,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发展的进程,也为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积淀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经验。

二、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经验总结

回顾历史、升华经验是为了能够昭示未来、继续前行。35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这些成就和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

(一)坚守学科意识,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

坚守学科意识,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的基础和前提。35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程中所积累的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坚守学科建设的政治意识和科学意识,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所具有的政治性与科学性并不冲突,是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既是一种价值教育也是一种科学教育。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认知理论,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它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科学认知理论,是一门完全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运用科学的知识为全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青年,把他们塑造成为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坚守政治意识和科学意识二者的统一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35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走向科学化所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

在坚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的前提下,其学科建设也相应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1984年正式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5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并决定招收博士生;2005年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学科建设在历经35年的发展中得到了不断完善,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与此同时,其基础理论也得到快速发展,并由此形成了稳定的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研究(价值论、环境论、主体论、主导论、接受论等)、发展史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古代与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史等)、交叉学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这些基础理论的完善和交叉学科的建设共同形成了一个系统完备、开放兼容的理论学科体系。

(二)遵循科学规律,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

遵循科学规律,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根本。习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遵循教书育人规律,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3]思想政治教育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只有遵循其学科的内在规律,才能实现立德树人之目的,才能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兼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综合学科,因而其基本规律也是综合意识形态运行、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形成发展三大规律的统一体。35年来,该学科无论是在专业建设方面,还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都严格遵循了基本规律,进而彰显出强劲和鲜活的生命力。35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把遵循学科综合规律作为根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些人才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增砖添瓦。切实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规律是学科创立35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进程中重要的实践经验。

人才培养的水准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科学化的重要标准。学科创立35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于塑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于培养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规律的前提下,培养了一大批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专业人才,他们遍布各行各业。35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科建设、内容体系、层次结构等方面不断完善,有效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三)顺应时代趋势 ,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顺应时代趋势,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要求、呼应政策变化,不断推进学科建设的进程。顺应时代趋势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呼应政策的变化要求,顺时代之势以及回应实践发展呼唤。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顺应了时代政策的变化要求。无论是在1984年首次招收本科生还是在1996年开始招收博士生,都是在顺应国家政策的要求,从而逐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发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不断回应了现实实践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就在于服从、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其根据社会实践的变化随之也相应进行改变,从而提高实效,满足人民需要、服务社会发展,在其服从、服务人民需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彰显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科学性。因而,顺应时代趋势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科学化发展的重要经验。

学科创立35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队伍建设得到不断优化和加强,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加强队伍建设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人才保证。35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大批学科领头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力量,这些力量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人才共同体,以张耀灿、郑永廷、骆郁廷、吴潜涛、罗洪铁教授等为代表的学科元老及以刘建军、万美容、沈壮海、白显良等为代表的中青年骨干力量,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队伍不仅包括相关学术研究的人才队伍,还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与实践队伍,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高校辅导员队伍。高校作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与方式,都需要加大队伍建设并发挥其承担重要职责的作用;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人生导师,也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35年来,这两支队伍不断壮大和完善,有力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发展前瞻

回顾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35年来的历程,我们发现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反思,展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发展前景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科学建构 ,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建设

学科创立35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学科方向不凝聚、培养人才数量大质量相对不高、学术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得以快速推进是党和国家重视带来的红利,也是学科专业人才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学科繁荣的背后也显现出方向散杂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规模的扩大势必导致专业人才数量剧增,但人才质量仍有待提高;35年过去了,第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头人年事已高,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专家还相对稀缺。为此,急需科学建构,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

首先,凝聚学科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毫无门槛地纳入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要明确并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同时汲取其他相关学科的有益精华;要立足并坚定自身发展与阵地,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借鉴吸收其他有关学科的研究视角;要准确把握其学科定位,深入探赜其理论支撑,同时扩展其理论视野,以求为其所用、为其服务。其次,注重培养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确立后培养人才数量急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现在总结,发现其培养质量和层次亟待加强。要从之前的批量培养向精细塑造转变,更加注重培养人才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培养二者相结合;从之前的规模培养到层次教育的转变,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梯度和效用,从而区分设计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这两种培养模式。最后,组建学术梯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一支学术队伍的大力支撑,没有专家学者的理论探究、教育培养、管理运作,其科学化发展必将止步不前。优化人才资源,打造一支学术水平高、层次梯度分明,既有学术领军人物又有青年杰出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断探索队伍建构模式和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亟待回应的问题。

(二)关照现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担当

不可否认,35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着失语、失声和失踪的现象。正如习近平所言:“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4]失语,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网络空间失语,甚至有人抛出学科无用的论调;失踪,在社会多元思潮引领中失踪,甚至出现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主导的弱化趋势;失声,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学者鲜有用其进行引导社会主流思潮、解释各种社会问题。“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理论的存在不仅是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用来改造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学通弄懂其学科理论知识,更要关照社会现实、关照人自身,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担当。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并将其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同理,这一学科在发展时也应服务于社会进步、服务于人的现实需要。首先,关照社会发展实践。我国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时代需要,对广大人民群众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立足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勇于回应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扩大开放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关注社会焦点事件,用理论诠释、科学发声、疏通引导,主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加强学科智库建设,围绕社会重大问题,出谋划策、科学建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担当。其次,关照个人实际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更是要逐步实现这个目标。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就要求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增强其艺术性、优化其实践策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用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其进行理论宣传和教育,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接入地气,深入人心。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与担当所在,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进程中,切实加强对社会现实和个人需求的关照。

(三)坚定立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世界眼光

毋庸讳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进程中存在学科立场不稳、学科自信不足、学科眼界保守的问题。从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至今仅仅35年,因而学人普遍存在着因其历史较短而对自身学科不自信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综合性很强,“顶天立地”,上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下为学生成长奉献力量;其理论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从而服务于实践,指导着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现在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略显滞后于中国发展的脚步,要进一步树立世界眼光、宏观视野,大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向国际化进程发展。

展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未来,我们应坚定学科立场,不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世界眼光。首先,夯实学科自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传家宝”,是实现其他工作的“生命线”和“中心环节”,在新时代依然作为传统政治优势发挥着极端重要的作用。通过回顾历史可以更好地预见未来、展望未来,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和任务。坚定立场、夯实自信,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甚至在未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独立的一级学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更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发展;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以更加壮大、更有功力的专家学者为社会发声,为世界出力。其次,树立宏观视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就要求在树立学科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视野,树立世界眼光,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世界经验,汲取世界各国文化的有益营养。更重要的是坚定立场、立足中国、走向世界,以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中国、贡献世界。一方面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坚持拿来主义,学习借鉴一切优秀人类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我们要开拓世界眼光走出去,贡献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结语: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

回顾历史、审视现在、展望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由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提出来的,也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5]。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35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进程高歌猛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更应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

猜你喜欢
科学化学科理论
【学科新书导览】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以党建调度为抓手 提升国企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