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危机背景下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2019-08-27 05:43孔祥富
职教通讯 2019年7期
关键词:中职教师职业倦怠

孔祥富

摘    要:当前,中职教育的“认同危机”使得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明显。克服职业倦怠,需要强化职教信仰,提升认同感;建立共同愿景,增强归宿感;强化目标引领,提升效能感;明晰价值追求,增强责任感;崇尚创新文化,激活教师发展源动力。从而,提升教师爱岗敬业水平与职业幸福感。

关键词:认同危机;中职教师;职业倦怠

有资料显示[1]:2010年至2016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由2 231.8万,下降至1 597.32,占高中阶段比例降至40.25%,减少7.53个百分点。而现实情况可能更为严重,家长升学的愿望日益强烈,“取消职普比‘大体相当”也成为热议,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认同危机”(认为中职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类型,社会、家长认可度低)。在此背景下,中职教师的迷茫与失落导致职业倦怠明显,经调研发现:从情绪疲惫维度看,中职教师中有52.5%呈现轻度职业倦怠倾向,41.3%呈现中度职业倦怠倾向;从成就感维度看,51.2%呈现轻度职业倦怠倾向, 43.5%呈现中度职业倦怠倾向。克服职业倦怠,需要从强化信仰教育出发,提升认同感、归属感、效能感与责任感。

一、强化职教信仰,提升认同感

中职认同危机背景下,教师对从事职业教育的认识较为迷茫,缺乏对从事职业教育的认同感,进而容易导致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

(一)中职教师缺少对职业教育的信仰

1.文化底蕴先天不足。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看,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历来重读书升迁而轻技艺,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有学者更是指出,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反职业主义,而儒家文化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由此可以说,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的底蕴可谓是先天不足。

2.现实土壤营养不良。从长期的实际处境看,与普教相比,中职教育是面向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也是教育体系中的弱势,社会关注度、认可度不高;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普高教师相比存在明显落差,其辛苦的工作常常为社会、家长、学生所漠视,而少有成就感;教育运行机制中,各级、各类评先、评优、职评等常常向普教教师倾斜,而职教教师往往处于边缘化。凡此种种,使得中职教育的弱势地位得到不断强化,常常被看作是低人一等的教育类型,可以说职业教育的现实土壤营养不良。

3.新时代又遇新挑战。进入新时代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人民群众的教育矛盾由“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升学的愿望日益强烈,更加之少数领导对中职教育缺乏全面了解及对“群众需要”的片面理解,更加深了职普比“大体相当”的疑虑,中等职业教育必要性与吸引力受到进一步挑战。在此背景下,中职教师对中职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产生怀疑,对从事职业教育工作认同感进一步弱化,此时,对职业教育的信仰可谓是支离破碎,消失殆尽。

(二)职业教育需要信仰

朱自清在《教育的信仰》中提出:“教育者须对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他的上帝一样”。我国职教先驱黄炎培提出:“吾辈宜十分信仰教育为救国之唯一方法,而以全力注重之”[2]“职业教育,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者也。施教育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联络;受教育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信仰”。[3]而受教育者对于职业的极端的信仰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引领带动,教师有信仰,学生才能有信仰;教师对从事的专业有幸福感,学生才能热爱所学专业,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从本质上说,一个没有信仰的职业教育是缺少灵魂的教育,是迷失方向、缺乏生命张力与生命活力的教育,是没有未来的教育。

(三)强化职教信仰,提升认同感

1.强化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职业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鲁班就开始谈论技术教育问题,就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的记载与阐述;1917年,黄炎培“提倡爱国之根本在职业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专学校、技工学校的成功实践,曾是那个时代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象征;进入新世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强调: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已成为国家层面上的一种共识;更有学者(姜大源)表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职教育在世界范围也有着成功实践,有资料显示[4],OECD(经合组织)国家,富国俱乐部,高中阶段有45.7%的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54.3%在普通高中;欧盟21个成员国的平均数据——中等职业教育占52.7%,普通高中占47.3%;美国虽没有职业学校,但事实上公立高中的基本办学目标包括了基本技能教育、智力开发、职业与技术教育、道德与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等,比如,在俄勒冈州,高中学生中的44%选择学习生涯与技术教育课程。中职教育在教育及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不可或缺。

2.感受职业教育的巨大成就。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力量,有研究表明:在宏观经济指标GDP下降时,普职比也几乎在同步下降,两者枯荣线的对比,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5];职业教育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和教育体系的完善,极大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教育形式多样化,为高中阶段教育学习者提供多样化成长成才的空间和通道;为更多的教育对象特别是相对弱势的群体提供了受教育和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公平。有识之士指出:职业教育是对和谐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的一种教育方式。

3.培养教师积极的职教情感。从职业学校自身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跨越发展中,增强教师的自豪感;从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中,提升工作成就感;从无数优秀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的成功典型中及与众多师生間持续交流、沟通、来往中体验职业幸福感;从自身及同伴优秀团队的专业成长与成功经历中找到归属感。

二、建立共同愿景,增强归宿感

在一个组织中,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使得个人心中或脑海中所持有意象汇聚融合,形成共同持有的意象或图景,即为“共同愿景”,当人们真正共有愿景时,这个共同的愿景会紧紧将他们凝聚起来。[6]51中职教师职业倦怠与认同危机背景下,职业学校缺乏“共同愿景”的引领,导致教师缺少归属感密切相关。

(一)中职学校缺乏对“共同愿景”的关注

美国学者达夫和伊克将“共同愿景”表述为:“学习型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区别在于,它有对指导原则的集体承诺,它清晰地说明在学校里人们应该相信什么,应该努力创造什么。此外,这些指导性原则不仅仅是指领导所做的清晰说明,更重要的是,它要渗透到学校每一个成员的思想与心灵之中。”[7]25“共同愿景”是引领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事业 理想的无形动力,也是凝聚组织成员、 增强组织归宿感的基本前提。一个没有“共同愿景”的组织,组织成员是无法对其产生依恋的, 更不会把它作为自己人生或职业发展的归宿。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缺乏对“共同愿景”的关注,没有建立以“共同愿景”为灵魂的学校文化,使得学校缺少凝聚力,教师缺少归属。

(二)建立共同愿景,增强归宿感

美国学者巴思提出了生成共同愿景基本构想:“尊重他人的愿景、坚守自己的愿景、努力创建共同的愿景及与此相一致的制度目标,共同构成了对学校领导权的非凡定义,这也是那些力图从内部改进学校的人士必须要做的重要行动之一”。[7]9由此,中职学校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引领作用,在尊重个人愿景的基础上,包容个体愿景,体现个人愿景,升华个人愿景,将每位教师、学生的个人愿景与学校的发展愿景深度融合,创生学校的共同愿景。让学校成为一流的学校,专业有优势,学校有特色,教师有发展,学生有特长,成为共同愿景的重要元素,将每位师生自我超越与学校跨越发展深度融合。学校在教师、学生的发展中发展,师生在学校发展中成长,“这样的愿景能够激发出人的奉献精神,凝聚人心,激旺人气,把本团体所有成员所具有的能量、热情与智慧统合聚焦于一个共同的愿景、目标,这是无论哪个层次的遵从都无法产生的巨大的凝聚力、战斗力。”[6]174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也是教师、学生发展的原动力。

三、强化目标引领,提升效能感

认同危机背景下,中职教育的弱势地位,常常导致中职学校教师的失落感、迷茫感,缺少成就感,进而产生职业倦怠。此时,目标的引领作用显得必要而紧迫。

(一)目标引领作用巨大

哈佛大学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有一项经典的跟踪调查。他们在一群智力、年龄、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中调查发现: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远目标;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60%的人只有一些模糊的目标;27%的人根本没有目标。25年后的跟踪调查显示:那3%的人成了社会各界的精英;那10%的人大都是各领域的白领;那60%的人多成为各领域的蓝领;那27%的人工作不稳定,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这个结论提示人们,目标影响结果,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很大程度与目标清晰程度相关,目标越清晰长远,出现职业倦怠的程度越低,反之,职业倦怠则会越严重。

(二)职教师努力目标模糊

当全社会习惯了将教师评价与应试教育的升学率及其相关数据相挂钩时,此时,相关数据就成为应试教育教师的关注与努力的目标,而由于中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当这一社会关注点在职业学校不复存在时,使得相当一部分中职教师模糊了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加之前些年,不少地方存在特级教师、正高级评审将中职教师排除在外的歧视性政策,严重影响伤害了中职教师努力的激情与梦想,影响了中职教师优秀群体建设,而拔尖人才的缺乏又反过来影响教师群体努力的方向。

(三)强化目标引领,提升效能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明确提出: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各地也相继开通了面向中职教师的特级教师、正高级评审工作。学校要以此为契机,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引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所有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与年度发展目标,通过学校领导、干部与各类拔尖人才的示范引领,强调目标达成与考核;搭建发展平台,组织教师开展各级、各类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等,使他们有显才示能的机会;通过考核增强拔尖人才的话语权,使拔尖人才得到更多的尊重,有更多的成长、发展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得到更多的关心,更多的实惠,并以此引领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建设,使全体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并通过自身目标的持续达成,提升效能感。

四、明晰价值追求,增强责任感

职业倦怠与责任感的缺失密切相关,而责任感的缺失与个人价值追求密切关联,对中职教育而言,我们需要追根求源,明晰价值追求。

(一)面向人人

面向人人需要确立大职教情怀。面向人人首先是职业教育的本义,职教先驱黄炎培先生说:“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 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提出“全民职业教育”的口号,强调职业教育应面向所有的人、面向各类人群[8];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提出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更是“学技终身”的教育;面向人人也是践行大政方针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教好每个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要求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要建设学生精神家园。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常常是 “被师爱遗忘的对象”,因此留下一系列“缺爱”后遗症:自卑、自闭、缺乏自信、逆反心理严重,等等,急切需要教师用共和精神抚慰学生心灵的创伤,缩短师生心灵的距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注意每个人,关怀每个学生,并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9]关爱每位学生优化职业教育的教育过程,谨慎态度对待每個孩子的优缺点,使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学校教育的过程,因此充满生命的关怀,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指做好学生引路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 今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 推进素质教育, 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立德树人要求中职学校及教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道德教育, 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使中职学生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行为方式上适应新时代要求, 从而走好人生职业发展的第一步。这就需要中职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好学生引路人。

五、崇尚创新文化,激活向上感

职业倦怠常常源于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文化氛围与习惯中,在原地踏步踏的节奏中,自然而然产生职业倦怠,建立崇尚创新文化,方能激活教师发展源动力。

(一)建立创新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对中职教育而言,理当以创新激发中职教育发展活力,对中职教师而言,只有主动融入创新文化,才能克服职业倦怠,激活教师发展源动力。中职学校通过制定创新发展战略,把改革、创新说在嘴上,抓在手上,贴在墙上,写在各种材料上,体现在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中;以改革谋发展,创新求突破,营造浓厚的改革、创新文化。

(二)从阅读中汲取创新灵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 坐下来,深入地思考。”[10]416“请你记住,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10]98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所谓只有好好学习,方能天天向上。

(三)从实践中寻求创新突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10]45因此,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中,面对各种教育理论、教学方法,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学校、学生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创新的视角进行校本化与生本化改革,方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之功效。不假思索地人云亦云,不经试验的盲目跟进,就会出现“无用”与“荒谬”的情形。当前,教育信息化浪潮扑面而来,各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教学改革热火朝天,TED视频、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云课堂和网络公开课等日新月异。作为中职教师,顺应教育信息化浪潮,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造是大势所趋,但与此同时,尤其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与专业、学科特点,用创新的精神,改革的实践,有序推进。否则,盲目跟风,就会邯郸学步,迷失方向。只有在创新实践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方能有所突破,找到真正的自我。

引领中职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学校关注教职工文化生活、福利待遇等,但在“认同危机”下,强化信仰,提升职业精神是起点。所谓“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克服职业倦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参考文献:

[1] 李玉静.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10):卷首.

[2] 黄炎培.《东南洋之新教育》后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105.

[3] 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76.

[4] 翟帆. 人们不想上中职,就不要中职了?![N].北京:中国教育报,2016-12-22(6).

[5] 姜大源.关于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9):21-36.

[6] 陈乃林.终身教育纵横谈[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7] JANE B H,KRISTINE K H.学习型学校的文化重构 [M].贺凤美,万翔,王大凯,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8] 戴荣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第二届国际大会的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0(9):9-11.

[9]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2.

[10]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identity crisi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makes teachers' job burnout obviously. In order to overcome job burnou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belief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enhance the sense of identity; establish a shared vision, enhance the sense of belonging; strengthen the goal to lead, enhance the sense of efficiency; clarify the pursuit of value, enhance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dvocate innovation culture, activate the source of teacher development. Thus, the teacher's level of dedication and professional well-being will be enhanced.

Key  words: identity crisis;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 burnout

[責任编辑    曹稳]

猜你喜欢
中职教师职业倦怠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试论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的研究
中职教师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城镇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比乡村教师更严重
中职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探究
气象行业职业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