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强
摘 要:数学实验教学具有广泛性、参与性和高效性等优点,可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突出学法。必须重视组织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完成建构知识意义,再现数学发现过程。实验活动的原则和切入点需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构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
关键词:数学实验 教学策略 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8-0158-01
著名的数学家欧拉认为:“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实验是需要设计的,因此,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的组织,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完成建構知识意义,再现数学发现过程。
数学实验是一种思维训练过程,激发兴趣是切入点。数学实验不能与科学实验混为一谈,更注重在做中学、玩中学。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师组织学生尝试折纸、剪纸的实验活动,在动手操作中渗透和揭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又如,在教学三年级《可能性》中“一定”、“可能”、“不可能”三个数学名词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在三个相同的盒子分别放着一定量的红球、白球、红球和白球,让学生通过摸球实验产生疑问:第一个盒子为何摸不到白球?第二个盒子一直都是白球?第三个盒子有红球也有白球?激发学生去探索其中的奥秘。经历数学实验的过程,学生手脑并用,心理需求与乐趣有机结合,唤起潜在的学习动力,师生互动氛围热烈,实验活动的效果非同小可。
作为一种数学的思维形式,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理解上对学生而言,是“拦路虎”。如果单凭强加记忆,往往对其本质属性一知半解,将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可以借助数学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把具体性与抽象性辩证统一起来,立足现实生活,丰富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已有概念入手,理论联系实际,思考与交流、观察与操作、猜测与推理、验证与实验等过程循序渐进,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形成新的概念。通过数学实验可以分清易混淆的概念,对数学模型直接观察,明确认识概念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这样,强化了数学概念,在实验教学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进而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例如,教学“圆环的面积”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半径5cm的圆形,再以此圆的中心为圆心,画一个半径3cm的圆,然后动手剪去内圆,留下外圆,经过一番操作学生各自就得到一个圆环。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也可以发现圆环面积的计算思路,圆环的概念明确了,新知识的解答方法也就明了了。
采用合适的实验方式,借助灵活的实验手段,可以有效突破实验教学的难点,以旧引新、旧中蕴新,使学生体会实验策略价值。例如,教学“克的认识”一课时,需要帮助学生突破“1克的质量观”难点,引入天平的使用方法精心设计实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比、估、称等实践活动,逐步建立起“克”的概念。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分别称1个2分硬币、2粒黄豆、39粒大米等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辨析为什么要以克为单位比较合适,因势利导让学生先估计一下一根粉笔、或是橡皮擦、圆珠笔等物体的重量,再利用天平实际称一称并进行不断校正,不断完善对“克”的认识。比一比哪个重一些,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加深对重量单位“克”的体会。这样,比起单纯靠背诵来记忆效果好多了,要是暂时忘了也可以回想当时实验的情景进行回忆。学生掌握得快,记忆的时间长,教学效率高。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体验中建构,积累了数学经验,培养了实验的探究精神。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时,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能发生。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不能机械地传授知识,必须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数学实验课,可以促进学生拓宽认知途径。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中“三分之一”的由来。不能草率抛出数学结论,而应该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内化书本知识,在猜想和实验验证中自悟自得,在经历和体验中同化或顺应新知识,找准实验教学短板,在质疑问难中相互研讨,充分享有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数学实验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迁移,克服心理障碍,在有针对性的训练中,得心应手解决生成性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实验操作和数学探究中,学生常常会面临抽象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引擎,教师可以创设数学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在合作探究中消除认知冲突,在掌握方法中体验领悟,在深度学习中建构知识。例如,“平面图形的镶嵌”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由平面拓展到空间。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模拟实验,教材中不同形状的瓷砖铺设镶嵌情况比较抽象,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准备直观的若干张平面图形卡纸,以达到不留空隙且不重叠的实验效果。学生在观察和拼接实验中,不仅与众不同地设计出地面装饰,还丰富了对镶嵌的认识。在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中,学生体验了数学蕴藏的美。从图案欣赏,到实验操作,再到创新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水到渠成。
数学行为中知识的应用广泛,教师需要循循善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借助数学实验,理解数学的学科意义,摒弃纯粹的数学知识的运用方式,让学生增强学以致用意识。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在实验情境中进行探究,在探究情境中进行反思,既要融会贯通数学问题,又要举一反三数学规律,训练学生的应用技能,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节课,教师组织学生到操场观察一棵刚种下的树苗,介绍说:“这棵树苗刚种下不久,风吹来它会摇晃得很厉害,这样很不利于树苗的成长,怎样使它不会摇晃从而健康地成长?”让学生出谋划策使小树苗不会摇晃。在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对“多边(多于三条边)不稳定”拓展延伸式的感悟,实验操作与思维加工双管齐下,经历数学探索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实验能给学生更多感性的认识,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数学能力,激发知识的再创造,发展数学应用意识,体现素质教育等方面,是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达到的效果,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必然产物。在操作各种各样的实验工具时,注意实验选材贴近实际,实验过程记录及时反馈,实验方法以学生动手为主,促进有效提升实验效率。
参考文献:
[1] 姚亮.拓展材料资源,开展数学实验教学[J].江西教育,2019(01).
[2] 陈明.浅谈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展[J].小学教学参考,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