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宏
摘 要:校本课程建设目前已成为学校卓越办学的必备“软件”。作为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地理学科,因其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特别适合开展校本课程建设。文章从地理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校本教材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旨在总结一条学科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校本课程;校本教材;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1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9-0080-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加强开设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学校要依据修订后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调整完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随着2017年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发行,以及全国新的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逐步推广与深入,学校各类课程的科学实施已成为各高中学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生长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学校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现已成为各著名高中学校的“王牌”与“秘密武器”。作为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地理学科,因其具有综合性与区域性等特点,特别适合开展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工作,对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有重要作用。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地理校本课程是对国家地理课程进行的再加工、再创造,使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使之更符合学生及学校的特点和需要。结合湖南省华容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实情,我认为地理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是:第一,要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确认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作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地理校本课程在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着天然的能动性、自主性。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能力。由于地理校本课程是结合学生当地实际研发开设的,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政治、经济、文化事情兴趣盎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学生会自觉主动融入地理情境中,动手动脑,积极实践,努力探索真知。第三,要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操,以及作为主人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家国情怀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校本课程的实施对培养学生的家乡以及由家及国的观念与集体荣誉、社会责任与担当尤其重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不仅要分析校内的情景,更要分析校外的情景。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才能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
(一)确定教材内容
学校要进一步提炼和精选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为此,我校地理教研组通过多次会议研究,探讨国家课程实施中难以落实的重难点,并对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难以达成的章节进行重点研究,结合本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确定了月有阴晴圆缺(月相、日食、月食)、移动的屋影(正午太阳高度)、野外方向的判定、慧眼识“珠”(日常生活中主要矿物的识别)、寻找地壳运动的足迹(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河流的力量(外力作用)、变化的华容人(人口迁移)、建设新容城(城市区位因素和城市功能分区)、问诊容城(城市化问题)、华容芥菜(农业地域类型)、崛起中的胜峰茶叶(农业区位因素)、走进工业园(工业区位因素)、发展中的华容旅游业(旅游开发)、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华容新农村建设、话说华容河、新能源开发、华容县交通布局等18个探究课题,作为校本教材的18个篇目。
(二)确定校本教材编写的体例
校本教材不同于国家教材,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它既要与国家课程有机结合,又要反映校本与地方特色,并要注重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有效达成。我们设置了“问题提出”“知识链接”“活动探究”三个主体环节,有的篇目根据需要还确立了“拓展延伸”部分。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实施“问题式教学”,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并能够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问题提出”是基于国家课程以及校本现实,从有地方特色的现实地理问题入手,引入本篇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生活中的地理”及地理知识的现实应用性。“知识链接”是利用国家课程对学生重要地理知识与地理观念的要求,来进行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使校本课程在地方乡土气息的特色下不失国家课程的阳春白雪,也让学生能有效地找到两类课程的紧密衔接并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功利性”。“活动探究”是我校校本教材编著的最重要环节与最主体部分。这部分从地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入手,通過文字与图片的启迪来设置富于创新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知识能力的有效迁移训练,把国家课程中隐性的难以实施的学科核心素养通过现实地理素材显示出来。
(三)分工合作,广泛开展校本地理素材的调研与整理
根据18个篇目,将我校地理教研组分成3个研究小组,采取自我申报与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个小组研究的重点分工。同时,对重难点篇目采取了全组共同研究的方式来落实。地理教研组的同志广泛动员一切社会资源与社会力量,深入农村,走访部门,调研企业,咨询领导与专家。通过前后近一年的调研工作,收集整理了大量撰写校本教材的素材。教师们在调研工作中也学到了很多,收获了许多的意外,有时甚至是对自己地理知识理解的颠覆和创新。如在以前国家课程中体现的“劳动密集型”科创纺织企业看到的“知识密集”与“智能化”,在“渔光互补”光伏发电企业看到的太阳能吸热板不同朝向、不同角度的安装所反映出来的太阳辐射的“日变化”运用,等等,无不改变我们作为教育人的定式思维与“本本主义”思想。教师尚且如此,何况懵懂无知的学生呢?
(四)精心撰写,反复实践,打磨完善校本教材
按照事先设定好的体例与篇目,我们经过近5个月的认真编写,初步形成了18个有效篇目。完成教材的初稿后,我们地理教研组的高一、高二教师又利用课余时间与班团活动,利用自己所教的班级开展校本教材试用工作,在试用中不断完善教材内容。在这方面,学生给予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使地理校本教材的质量逐步趋于完善。
(一)确定实施的时间
根据高中一、二年级的上课进度,结合与国家地理课程相应的知识链接点,来实施校本教材的教学。除了利用某些正式地理课,我们一般还利用自习课、班团活动课、周末节假日等时间,进行校本教材的教学研究活动。
(二)确定实施的方法与途径
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法与途径是多样的,可以是会议研讨式、学术探究式,也可以是实践活动式、现场调研式、专家访谈式,要根据课程内容,采取不同形式。我们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每个班都成立地理兴趣小组,并给每个小组一定量的校本课程研究任务,要求小组在每学期期末上交问题解决方案或研究报告。
(三)确定实施结果的评价
有效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科学引导学生对校本课程开设的深度认识与情感支持,为校本课程的良好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我们认为,地理校本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关注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完成某项任务或任务群时所表现出的语言文字创造和实践能力的评价。表现性评价比较适合评定学生应用知识,综合学科内容以及决策、交流、合作等能力,是一种适合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方法,并且要结合新高考将表现性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来。
二是加强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考核。在地理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因校本化、地域化而更能得到体现与培养。再加上地理校本课程实施的多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学生更能解放思想、放开臂膀,全身心投入课程实践与探究中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更加去功利化、去分数论。
三是加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校本课程关注的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涉及的地理事物大多是现实的“热点”“痛点”“矛盾点”。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最能培养与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与实践,努力使全体教师全面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形成一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积极分子和骨干队伍,促进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每个课程实施的教师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正面引导,弘扬正能量,科学有效地匡扶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教基二〔2014〕4号.2017-04-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尹其超.二十四節气与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实践[J].地理教学,2011(14):51-53.
[4]王述华.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1):76-78.
[5]陈大路.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选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李文田.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7]张建珍.科学探究学习视域中的地理主题活动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