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蔚
◆摘 要:侯嬴为什么要通过“北乡自刭”以送公子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赞赏他“士为知己者死”的品质,也有人认为他也有自己的私心。本文将从侯赢自身性格与其目的两个方面浅析侯赢自杀的原因。
◆关键词:侯赢自杀;原因;目的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情节——侯嬴自杀。原文中提及之处有二,第一处是魏公子与朱亥前往邺城矫魏王令代晋鄙时,侯嬴说:“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第二处是魏公子成功救下赵国后,“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身为救赵大功臣的侯嬴为什么要选择自尽?古稀高龄的老人,为什么不选择颐养天年,何必身履险地?安选择“自刭”这种惨烈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呢?关于侯嬴自杀的原因,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要探究侯嬴自杀原因,既要看到内部原因,也要关注到外部因素。那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解读。如下:①侯赢是一个怎样的人?②侯赢自杀的目的是什么?
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提到“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我们可以知道侯嬴的是一位年老但仍未受重用的隐士。但侯赢并不是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闲云野鹤为伴的乡野隐士,他是一个大隐隐于市的隐士。侯嬴年逾七十却仍然只是一个看门人,是因为他无才吗,显然不是。是因为他不出名吗,也不是。最大的可能是侯嬴是一个不愿意将就的人,他在择良木而栖,等着一个真正赏识他的人。那么问题来了,他是如何确定信陵君就是他等待数十年的明主呢?
从信陵君对待他的态度就能确定。信陵君听闻侯嬴的才华后,亲自请其出山,并预备了丰厚财物想要赠送给家贫的侯嬴,而侯赢却回答:“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信陵君被拒绝后,并没有恼羞成怒。为了这个人才,他又置备酒宴,宴请宾客,在客人坐定后,他亲自出外迎接侯嬴,并虚左位以待,这在古代是一种极为尊敬的待遇。而侯嬴毫无谦让,默默地整理了一下破旧衣服,径直坐在尊位,以此试探信陵君的反应。而信陵君对侯赢的恃才并没有恼怒,反而“执髻愈恭”,侯赢上车后,又提出要求信陵君“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信陵君没有自恃身份,二话不说驱车到市屠,而侯嬴还故意与友人朱亥久立长语,拖延时间,并不时睥睨“微察公子”。对此,信陵君却没有显出丝毫的不耐烦躁的情绪,反而“颜色愈和”。就在侯赢对信陵君进行一次次的考察、试探的同时,魏国的满堂王侯贵胄都正在焦急地等待着信陵君归来举杯开宴,信陵君的随从都暗地里骂侯赢,而信陵君自始至终表现出谦恭真诚的态度。侯赢被信陵君的诚心触动,这才辞别朱亥上车赴宴。回至府中,公子请侯赢坐于上座,并向宾客一一介绍了侯嬴的身份,并起身上前亲为侯赢祝寿,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信陵君思贤若渴的真诚品格。
那么侯嬴自杀的目的为何?最常见的说法是“士为知己”。豫让为报答智伯的“国士遇我”的知遇之恩,明知寡不敌众,仍然不惜借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的惨烈自毁方式去接近、刺杀赵襄子。即使被发现捕获后依然不改初心,恳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让其刺穿以完成形式上的复仇,最后才慷慨赴死;荆轲刺秦,为了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图穷匕见,以身犯险,最后事败被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侯赢一夜之间由一个穷困潦倒的“大梁夷门监者”成为信陵君的虚位以待的贵宾,身份一跃千丈,这是他等候数十年莫大的知遇之恩。所以,当信陵君在救赵问题上一筹莫展时,他献上了“窃符救赵”的奇谋。并说道“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既然身老不便随军出行,那就让自己的热血忠魂与信陵君同在吧。同时,这也能更坚定信陵君的决心。侯生提议击杀晋鄙实施计谋时,信陵君却哭泣起来,似有动摇,如果心怀不忍,生死关头可能会功亏一篑。于是侯嬴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用自己的一腔赤诚热血。用自己的生命为信陵君饯行,坚定他的决心,让救赵行动一举成功。这个说法很有道理,这必然是侯赢自杀的重要原因,但不一定是唯一原因。
如果说侯赢自杀完全是为了信陵君,我觉得也不尽然,或许他也有一点小小的私心。作为“窃符救赵”的主谋,侯赢之计违背魏王本意,也大损魏王威严,等到魏王知情,决不会轻易放过侯赢。但战国末期,各国国君对谋士作为多宽容。阴狠如秦始皇者,在处理跟随嫪毐谋反的食客时,也不过是让他们迁谪蜀地而已,并且不久后马上回迁回都城咸阳。以当时各国国君普遍须礼贤下士,吸引人才的社会风气,而且加上当时信陵君已经救赵成功,木已成舟,侯赢可能只是会被责罚离开魏国,流亡他国。在别国当然能苟延残生。但是试想,侯赢年逾七十,流亡生活颠沛流离,他一定坚持不住,可能于流放路途中客死他乡。与其风烛残年、孤苦伶仃死去,还不如轰轰烈烈自杀去死,这样既能为自己保全最后的颜面,也能为自己得到一个“忠心为主”的好名声,让信陵君永远记住他。同时,也算以命祭奠无辜受害的良将晋鄙,安慰了自己的良知。
在历史上,大多数人对侯赢自杀的看法都认为这是忠义之所在,这也符合后世儒家“君臣之义”的主流价值观。刚开始对于侯赢自杀我也是报以疑惑及不解的态度,觉得侯赢未免太过狭隘、愚忠,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认真思考与分析。自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信陵君和侯赢来说,或许才是双赢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秦建军.侠士精神与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从侯赢之死说起[J].中學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0,(8):109-110.
[2]郑宝生.侯赢为什么自杀[J].文学教育(下),2010(03):43.
[3]付显梅.从侯赢之死看我国“士”的精神文化传统[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08,(2):66.
[4]蒋红卫.侯赢为什么要“北乡自刭”[J].语文学习,2008,000(002):47-48.
[5]文远.虚伪的侯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