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日益加快,各领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对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配套政策不明确、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等系列问题,得下大力气改革[1]。为此,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进一步推进现代学徒制,是重要举措之一。现代学徒制是在20世纪工业化背景下,在传统的学徒制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2]。其基本特征为: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岗位职业能力与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保证,以边工边读、工学结合为形式,以核心课程为纽带,通过院校、企业、行业的广泛参与和教师、师傅、专家的深入指导,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师傅言传身教教导学生徒弟协作学习以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相应理论课程并学一定技能,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接受师傅的教导,最终成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3]。
大家知道,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完全实施双元制仍需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其主要原因为短时期内无法建立高度结构化、模块化的校企合作,而这恰是双元制的基础保障。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年轻员工中有78.26%的人员认为其专业技能是在职业岗位上通过实践获得的,而不是在学校学来的。这明显反映出,当前我国承担专业技能训练的主阵地是企业岗位的学徒训练,而非学校的职业教育。当然有一点应该值得肯定,职业学校让学生掌握了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虽然不多但更加规范。而且,一定时期内,青年人可能某种意义上更倾向于岗前学徒训练获得技能的形式,这满足了学生学徒们掌握技能效率更高、更实用,又有一定工资的双重需求。很明显,这是典型意义的传统学徒制、民间学徒制。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项管理制度的日益成熟及规范化,传统的民间学徒制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其弊端日益体现,主要表现力:传统民间学徒制获取的只是经验技能,学生学徒们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十分有限;学习成果无法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无法固化,这严重限制了学生学徒们的职业发展;传统学徒制技能训练不够规范,所得技能十分粗糙,存在一定的安全质量隐患等。面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型,学生学徒们迫切需要在掌握规范职业技能的同时,获取相应学历证书、资格证书,得到制度化的认可,助力于自身职业生涯。改革、发展、实施现代学徒制十分有必要,是当前教育界的一项重大课题。
传统的学徒制度、学徒体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一定时期内也培养了不少技能人才,积累了一定的职业教育经验,这为发展、实施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因多方面原因,传统的学徒制被学历教育取代,产生了唯学历重文凭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现代学徒制,把传统师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深度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其参与的主体包括院校及老师、企业及师傅,通过联合传授的形式培养学生。改革、发展、实施现代学徒制,使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加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利于教学团队建设,形成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有利于推进 “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创新职业教育学籍管理制度;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用工评价制度及考核体系,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4]。可以说,现代学徒制实施,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将起到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启”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形式,这是对”现代学徒制”的有益尝试。2005年,教育部确定107所职业院校试点半工半读,这种办学模式为后续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经验。这种”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模式,是典型的向现代学徒制过渡的具体做法,是对传统学徒制的大胆改进,是特定社会环境下,学徒制的表现形式,可以认为是中国现代学徒制的“起萌”[5]。2010年,教育部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文件,一定时期内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促进了当时职业教育的改革,推出了意义重大的校企合作制度。校企合作与现代学徒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代学徒制被认为是包含校企合作的一种实践形式;校企合作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保障,促进其进一步完善与成熟。
现代学徒制,这一概念起初来源于西方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现代学徒制,并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法律体系,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英国的“三明治”,都是现代学徒制在本国的具体实践。把现代学徒制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13年,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出现严重的”用工荒”问题,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召开职业教育改革座谈会,首次提出“现代学徒制”,希望政府、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培养符合用工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缓解东南沿海城市用工短缺问题。随着现代学徒制的提出,其试点工作也逐步展开,江西新余的职业教育园区就是试点平台之一。这一阶段,在中国知网上查询,有关“现代学徒制”的文献资料明显增多,由2010年的876篇增加到2013年的1873篇,不少专家、学者开始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并进行实践总结,对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6]。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从工作原则、指导思想、操作程序等方面,对推进“现代学徒制”提出了总体要求。这是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机制及培养模式的指导性文件。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常务会议,正式提出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2014年6月国务院签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8月,国家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发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2018年教育部均把发展现代学徒制列入年度工作要点。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签发《关于做好2018年度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一步展开。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现代学徒制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5年8月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申报工作,经过专家评选,共选出首批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165个,涉及到17个地区,8个企业,127所院校和13家牵头单位,我国现代学徒制进入实质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2017、2018年先后开展了第二批、第三批试点工作,涉及到地方政府、院校、行业和企业共562家单位参与。而且,为了确保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效率及质量,教育部于2016年组织专家对首批试点单位的工作方案进行审核备案,其内容涉及到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标准、激励机制、保障制度等多个方面。试点工作情况的评估、审核、总结与反思,是我国现代学徒制深度发展的关键环节,为现代学徒制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也较慢,现代学徒制育人机制仍处于理论研究和试点阶段,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现代学徒制,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重大改革,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巨大突破,其实施需要一定的土壤,包括经济、文化、制度等外部环境,也包括政府经费投入、政策支持以及行业企业参与等支撑要素[7]。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仍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有关现代学徒制的提法主要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出台,有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不清晰,比如现代学徒制中“学生”的身份地位问题。有些关键问题,缺乏具体的推进策略和解决措施,尤其是对行业企业参与的激励、保障、约束机制十分欠缺。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延伸,现代学徒制实施中校企合作的深度取决于校企合作的方式和基础。一方面,受师资水平、设备及历史因素影响,职业院校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有限,大多数无法给合作企业带来满意的合作利益,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企合作的质量及企业的积极性,最终影响着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另一方面,合作企业的规模、实力也影响着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成效。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第一大目标;企业只有在确保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其社会价值最大化。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势必增加企业的投入,导致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而这部分成本投入需较长时间才能收获成效,其人才培养成效对企业又具有不确定性,如存在培养的人才快速流失问题,这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企业利润无法保证,影响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现代学徒制作为未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是其毕竟提出较晚,普及宣传也未必充分,导致公众尤其是利益主体对现代学徒制认识有限,难以对其人才培养方案充满信心,也就缺乏参与的主动性。首先,作为参与主体的政府,未能从职业教育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发展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性。第二,学生主体及家长认为半工半读形式是脱离教育实质,是一种“放羊”行为,难以接受进入企业进行学徒学习的培养模式,甚至有抵触“学徒制”班级行为。第三,院校方面一定程度上也缺乏创新动力及担当意识,认为现代学徒制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少麻烦,甚至风险,这也阻碍了现代学徒制的推行。第四,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非常有限,缺乏对现代学徒制的长远认识。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是对校企合作的深化,是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递进,是传统学徒制的自我变革。现代学徒制的推行,对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体制、评价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学徒们在企业岗位上的综合学分如何计算、学习质量标准如何制定、质量考核如何开展;作为指导身份的院校教师及企业师傅如何考核、业绩如何认定、能力如何提升、职位职称如何晋级等系列必备的管理与评价制度缺乏,有些单位、院校出台了部分考核办法,但总体仍显粗糙,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现代学徒制,作为学历教育中加入了学徒教育的新形式教育,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涉及到的主体包括政府、院校、企业、学生。要切实有效推行现代学徒制,必须寻找各参与主体的共同利益点,才能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实现校企双赢是现代学徒制有效运转的基本保障,我国必须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法律层面明确规定政府、院校、企业的权利职责及分工合作关系,加快出台系列有利于现代学徒制推行的政策、法律法规。同时,从经费投入、政策支持等角度保障合作企业的利益、权利,千方百计吸引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全过程人才培养。比如,可以给合作企业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以弥补企业的经营成本。为学生学徒们提供就业条件、工伤风险、劳动权利等方面保障,完善学生学徒们的职业能力、学分评价考核制度[8]。建立能充分体现各参与主体利益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细化操作流程,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从宏观角度确定现代学徒制有效推行。
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企业获取利润与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冲突的情况,这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寻找利益共同点,实现校企双方各自目标。经过仔细调研,发现校企双方同样存在共同的目标要求,企业除了利润最大化目标以外,仍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这一过程中人才培养、人才储备是任一企业的根本。很明显,要调动企业积极性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储备人才。这可以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立奖励机制、签订培养协议等方式实现。
同时,政府、院校要深入合作企业,发现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企业的诉求,寻找解决办法。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机制、补偿机制来调动企业积极性;院校应该提高对企业的服务质量。除了学徒在师傅的指导下为企业完成的常规性工作外,更重要的是院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合作,完成企业的建设性工作,这对实现校企共同目标、现代学徒制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双主体培养,双元管理”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特点,院校应充分调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新管理,制定出符合学生与学徒两种身份、校内理论学习与企业岗位实践交替进行的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评价学生学徒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考虑对学生操作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职业素养等多方面综合培养。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院校师资服务企业的能力。传统的教师培养过程中,院校更多考虑师资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这不利于现代学徒制的推行。现代学徒制教育体系下,更注重教师的操作实践能力,并要求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新技术、新技能,这是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客观要求,也是服务合作企业的客观需要。院校应制定相应奖励办法、职称聘任办法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师资队伍“双师型”[9]。
学生,作为现代学徒制的核心主体,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长期以来担心企业岗位学习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思想,消除顾虑,理性看待现代学徒制、接受现代学徒制、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要从自身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客观看待近期经济利益和远期持续发展的关系。同时要切实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忠诚度、职业价值观、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等,使自己成为社会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又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养人才,这是现代学徒制对学生的重要要求。
经过充分调查,配合课题研究,课题组选择学院16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研究及实践探索对象(该专业班级基本情况见表1)。
高职专科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建筑企业施工员、监理员、资料员及相关职业岗位群,培养牢固掌握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岗位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适应建筑工程现场一线需要,从事建筑施工组织、协调、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一定的创新精神,专业扎实、能力突出、素质过硬,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为对象,开展详细调研,校企共同确定施工员、监理员、资料员及相关岗位群的核心工作任务,总结行动领域,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综合素质平台、理论实践一体化平台、师徒制实训项目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组成(见表2)。
综合素质平台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一学期,以院内专职教师授课教学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综合素养,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理论实践一体化平台课程主要安排在2-4学期,这部分课程以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能过硬的企业师傅和院内双师素质型教师共同合作完成,以具体工程项目为载体,边工边学,突出现代学徒制特点,主要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建筑工程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构建建筑工程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体系;师徒制实训项目平台分布在各个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部分课程主要以扎实实践能力的企业师傅来完成,具体内容包括专项基础技能实训、综合业务技能实训、顶岗技能实训等环节;创新创业平台课程主要安排在第5-6学期,以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傅培养为主,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表1 专业班级基本情况
表2 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实践证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16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得知,该班级综合实训、毕业设计成绩优秀率高于其他班级25.6%;毕业生普遍得到合作企业“基础扎实、能吃苦、上手快”的好评。
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形式,已取得初步成效,得到政府、院校、企业、社会等方面的认可。但是,现代学徒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必将面临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不断创新,进一步探索符合时代背景要求的思路及做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