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放射科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郭素娟 高 冰 邵成功 李 忠
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有病死率高和预后差等特点,根治性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在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改善预后方面积极作用明显[1],医学表明胃壁浸润深度及淋巴结核远处转移范围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因而正确术前分期对评估胃癌患者病情和判断预后及合理手术方案制定有重要临床意义[2]。诊断胃癌的主要影像学方法包含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超声内镜、磁共振成像等,其中胃镜、消化道钡餐造影在发现胃腔外以及远处脏器的转移存在一定难度,超声内镜探查病灶远处转移的效果不明显,磁共振成像则存在检查时间长和伪影等不足[3];随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随之迅猛发展,其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和时间分辨力[4],考虑其在胃癌术前分期诊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为此笔者于本文展开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124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患者入院后经组织穿刺活检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③年龄≤80岁;④术前除外肺和肝等远处转移者;⑤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研究内容,自愿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对碘剂过敏或存在禁忌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③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④扫描参数下图像质量较差或胃充盈差较难清晰显示病灶。术前行经腹超声检查记为超声组(n=60)和64排螺旋CT检查记为MSCT组(n=64),超声组60例,男、女各32、28例,年龄20-80(46.58±4.16)岁,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印戎细胞癌、黏液腺癌各3、12、24、15、6。MSCT组64例,男、女各38、26例,年龄23-80(50.16±3.98)岁,其中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印戎细胞癌、黏液腺癌各3、14、26、15、6。两组基线资料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超声组:术前行经腹超声检查,HP Image point HX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选用3.5MHz的凸阵探头,均空腹饮水400mL后检查,取患者仰卧位进行纵和横及斜向扫描,右侧和左侧卧位扫描,充分显示病灶。仔细观察深呼吸或超声探头体外加压时病灶及胰腺和肝脏间相互运动情况。MSCT组:64排螺旋CT检查,美国GE公司提供的64排螺旋CT(Light Speed Pro 64),患者空腹,在检查前10min内快速口服800mL清水,5min内饮完,患者均先行常规CT扫描检查,手臂静脉注射100mL对比剂碘普罗胺,再行增强CT检查,扫描范围上界为膈圆顶,下界为肾下极,主要分为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将原始扫描图像传至工作站,获取多平面重组及曲面重组图像,两位高年资影像医生观察分析CT平扫和三期增强图像。③胃癌术前T分期标准:参照2010年美国癌症联合会的第7版TNM分期标准[5],T分期,T0:原发瘤情况不明,T1:浸润至黏膜或黏膜下,T2:浸润至肌层或浆膜下,T3:穿透浆膜层,T4:浸及邻近结构。
1.3 统计学分析 软件SPSS19.0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行χ2检验,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0.75<Kappa≤1为诊断一致性极好,0.40<Kappa≤0.75为诊断一致性好,0≤Kappa≤0.40为一致性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经腹超声、64排螺旋CT在胃癌术前T分期中的诊断效能比较 经腹超声对胃癌术前T分期中T1、T2、T3、T4准确率各为60.00%、55.56%、72.00%、63.64%,Kappa值为0.50、0.40、0.45、0.41;64排螺旋CT对胃癌术前T分期中T1、T2、T3、T4准确率各为86.67%、77.78%、84.00%、81.82%,Kappa值为0.65、0.50、0.63、0.61,见表1-2。
2.2 影像学图片处理 见图1-5。
超声检查对胃癌远处转移的判断仍存在较大不足[6]。近年来随着新型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技术在各类良恶性肿瘤早期鉴别诊断中有较好地临床应用优势,其不仅减少了不必要的剖腹探查,且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早期韦章诚[7]等学者研究表明MSCT在胃癌病理分期和诊断中有明确应用价值;郭辰[8]等学者研究则表明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T2期胃癌术前分期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文献报告表明经腹超声检查对胃癌T4期诊断的准确率较超声内镜更高[9]。
研究表明肿瘤发生部位和形态及长度、厚度可能与胃癌诊治及预后等紧密相关,并且胃癌形态、大小与病理分期紧密相关,随着T分期预示的恶性程度加剧,其病灶侵袭范围随之越大,肿瘤的新生血管数量明显增多,而大量结构以及功能异常的癌灶血管是肿瘤生长、浸润能量供应的关键,肿瘤恶性程度越高,为癌灶向外侵袭提供足够的能量,因此胃癌患者术前准确T分期诊断尤为重要[10]。本次分析结果提示:与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64排螺旋CT对胃癌术前T分期中T1、T2、T3、T4准确率各为86.67%、77.78%、84.00%、81.82%较经腹超声对胃癌术前T分期中T1、T2、T3、T4准确率各为60.00%、55.56%、72.00%、63.64%明显高,表明了64排螺旋CT对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中有较高准确率,且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因64排螺旋CT检查技术结合了三维立体重建以及模拟内腔镜技术,较好地利用了其特有的容积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以及薄层重建技术,可清晰显示胃周情况,判断进展期局部浸润范围以及邻近脏器和血管的侵犯情况,此外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下,胃壁常可见2-3层结构内层(黏膜层)明显强化,中层(黏膜下层)相对低密度以及外层(肌-浆膜层)轻度强化,因而64排螺旋CT在胃癌患者术前T分期中有较高准确诊断率,且与术后病理结果诊断的一致性较好[11];而经腹超声检查过程易受肋骨和胃肠道气体干扰影响导致图像质量不佳且漏诊率高,最终影响其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 率[12],因此64排螺旋CT在胃癌患者术前T分期诊断中应用价值更高。
表1 经腹超声对胃癌术前T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
表2 64排螺旋CT对胃癌术前T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
图1为T1期胃癌患者64排螺旋CT图像,提示肿瘤局限于黏膜层;图2为T2期胃癌患者64排螺旋CT图像,提示肿瘤侵犯肌层;图3为T3期胃癌患者64排螺旋CT图像,提示肿瘤侵犯肌层和浆膜层;图4为T4期胃癌患者64排螺旋CT图像,提示存在腹膜转移;图5为为T4期胃癌患者经腹超声图像,提示病变部位存在转移淋巴结。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在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明显高于经腹超声,前者可作为胃癌术前分期诊断的一种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