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愉茵
它是一座沉淀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的城市;是一条闪光在萧红脑海里的记忆支流;是生命的伊始和归宿;是希望与憧憬;是萧条与荒凉;是唏嘘和反抗。它的名字,叫呼兰河。
如萧红的“萧”般荒凉,如萧红的“红”般顽强。
这是一座城的故事,也是萧红的故事。故事很冷,也很暖。
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在呼兰河出生、成长,《呼兰河传》是她为这座城市做的传。《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通的人的普通生活。第一、二章对呼兰河城整体的乡土风情。第三、四章是“我”童年的回忆,展现出“我”家的后院和“我”和祖父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第五、六、七章则是由景物转到人物,写出了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第七章则以冯歪嘴子小儿子咧嘴一笑中露出的“小白牙”作结,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基于它的批判性,我尝试探讨《呼兰河传》里批判的双重性——荒凉与温馨交织、感叹与启蒙并行;以及从《呼兰河传》的批判中找到萧红的影子。
荒凉与温馨交织
《呼兰河传》回忆“我”童年的时候,萧红在每一小节的开头都要强调“我家的院子真荒凉。”荒凉的房屋架构,“大门洞子的东壁是三间破房子,西壁也是三间破房子。”荒凉的邻居、荒凉的叫声,渲染了荒凉的气氛。
《呼兰河传》还包含多个悲剧,有三种人,悲剧里的施害者和受害者,和悲剧外的旁观者。这三种人,萧红所注入的情感是不一样的。
对于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这些习惯逆来顺受的边缘人来讲,萧红秉持的更多是同情和悲悯。被卖到老胡家立马遭受婆婆日夜惨绝人寰的家暴的团圆媳妇,被生吞过整只有鸡毛的鸡,被放在院子的大盆里被活生生地淋几盆沸腾的热水,这一切都因为她“不像一个小团圆媳妇该有的胆怯样”,在一次又一次的折磨下,终究走到了生命尽头。腰杆笔直的有二伯,却总迫于生活的窘困去盗窃,“在“我”埋怨他的盗窃行为时却也“耳朵通红”,在贫困的重压下,有二伯终究向命运低头。拉磨的冯歪嘴子为了追求与王姑娘的爱情,无视贫困与饥寒,却常日遭受他人的耻笑和接受命运的嘲弄——失去王姑娘,带着与王姑娘所生的两个孩子继续生存。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而悲惨源头的施害人,或是只能拿小团圆媳妇撒气的大娘婆婆,或津津乐道于他人的悲哀的看客。萧红对他们心寒的同时更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情。她在尝试剖析造就他们愚昧无知的原因,为什么会相信跳大神?为什么会相信用滚烫的热水洗澡就能驱走身上的“鬼怪”?是千年积淀的文化习俗造成的愚昧和无知。他们的确在施害,但在萧红眼里,也未曾不是另一层面的受害者,使她在讽刺之中又带有同情。
对逆来顺受的边缘人所带有的同情和悲悯,对受封建毒害的麻木人民在讽刺之中,依旧带有同情。归根到底,他们都是封建旧俗的受害者,只不过一种是直接,一种是间接,两种受害者所走向的悲惨人生让萧红对封建旧俗的批判不自觉地带上一种悲凉的意蕴。
而这种悲凉,与儿童时“我”的温馨,对比突出更甚。
“我”和祖父会在无限荒凉的家里觅得一处鸟语花香的后花园,让“我”看似冷漠的童年充满了温馨的回忆。祖父还会在他人麻木之时保留一份清醒,比如多次上老胡家告诫不要过分虐待小团圆媳妇,稍微教育一下就行。这也是凸显出批判的双重性,温馨与悲凉交织,显得温馨的回忆更加温馨可贵,悲凉的场景更加使人不忍心。
感叹与启蒙并行
读《呼兰河传》主要有两叹:封建习俗的影响与麻木人性的无情。
一叹封建习俗的影响,记忆犹新的是它对扎彩世界的描写,制作扎彩的“不过是几个极粗糙极丑陋的人”。一方面批判人活在世上的不留意,无人关怀,一方面用极生动的语言来展示美丽,有趣,活灵活现的扎彩世界。这些带有对比的讽刺性叙述,都让我不禁感慨封建旧俗对国民刻骨的影响,日常习惯以致信以为真。
二叹麻木的国民,作为“出走五四的作家”。萧红针对国民麻木性的描写让我的印象深刻。隐喻性的大泥坑,明明对大家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却没人提出要对它进行修理,明明从大泥坑里捞出的猪肉下落不明,却依旧辩称是活猪自己掉下去的,得過且过,对人生抱着一种敷衍和自欺的态度。
除了感叹,还有启蒙。
从被批判的压迫中觉醒,拥有奋发的力量。如顽强的冯歪嘴子,“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别人都觉得那个孩子非死不可,可是冯歪嘴子却觉得自己的孩子在一天天长大,“慢慢地就中用了”。她试图在冯歪嘴子的身上注入坚强的力量,在批评时又跟被批评者一起经历故事的本身,在批判中带来希望。
萧红的呼兰河
品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也曾在里面看到不少萧红真实的影子。比如童年的她和家人,最爱她的是祖父,祖父对她的到来本就感到万分惊喜,他会带她去后花园,会教她背诗,会在她夜晚害怕的时候跟她讲故事以安慰她的情绪;奶奶和她并不亲近,甚至还拿针扎过她的手指;妈妈很冷漠,或许这与她童年就丧失母亲的经历有关,她想不到与妈妈的美好回忆;父亲总是严肃得沉默寡言,这与她现实生活中不近人情的父亲也颇有几分相似。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29岁的作品,为她故乡做的传,萧红总共走过了31年的春秋,可以说《呼兰河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她成熟的心境,是漂泊在外多年的游子对故乡的依恋,是生活经历带给她的反抗与觉醒。它写的是萧红的城,萧红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