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补白阅读”

2019-08-27 04:07张秀秀
课外语文·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张秀秀

【摘要】补白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课堂教学中的补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作者在写作时未直白点明之处,常需要教师从旁引导点拨,方能让学生拨开迷雾,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会忽视文本的用意,缺乏主动思考。“补白”的过程不仅是教师的单方面指导,更需要学生配合,发挥自我的想象,联系文本与生活实际,去真切感受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文本的内涵。

【关键词】补白阅读;语文教学;补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留白,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为使整个作品的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而“补白”则利用印章和文字等形式在空白处进行填补和润色,使画面更加协调和更具美感。在文学阅读当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作者在写作时会留下不少悬念和言外之意,让我们在阅读时带有思考,读完后时感意犹未尽。这种空白拓展了文本的内涵,但同时也会加深阅读的难度,在小学阅读教学当中,常常需要教师去填补这部分的文本空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掌握文章主旨内涵。

一、课前背景补白,领会文章主题思想

(一)时代背景补白,窥前因

每一篇作品其实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会带有某种时代的特征与时代的烙印。如在学习《卢沟桥烽火》的时候,倘若学生在那之前未了解“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对我国的人民财产进行掠夺烧毁的耻辱史实,那么在学习此文的历史代入感就会大大减弱,无法理解作者字里行间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们中国领土的惋惜与愤怒,学生的爱国的激情也难以激发。

一般来说,有关历史史实、节选的文本教学,对学生都需要有课前预习的要求,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以及搜索其他史实材料,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锻炼学生搜索资料、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减少教师课堂普识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作者背景补白,知感情

“诗以咏志,歌以咏怀”,正如每个歌手的声线都有差异,每个作者的写作风格也各有不同,这与作者的家庭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个人性格都息息相关,了解作者的性格特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学习其作品。

如李白,我们可以通过许许多多的历史材料知道他年少出游,一生历遍许多名山大川,生性豁达乐观,写的诗篇豪迈飘逸,“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的雄伟景观如在 眼前;而杜甫则不然,杜甫出生幼时丧母,寄养在姑母家中,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一生却被现实折磨,诗中偶有对现实的失意及困闷。把诗人的身世、经历了解清楚,再结合作品分析,学生对文本作品的理解会更加深入,更能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文本补白,领悟文章的语言情感

文本是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文本补白的类型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关键词

关键词的延伸拓展对学生理解语言的魅力尤为重要,一字一词很多时候都是作者经过思量才推敲而定的,有着不可言喻的妙处。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里面有一句这么写道“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争先恐后地冒出来”,一个“冒”字把荷花的生机活力的状态展露无遗,荷花冒出来那么急切想干什么呢?

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重现生活中荷花绽放的情境,让学生假设自己是荷花,感受荷花冒出来那一刻的兴奋的想法,感受生命的快乐。

(二)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甚至有时比语言的力量还要强大。标点符号的背后往往是作者有力表达。在苏教版五年级下《爱如茉莉》的结尾处,“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两个“爱如茉莉”,一个逗号,一个句号,前者阐述,后者肯定前者的阐述。没有用叹号来强调爱的力量,也没有用省略号来表达爱意绵长,只是用最简单的句号来表述这简单而又温暖的爱意。

有些文本常常用省略号或破折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补充和联想。比如,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说:“我的朋友  们啊,”他说,“我——我——”

韩麦尔先生很明显有许许多多话想和他的学生们说,却因为心中的悲痛无法把话说下去,教师此时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假如让韩麦尔先生说下去他会说些什么,让学生领会到韩麦尔先生的热切爱国之情以及对学生的爱。

(三)故事情节

文本的篇幅有限,作者有时在叙述某些故事情节的时候会选择删繁就简,把一些情节掩藏,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如《丑小鸭》一文为了更符合小学生的阅读水平,编者把其删减了部分内容,学生在理解丑小鸭的个人遭遇时,教师必须对丑小鸭的经历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情境代入。丑小鸭被亲人们排挤,亲人们会如何排挤丑小鸭?对丑小鸭说些什么呢?对故事的情节深入挖掘,引导学生理解“丑小鸭”的真正象征意义,深切地体味丑小鸭的坚强。

三、补白教学的策略

补白实质是对阅读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剖析,补白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具体要求,在学生方面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善于思考每个疑难点,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和能力素养。于教师而言,则必须要对文本熟悉了解,把握每个重難点,才能在引导学生在空白理解时游刃有余。

(一)利用文本插图

许多语文课文文本都会有与其内容相对应的插图,这些插图往往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带领学生进入我们的文本内容。《司马光砸缸》的插图是一个小孩举着石头砸向缸,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师:你们猜图中的小男孩在干吗呢?

生:砸缸。

师:他为什么要砸缸呢?

生:因为他想救缸里的人。

生:因为他想喝水。

答案会有许多,由图片入手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不露痕迹地把学生引向文本阅读。

(二)延续故事情节

教材中,有些课文往往会在结尾处戛然而止,结局并没有言明,让读者深感意犹未尽。教师此时应该发挥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续写故事结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小鹰学飞》一文,其结尾这样写道:“小鹰抬头看到,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小鹰最后有没有真正学会飞呢?结局是开放的,有学生认为小鹰在满足一个又一个小目标后,最终经过自己的刻苦练习翱翔天空,也有学生认为小鹰永远也学不会飞,因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挥其想象,结合文本情节内容进行补充,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作品的主旨。

(三)情感体验法

任何一篇课文对学生都有一定的情感目标要求,由情入境是能加速学生理解课文的快速方法。如《特殊的葬礼》一文,由题目便可看出文章的基调是沉痛的、缅怀的,葬礼是人们为了缅怀某种事物的一种方式,而“特殊”可以看出我们缅怀的事物是不平常的,也是有意义的。生活中的我们肯定也有痛失某种重要事物的时刻,这种心情代入理解文本内容,会更易于理解,也会加深对文本内容的认识。

在《虎门销烟》这一课,小学生对大烟的理解是有限的,只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此时教师利用图片或视频将当时抽食鸦片大烟的民众的病态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再把如今吸食冰毒、海洛因的人的惨状展露出来,学生对大烟给我们造成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认识到鸦片的危害后,学生对林则徐禁烟的意义自然有了更为深层的理解,感受林则徐的爱国之举。

带领学生体悟文本中的深刻感情,理解文本的情感,我们可以更加容易理解文本的內容以及字里行间的掩藏深意,情感体验是我们文本阅读的有效方法。

四、结语

补白是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掌握“补白阅读”的方法可以让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让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语言是一双翅膀,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的阅读中翱翔,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火花,点亮创造性的思维!

参考文献

[1]杨静.“巧”补白,“勤”体验——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的有效补白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23).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